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好句子 2021-02-05 17:07:01
相关推荐

有一次去商场买东西,看到收银员为一位四十岁左右的顾客打好小票,装好物品,说了句:“二百五。”

那位顾客把装好的东西往收银员身上一扔,气势汹汹地说:“我来这儿是消费的,不是找气受的,谁二百五,你才百五呢!”

收银员冏得满脸通红,嗫嚅着说:“我,我只是报出了你买东西的价钱,生这么大气,干嘛!”

“报价钱?分明骂人嘛!这东西我不要了!”顾客说完,扬长而去。

我觉得好奇怪,就因为一句二百五,精心挑选的东西都不要了,怒怼收银员,失了风度不说,还装了一肚子气回去。

这是怎么回事,二百五果真是骂人吗?带着满腹孤疑,我查了一下词典:

二百五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或是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

原来如此,怪不得那位顾客勃然大怒。二百五分明是一个数字,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穷酸秀才,晚年喜得贵子,而且是两个儿子。秀才好卖弄学问,又觉得一生成败已定,给两个儿子取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

一天,秀才外出,给两儿子布置了写字的作业,大儿子成事写三百,小儿子败事写二百。并嘱咐妻子在家督促两儿子写字。

晚上,秀才回到家,询问二子功课写得如何,妻子说道:“两个孩子都写了,不过成事没写到300,败事超过了200,都写了250。”

秀才摇摇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二百五啊!”

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这二百五就指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这是斥责办事拙劣,故意不让事情办成的人,谁愿意担这恶名呀,二百五可不成了骂人的话了吗?

半封银子起源

古代银子论两,用封纸包银子,每500两银子包一封,250两银子为半封。因为“半封”与“半疯”谐音,有人就以“二百五”,来称呼半傻子,缺心眼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一吊钱是1000个铜板,也就是一千钱。二半吊子钱,也就是250个铜板。那么二百五就成了不着调,智商低,憨傻,缺心眼或行为鲁莽的人。久而久之,骂人缺心眼,傻冒就直呼“二百五”啦!

战国苏秦起源

战国的时候,有个叫苏秦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头悬梁、锥刺股”故事的主人公——苏秦。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说服了齐、楚、燕、赵、魏、韩六国结成同盟,一同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历史上称“六国封相”。

那可是八面威风,闻名于列国,但也与许多人结下了“梁子”,那些人在暗中使坏,有一天,他在齐国被仇人杀害了。

齐王怒气冲冲,非要找出凶手替苏秦报仇雪恨。可凶手也不是吃素的,没那么好找到,于是齐王心生一计。

把苏秦尸体车裂于市,并命令官员们到处张贴榜文:“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的人是功臣,奖黄铜千斤,望来领赏。”

榜文贴出不久,4个愣头青自荐称苏秦是自己杀的。齐王一看便知4人是冲着黄铜来的,就说:“冒充可是欺君死罪。”

4个人一口咬定是自己亲手干的,说完还描述起细节来。

齐王说:“那一千斤黄铜给谁呢?”4个人商量了一会儿:“大王,这1000斤黄铜,我们可以四个人平分呀!”

齐王说:“那好吧,那这1000斤黄铜,平均分成四份,你们一人得多少呀?”四人异口同声道:“一人二百五。”

齐王厉声大喝道:“来人,把这4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人们常把傻瓜、笨蛋、和财迷之人,说成是二百五。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