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初一语文(上册)《春》知识讲解

好句子 2018-12-13 06:56:16
相关推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昌鸿老师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绿》《背影》《春》等脍炙人口,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期间,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知识积累

1.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2.朗润(lǎngrùn):明朗润泽。

3.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4.酝酿(yùnniàng):原意是酿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5.繁花:密密地开着的花。

6.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7.卖弄:炫耀。

8.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9.黄晕(yùn):昏黄,不明亮。晕,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圈,也指光影或色彩周围模糊的部分。

10.烘(hōng)托:中国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11.舒活:舒展、活动。

1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计,打算。

13.落地:这里指婴儿生下来。

14.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15.喉咙(lóng) 16.笼罩(lǒng) 17.嘹亮(liáo) 18.撑伞(chēng)

19.稀疏(shū) 20.巢(cháo) 21.眨(zhǎ)眼 22.应和(yìnghè)

23.抚(fǔ)摸 24.蓑笠(suōlì) 25.抖擞(dǒusǒu)

考题例析

1.(2015广西柳州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B.晴天之下,旋风忽来,那雪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C.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D.改了国藉,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2015山西中考)下面加红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千态万状,绘声绘色。

C.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D.你也许有困惑,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解析:1.此题考查字形。答案是D,国藉——国籍。

2.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不要望文生义。答案是B。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改为“惟妙惟肖”。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它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让人看到希望、感到力量,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向前。

写作特色

1.观察全面细致,构思精巧。

作者凭借细致的观察,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如写春草,作者用“偷偷地”“钻”写它的形态,用“嫩嫩的”“绿绿的”写它的颜色,用“软绵绵的”写它给人的感觉,细腻贴切而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回大地时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和它的“小”“嫩”“绿”“软”等主要特征。文章写春风、春雨也是这样。

2.描写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作者不是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写各种果树的花争相开放,又描绘了地上盛开的野花,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内在的诗情和外在的景物和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3.语言质朴简洁,描写准确生动。

作者精心锤炼词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作者善于运用口语,还运用了不少叠词、叠句以及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读起来音调和谐,轻快活泼。文章句式也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多处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把握重点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一个“来了”,一个“近了”,写出了怎样的心情?

连用两个“盼望着”,突出期待春天来临的殷切心情。一个“来了”,一个“近了”写出感知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又给人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偷偷地”和“钻”这些词用的好,请说说好在那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又有“偷偷地”修饰,把小草拟人化了,这样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好像小孩子捉迷藏一样,不期然出现在你的面前,惹人喜爱。生动地表现春草的活力,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到来那种惊喜的感觉。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闹”字可用“叫”字替换吗?

不能。“闹”不仅有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用成千成百蜜蜂的嗡嗡声烘托春花的繁盛、艳丽、芳香,而且使画面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效果比“叫”字好得多。

4.“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一句赞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用“去”字结尾,有什么作用?

赞美春带给人们以活力,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体现了作者缜密精巧的构思。

5.本篇第二段,第一句写什么?第二句写什么?这两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句总写在孩子眼中春天的轮廓,第二句分别写春山、春水、春晖。写山,抓住春天山色的特征,由冬的冷峻变得“朗润”了。写水,抓住春天水位的变化,春雨淅沥,使“水涨起来了”。写太阳,抓住春光暖人的特征,用“红”这个暖色来表现。这幅“春光图”是一幅春天到来的“全镜头”,由总到分,叙述层次分明。

6.结尾部分三句话的顺序可以改变吗?

不可以。这三句话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它们是按照春的发展过程安排顺序的,所以不可以改变顺序。

拓展阅读

春的赞歌

——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吴周文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以他的新诗踏上了文学道路,后又努力从事散文创作,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中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春》,就是这样满贮诗意的一个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

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这里笔墨不多,但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人们像赶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写人的活动的),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

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颇俏。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