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俺们晚上吃饭叫“喝汤” 在外的农村人 你还会说自己的家乡话吗

好句子 2018-11-30 18:25:12
相关推荐

农村老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你要是出去玩,跑不过百里,那里的人说话你有可能就会听不懂,这就是方言。方言只在某个地方通行,古诗写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乡音也是方言,从外地回老家,一听到老家话都会倍感亲切,有一种安全感,不然为啥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说辞呢?

老家话说做作是“装白哩不轻”

要说很难听懂的方言?就数福建方言很难听懂,有人说四川话很难听懂,我不觉得,也许和四川人打交道多了吧?农村老家一个喊奶奶的邻居,就是以前从四川来的,说话嗓门很大很泼辣的那种,经常听也就懂了。但对福建话很难听懂,在郑州上大学期间,一个同学就是来自福建仙游县的农村,大学三年只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福建同学叫郑钿青,他让我们叫他阿的青,不知道啥意思?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基本上说方言也能七七八八的明白,不过有的还是要连听带猜,除了福建话。

方言也是汉语言的一种,不过不通用,是汉语言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据学者考证说,我们的早期先民,那时候的语言比较单纯,后来由于先民们向不同的地方迁移,或者又与替他民族接触融合,语言分化就厉害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包括说话交流的改变。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现代的汉语言有七大方言之分,比如北方、吴方、湘方、客家方、闽方、粤方、赣方等,在某个大的方言片区,又有很多次方,比如某个省的某市某县,甚至某村,都有地方方言。比方我们唐河县和邻县桐柏,说话都不一样。

老家人唠嗑是“拍拍话”

现在的农村中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几乎都说不出比较地道的家乡话了。也就是说不是很纯正的家乡话,要么家乡话中夹带普通话,要么完全说的是普通话,有的说起话来蹩脚的要命,自己也不好意思,主要还是没有经过语言训练活着和其他地方人交流的少的缘故。比方说我们河南唐河老家,人与人见面打招呼,老土话必定是“恁喝汤木有?”现在的当地年轻一代农村人,很难再能说出口,也说不来了。大多数会说说“你吃饭了没有?”土话中夹带普通话。我第一次出远门也就是去省会上学,那时候真的还不会说普通话,土味十足,老是被同学们取笑,大概过了半年时间,终于可以用普通话和大家伙交流了,但很多人一听,还是很难脱离河南味儿。

俺们晚上叫“喝汤时”吃饭叫“喝汤”

就我来说,目前还算土生土长的老家人吧,看土话不会说多少了,但和老家的老一辈儿人交流用土话方言,还是没问题的。河南话某个地方的方言,都是说话语气比较重,而且没有第三声发音,所以听起来比较冲,但我们说话没有什么恶意,习惯了不好改变罢了。在我们老家,有一种不太好的风气,就是看不惯从外面回来说普通话的人,比方说有个老乡在东北待了七八年,有天回来老家了,和乡亲们打招呼都会用到普通话,开玩笑的会说“你钻羊圈了”,怎么说起“羊话来了”,其实从习惯来说,回来的老乡也不是故意的,毕竟在外头待的时间久了,接触的都是说普通话的人。

方言还有多少纯味儿

现在不少地方的农村,确实有排斥从外地回老家说普通话的,我认为不是好现象。不是说排斥就说明你在维护老家话的纯正性,毕竟社会在发展,农村人迁移比较频繁,需要学习普通话或者经常居住地的方言,但这不意味着忘本。在农村老家,有些东西走着走着就散了,就被其他东西所取代了,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有时候却成了束缚农村人发展的羁绊。看不惯的人,说明修养不够,兼容并包,才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