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2022高考语文备考 学会这四点文言文翻译轻松拿分

好句子 2020-12-17 10:14:01
相关推荐

(本文13476字的超大容量,一定对备考求学的你有帮助,千万不要错过例题,建议收藏哦)。

高考文言文考察占了大分值的部分就是翻译,10分的翻译但是平均分却低,所以在平时的训练备考中就应该关注到翻译的点,熟知方法,做到真真的实力提升

常见提醒学生注意的点(简单小聪明,却不是提升实力的做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做此类题,可选用以下几种方法:

1.“保留法”,即保留文中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如时、地、人、事、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一般人都理解,可保留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2.“替换法”,即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翻译时“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补充法”,即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补进去翻译才完整通畅。

4.“删略法”,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而现代汉语里又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以删去。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是语尾助词,翻译时可删去。

5.“调序法”,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句中“于弟子”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原句调整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即“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翻译,译出的译文一定要准确保持原意,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气畅达,文句形象生动,即符合常说的“信”“达”“雅”的要求。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也是最容易失分的点,所以不能掉以轻心,简单的关注到翻译的差别,但是治标不治本,需要从根本上提升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能力。

一、熟知文言翻译的四大赋分点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赋分点一四类文言实词的理解与翻译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往往有比喻、引申、假借等关系。如:

1.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1)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荆轲刺秦王》)

(5)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答案:(1)边邑(2)以……为边邑(3)鄙陋、见识短浅(4)粗俗、未开化(5)轻视、看不起。“鄙”本义是“边邑”,“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是“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二)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义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

类别

释义

例析

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翻译。

(1)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译文:

(2)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译文:

答案:(1)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分别”,分辨)

(2)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对面”,当着别人的面)

【参考译文】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了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类别

释义

举例

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反”通“返”,“知”通“智”

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

“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古今字

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把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

“莫”同“暮”,“益”同“溢”

1.阅读下面的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答案:①“倍”通“背”,违背。②“罢”通“疲”,疲劳。③“敝”通“弊”,害处。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程(指传主孙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指阎景)。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白:“无干兵。”镇即下车,持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镇引剑击景堕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

(选自《后汉书·孙程传》,有删改)

镇引剑击景堕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

译文:

解析:要点:“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获。

答案:郭镇拔剑击刺阎景,阎景从车上摔下来,左右羽林军用戟叉住阎景的胸脯,于是擒获了他。

(四)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近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类型

例句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偏义复词,此处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析:选C。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

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明良论》,有删改)

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

译文:

解析:要点:“如是”“万万之一”“缓急”“鸠燕”“逝”,其中“缓急”偏在“急”上。

答案: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

【参考译文】

我私下观察现在身居要职的官员,他们只知道追求车马,讲究服饰,卖弄花言巧语,此外就一无所知了。清闲的官员,只知道练书法和吟诗作对,此外就什么都不过问了。会书法和写诗的人,虽然读过一些书,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认为在职位上苟且偷安一天,就多得一天的荣耀。当他们因病辞官回家的时候,又用应举成名的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孙,志愿也就算达到了。他们还希望子孙后代都把保守退缩当作老成稳重,至于国家的事情,我家何必关心呢?唉!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能够心甘情愿同朝廷共患难的人太少了!

赋分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翻译

全国课标《考试说明》中明确列出了文言虚词考查的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这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翻译时要特别予以重视。

(一)高频虚词的译法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高频虚词

释义

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把”“根据”“凭借”等;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

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

主要考查的是“于是”“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

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1.解释下列文言文语段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翁”一句,大为感佩,乃③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⑥,无乃⑦自高耳。

答:

答案:①副词,表承接,于是②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③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④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⑤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⑥复音虚词,相当于“如此”“就这样”⑦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参考译文】

曾经听说过陆游(号放翁)的志向节气全都在《示儿》中得以体现出来,于是就去读《示儿》,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句时,感到非常感动敬佩,陆游当真是一个忠贞的人啊!然而,也有人看不起他,说:“这个人只是沽名钓誉罢了。”大家就用道理来质问他,这个人理屈词穷,于是就不得不向大家道歉。考查他的话,这样炒作罢了,恐怕是为了抬高自己吧?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募淘金户三百。其人采他县金以献,岁课累增至四十九两。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民多以是破产。中书因斯言: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

(选自《元史·揭傒斯传》)

(1)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

译文:

(2)中书因傒斯言: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

译文:

