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古代八股文考试有多难?为何那么多有名才子总是考不上?

好句子 2018-11-22 21:23:44
相关推荐

如果大家没看过《儒林外史》的全部内容,但也一定记得第三回《范进中举》的故事。讲的是下层百姓范进,从20岁就开始应考,考了30多年,考到家里穷到揭不开锅,55岁才中了举人,结果高兴到发了疯。

这个故事讲得很精彩,也很现实,主要是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的迫害。而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之一就是八股文。别看这种考试形式单一,其实难度很大,换成现在名校的才子去考,都不保证一定能考上。

那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规范文体。“,简单地说,就是文章给你规定了怎么写,全文该有几段,每一段该写什么,又该怎么写。很像现在的高考议论文,先点出主题,然后是列出论据,进行论证主题,最后是总结全文。

这就是八股文的结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所以这也是“八股文”名字的来由。

八股文最难、最关键的部分是“破题”。所谓“破题”,顾名思义就是对作文题目进行解析。破题只能用两句话,而且不能直说题义,非常考验功力。一个考生如果题破得好,那水平绝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破得一塌糊涂,那一定是个草包。

在古代,破题是需要专门训练的,很多时候老师测验,并不是要求学生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专练破题。比如题目“子曰”,该怎么破?最经典的答案是“匹夫而为万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第一句破“子”,第二句破“曰”,巧妙绝伦。

再厉害的就如何景明,年少成名,有人出题“梁惠王章句上”来考他。“梁惠王章句上”是朱熹注《孟子》第一章前半篇的标题。何景明这么破的“以一国僭窃之主,冠七篇仁义之书”。前一句破梁惠王,后一句破《孟子》,意味深长,不愧是明朝“前七子”的佼佼者。

破题破得不好的也会闹出笑话。一次考试,出题是”征商至此贱丈夫始矣” 。这句话出自《孟子》 ,意思是说最早征收商税的人是个贱人。有个考生没读懂,望文生义,以为“征商”就是征讨商朝的意思,于是破题“以臣伐君,武王非圣人也”。这种文章就像现在的离题文章,考官也不会再往下看了,直接打个低分了事。

破题难度大,是因为明朝规定八股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几百年间,这么多场考试,四书五经就这么几本书,能出的题目早就出完了。后来的就只能“搭截题”,从四书五经里面找两句不相干的句子凑成一个题目,让考生作文,简直乱七八糟,考生也一头雾水。

不过,考题再难也总有天赋异禀的人,也就是现在的“学神”级人物,往往能一举成名。比如汤显祖大才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股名家。没有天赋的就要非常努力,多考几年或十几年,范进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还有一类人有才华,但不适合写八股文。比如说蒲松龄,考秀才时,硬是把一篇八股议论文写成了小说,但他运气好,得到了主考官施闰章的赏识,拿了第一名。不过这毕竟不是八股正途,蒲松龄之后考了几十年,一直没考上举人。这也怪不得谁,现在谁要是把考试议论文写成小说或者诗歌,那都得是零分。

另外,很多考生屡试不中,可能和主考官的相性也有关系。作文题本身的主观性很强,同一篇文章,有的人觉得好,但在相性不合的人眼中,有可能一无是处。所以古代科举考试,考官被任命后,往往自己先写一篇范文给考生看,让考生按照自己的风格作文。还有的考生没考上纯属运气不好,毕竟全国这么多读书人,科举考试三年才录取三百个,录取率太低。

值得一提的是,古今人都把八股文看作是洪水猛兽,是摧毁思想的毒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文的危害堪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罪孽深重。

事实上,八股文只是科举制度的“替罪羊”。明朝的科举制度规定科举考试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这才迫使广大读书人只埋头读四书五经这几本书,造成了社会思想的禁锢。如果不用作考试文体,八股文也没那么糟糕,还是有鉴赏价值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