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7)——高句丽与高丽

好句子 2018-12-28 05:22:22
相关推荐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7)——高句丽与高丽

“惟其始祖邹牟(朱蒙)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生……命驾巡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这是高句丽记载于“好太好碑”上,关于自己先祖朱蒙建国的传说。

卵生、南下、渡水、建国,高句丽的这个始祖传说与夫余建国者“东明”的传说如同一辙。

另据《魏书》记载:“(朱蒙)其父为夫余,母为夫余王侍婢,遭嫉恨南逃,建国称王。”由此可见,高句丽的先祖朱蒙,来自于夫余。

朱蒙率部分族人离开夫余南下后,到浑江流域的卒本川定居,有些史书称之为“卒本夫余”。

朱蒙南下时,跟随在他身边的为“桂娄部”。之后,通过收服或吞并了“涓奴、绝奴、顺奴、灌奴”四部,形成高句丽早期的五部。此五部集聚于纥骨升城,此时还处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新宾县)的管辖之下。

根据王氏高丽时期金富轼在其所著汉文史书《三国史记》中的记载推断,这一年为公元前37年,史家将此年定为高句丽的建国之年。

《汉书·王莽》中有记,在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高句丽侯朱蒙被诱杀后,王莽下令将“高句丽”改为“下句丽”。公元14年,朱蒙之子琉璃王攻占了高句丽县后,正式定国号为“高句丽”。这里的资料表明,在公元14年之前,高句丽并未建国,其地位只是受封于汉的一个“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武帝灭朝鲜,以高句骊(丽)为县。”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灭掉卫氏朝鲜,这个时间远远早于朱蒙建国的时间。

因此,高句丽最开始并不是一个民族或是族群的称呼,而是西汉玄菟郡的一个地名。

高句丽的“高”指的是方位,“句骊(丽)”指的是“山川纡曲”,意思应该是指辽东“二江”流域高峰曲谷之地。秦汉时,居住于这个区域的族群主要是秽貊人。

高句丽在整合了“五部”之后,又融合了当地的秽貊人,而后吞并沸流国(今富尔江流域)、夫余、盖马(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句荼、北沃沮与东沃沮等族群,才渐渐形成了高句丽一族。其中,秽貊人是其主体,夫余人尤其是随朱蒙南下的“桂娄”部为高句丽的王族。

除此之外,来自中原的汉人也不断地被吸收而融入这个族群。有些汉人是躲避辽西的战乱而迁至辽东高句丽控制的区域,有些是高句丽被掠夺而来,有些则是在战败后滞留于此的士兵。

当高句丽势力向南进入朝鲜半岛时,又吸收了部分的百济与新罗人。因此,从族群结构上分析,高句丽人的成份是相当复杂的。

与东北形成的所有族群一样,高句丽一族同样无法用现代的民族概念来进行评判与分析。在战争与历史的双重作用之下,各个族群都是在不断的相互吞并与融合之中发生变化。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都无法支撑东北某个族群能在历史的发展中保持其单一的民族特性。

高句丽正式定下国号后,其主自称“高句丽王”。汉光帝八年(公元32年),“高句丽遣使朝贡,始见称王”。这是高句丽第一次被中原王朝承认为“王”的称号。此后,高句丽几乎在每一个朝代,都会向中原政权朝贡请封,前燕时受封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南朝宋封其为“大将军、高句丽王”;北魏时“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公元463年,南朝宋封“高丽王高琏进号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中原的政权第一次称其为“高丽”。这个史料被《宋书·武帝纪》与《南齐书·高丽传》一起收录。(宋书纪传的完成时间约为公元488年)

在南北朝时,“高丽”与“高句丽”彼此交错使用。到了隋唐之后,官方资料中开始大多称为“高丽”,《隋书》与《新唐书》都分别列有“高丽传”。“高句丽”自此被中原政权官方记载为“高丽”。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高句丽旧地。

此时高句丽的总人口约为348万,包括高句丽王族、鲜卑人、契丹人、新罗人、百济人与汉人。部分族群被迁至中原内地,遗留的人或入新罗、或投靺鞨、或奔突厥、或流入汉人聚居的辽西地区。

高句丽王族自此消亡,在之后的历史中,也再没有出现过一个能够被确认身份的王族后人。

高句丽灭亡之后,新罗在唐朝的扶持下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到九世纪末,新罗被起义军力量推翻后,半岛重新陷入混战。起义军两大领军人物弓裔和甄萱各自打出了高句丽和百济的旗号。

901年,弓裔称王,以高句丽(高丽)为国号。918年,弓裔部下发动兵变,出身于松岳(今朝鲜开城)豪族的王建被拥立为君,定国号“高丽”,年号“天授”。史称“王氏高丽”。

弓裔与王建之所以会将“高丽”立为国号,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以推翻新罗的统治为目的,当然无法继用“新罗”国号。以曾经辉煌的“高句丽”为名,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聚拢民心。

无论哪个政权,在建立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总是喜欢追溯自己的祖先。王建也不例外。

据说,王建为唐朝某个皇族之后。王氏建国之初,唐朝虽然已经灭亡,但大唐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依然深远。

能与大唐扯上关系,王氏后人对此并不满足。成书于1145年的《三国史记》,将高丽的始祖继续往上推演,不仅是高句丽,还包括了夫余、肃慎。

而成书于13世纪的《三国遗事》,更是为高丽塑造出一个活了一千五百多岁,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便建立了“古朝鲜”的始祖——檀君。从而形成了“檀君——高句丽——高丽”的历史传承理论。朝鲜学者还根据“檀君陵”出土的人骨,将其历史起源确定在了公元前3018年。

“KOREA”一词,是高丽或高句丽的称呼,韩国以此为国家名称。

虽然在称呼上一样,但高句丽与王氏高丽,很难说是同一个王朝的延续,甚至连同一个族群都算不上。

王氏高丽的国民以新罗人(来自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当然,在新罗人之中,有原来的高句丽遗存,还有融入新罗的靺鞨族、渤海人、以及一些契丹人与汉人。

在高句丽灭亡了250年之后,已经根本不可能从这些人里分得清哪些才是确切的高句丽人。所谓“王氏高丽”人,就是“高句丽”人的说法,值得存疑。

高句丽与王氏高丽及现代韩语在语言元素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关联。可是实际上,现代韩语与日语的联系也一样不少,美国学者白桂思在《日本、高句丽语系的民族和早期中国》一文中指出:“韩语与日语,都可以看到昔日扶余语的痕迹。”

而现代韩语与汉语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因为高句丽与王氏高丽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使用的都是汉字。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的启蒙文字、学习书籍、典章制度、政府公文,全为汉语编著而成。

语言是各个族群在长期的相互融合中而形成,语言元素的联系同样不能说明族群之间的延续关系。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高句丽文化对王氏高丽及之后的半岛文化产生了诸多的影响。比如流行于高丽及韩国的玄鹤琴、海西假面舞剧等,就源于高句丽。

但无论是高句丽还是王氏高丽,影响他们最深刻的显然都是源于中原的汉文化。

高句丽王族以“高”为姓,便是自称为“高阳氏”后裔,而高阳氏指的就是汉文中的太阳神高阳氏、颛顼帝。

从高句丽墓室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大量源于中原文化的内容,包括人首龙身的伏羲与女娲、牛首人身的神农氏、持火披羽的燧人氏、锻铁造车的羲仲父子等。

“唯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遵其制。”这是王氏高丽开国之主王建的遗训,王氏后人自此将中原文化奉为圭臬。

因此,与其说王氏高丽在文化上传承于高句丽,不如说是中原文化所延伸出去的另一个分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