解析:(1)要点:“幸”,驾临;“访”,咨询;“以”,用,拿;“名”,称呼名字。(2)要点:“因”,根据;“捐”,免除;“德”,感激。

答案:(1)文宗经常驾临阁中,有咨询的问题,揭傒斯的回答都能使皇帝满意,文宗常常用字号称呼他,而不称呼他的名。

(2)中书省根据揭傒斯的建议:于是免除这项征调,老百姓依靠这点得到恢复,富州人至今感恩揭傒斯。

【参考译文】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文宗经常驾临阁中,有咨询的问题,揭傒斯的回答都能使皇帝满意,文宗常常用字号称呼他,而不称呼他的名。富州本地不产黄金,官府被奸民的言语迷惑,招募淘金者三百户。这些人采其他县的黄金而献上,每年的赋税增至四十九两。经历年代已经很久了,三百户百姓没有剩下十分之一了,又加上不聊生,有关部门责成那些受雇于官府的人代替淘金户输送黄金,那些人大多因此而财产尽失。中书省根据揭傒斯的建议:于是免除这项征调,老百姓依靠这点得到恢复,富州人至今感恩揭傒斯。

(二)可译可不译的虚词的处理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或语气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

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

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卫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选自《三国志·魏书》)

译文:

解析:要点:“涉”“祠”“焉”,“涉”译为“到”“去”亦可。

答案: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参考译文】

卫兹,节操高尚,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路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2)(张署)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得已就官。

译文:

解析:要点:“适”,恰恰、正好;“者”,……的人。

答案:(张署)改任河南令,然而河南府尹正是他一生所不喜欢的人。

【参考译文】

张署改任河南县令,而河南府尹是他一生中最不喜欢的人,而且张君年纪老了,都要天天仰望奔走在他的门庭之下,出于万不得已去做官。

(三)关注常见副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类别

示例

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

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

表共同

共、同、并、相

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

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

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

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副词的用法。

1.君讳治,字良范,姓钱氏。君少好学,能为文辞。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

(选自欧阳修《钱君墓表》)

译文:

解析:要点:“止”“阳”“且”“辄”。

答案:(钱君)每天晚上都读书很晚,母亲替他熄灭烛火并制止他,他便假装睡下,母亲将要睡着的时候,立即再起床读书。

2.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选自张耒《欧阳伯和墓志铭》)

译文:

解析:要点:“治”,担任;“无”,不论;“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的东西”。

答案: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四)特殊虚词的译法

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

1.解释下列文言文语段中加点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①,狭狭焉②,未料有伏焉③,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④,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⑤,骄而轻敌若此,焉⑥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⑦?但以其傲,斥焉⑧,则必无颜世上矣。

答:

答案:①②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③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④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⑤语气助词,不译。⑥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⑦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⑧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参考译文】

秦军路过崤山,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拼搏,无奈进退两难,不久,差不多都战死了,所以导致大败。对这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骄傲轻敌,怎么能不打败仗?(即使)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只因为他们骄傲,斥责他们,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

赋分点三特殊用法的翻译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常常翻译的句子。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一)名词的词类活用

分类

解释

例析

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名词,一般前一个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

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副词(能愿动词)+名词

云青青兮欲雨。(下雨)

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

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

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作仇人)

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朝而往,暮而归。(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作状语,在外边)

(二)动词的词类活用

活用为名词

有时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伏兵)

使动用法

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朝)

为动用法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哀叹)

(三)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

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威震)

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

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认为……奇异)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注】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注】饬:一本作“饰”。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译文:

解析:要点:“饬”,两个“亲”,两个“长”,“贤”“能”的活用。

答案:子女衣饰朴素(不修饰,不装饰),亲近亲属,敬重长者,尊重贤人,任用能士。

【参考译文】

夏君启同有扈氏在甘泽交战,没有取胜。六卿请求再战,夏君启说:“不行。我的土地并不小,我的人民也不少,但同有扈氏交战却没能取胜,这是由于我的恩德太少,教化不好的缘故啊!”于是夏君启居处不用两层席,吃饭不吃多种菜,琴瑟不设,钟鼓不列,子女不修饰打扮,亲近亲族,敬爱长者,尊重贤人,任用能士。一年之后,有扈氏就归服了。

赋分点四文言句式及特殊结构的翻译

(一)特殊句式的四大类型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需要掌握的四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其他如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高考翻译时不作要求)这四类句式与固定句式是翻译题中对有关句式的要求和采分点。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类型

示例

①用判断词“是”直接判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用“乃”“即”“则”“为”等词作判断。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语意上主谓直接判断,又叫“无标识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析:选C。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均为判断句。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知扬州。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注】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节选自《宋史·刘敞传》)

【注】傅致:罗织。

译文:

解析:“为己直”,结合语境翻译为“为自己伸冤”;“乃”,才;“……者,……也”是判断句。

答案: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参考译文】

刘敞,字原父。考中庆历年间进士,殿试获得第一名。做扬州知州。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案件已经审结,刘敞见到王甲并体察到了他的冤情,王甲害怕官吏,不敢自白冤情。刘敞把这一案件交给户曹杜诱(重新审理),杜诱不但不能为王甲平反,反而罗织罪证使案件更不可破。将判决关押,刘敞说:“王甲是冤枉的。”亲自查究讯问这一案件。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这件事被相互传告,人们认为刘敞明智如神。

2.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类型

例句

“于”字句:谓语+于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见”字句:见+谓语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受”字句:受+谓语+于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为”字句:为+动词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所”句

⑤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字句

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标志句

⑦感斯人言。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指传主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地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节选自《隋书》)

译文:

答案: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梁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参考译文】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梁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训诫之后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

3.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型

例句

省略主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省略谓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宾语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介词

④列坐(于)其次。

省略兼语

⑤使(之)快弹数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父祚,为郡小吏,有心计。溥,汉乾祐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时李守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周祖籍其名,将按之,溥谏曰:“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周祖从之。师还,迁太常丞。周祖疾革,召学士草制,以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制毕,周祖曰:“吾无忧矣。”即日崩。世宗将亲征泽、潞冯道力谏止溥独赞成之。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

(1)时李守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

译文:

(2)世宗将亲征泽、潞,冯道力谏止,溥独赞成之。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第(2)句中“冯道力谏止”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之”。

答案:(1)当时李守贞占据河中,赵思绾在京兆、王景崇在凤翔举兵反叛,周太祖率兵去征讨他们。

(2)周世宗准备亲自征讨泽、潞二地,冯道极力谏阻他,只有王溥赞成。

【参考译文】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县人。他的父亲王祚,是郡中小吏,颇有心计。王溥后汉乾祐年间考取进士甲科,担任秘书郎。当时李守贞占据河中,赵思绾在京兆、王景崇在凤翔举兵反叛,周太祖率兵去征讨他们,征召王溥担任从事。河中平定后,查获反贼军营中的许多文书,大多是朝中的权臣和藩镇与他们勾结串通的内容。周太祖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将要查办他们,王溥进谏说:“鬼魅的形状,等到夜晚才出来,日月已经普照,灾害之气自会消除。希望把文书全部焚毁,以使动荡的人心安定。”周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班师回朝,王溥升任太常丞。周太祖病情危急,召学士起草诏命,任命王溥担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宣读完诏命,周太祖说:“我没有忧虑的事了。”当日驾崩。周世宗准备亲自征讨泽、潞二地,冯道极力谏阻他,只有王溥赞成。周世宗胜利还师,加封王溥为礼部尚书、监修国史。

4.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句。准确把握这些特殊句式,对于文言文翻译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类型

例句

主谓倒装

①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大王来何操?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是……”句。

⑤唯余马首是瞻。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⑥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后置

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标识。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

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

⑨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⑩铸以为金人十二。

介词结构后置

“于”字结构后置

⑪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以”字结构后置

⑫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羊祜)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译文:

解析:“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句;“饮”,使动用法;“得”,能够。

答案:对于那些想要进献诡计的将帅,羊祜就拿出美酒给他喝,让他不能说出口。

【参考译文】

(羊祜)每次与吴人交战,总先约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对于那些想要进献诡计的将帅,羊祜就拿出美酒给他喝,让他不能说出口。

(二)固定句式的翻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非常有帮助。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解析:“乃”,副词,却。“致”,使动用法,使……到来,这里应译为“使……归附”。“不亦……乎”固定句式。“过”,错误。

答案: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吧?”

晏子回答说:“……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二、掌握文言翻译的“4步骤”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说文言文以直译为主,字字句句讲究落实;当直译无法达意时,可用意译。历年来高考设题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附有解题演示)。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搜守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

(2)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解题演示]

第一步:审读画线语句,定采分点

(1)重要实词:监、兴、宜

关键虚词:以为

(2)重要实词:谓、除、禁锢

关键虚词:之、遂

特殊句式:“欲仕州郡”,省略句,应为“欲仕于州郡”。

第二步:以词为单位,切分句子

(1)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

(2)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第三步:依切分内容,译准词语

第四步:依语法习惯,连缀成句

答案:(1)在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

(2)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监禁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