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2022海淀区期末联考试卷出炉 北京名师如何解读新高考?

好句子 2018-10-15 03:31:13
相关推荐

2020年,是北京实施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一次新高考,教育水平如此之高的北京市会如何应对新高考?如何解释新高考?如何进行备考复习?一直是全国各省教师、学生非常关心的话题。

最新北京海淀区的期末测试卷出炉,其在试题上的创新因素恰巧是考生应当密切关注且强化训练的内容。想必会为各位考生备考新高考语文指明方向。

从整体来看,本次海淀期末语文试题并未发生结构性的调整,在形式上只是细节微调,但是在命题思路上更注重对学生真实语文能力的考查,试题的区分度很高。

1

长文本阅读

这一部分的新高考变化已经初露端倪:题量减小,分数降低,但是文章篇幅不缩减。这只是表面上的变化,通过研究题目我们发现,长文本选择题、主观题的命题思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题目整体难度上升了数个层级。

(1)选择题从局部细节信息比对转化为全文信息整合理解,甚至出现了跨材料的选项信息整合(如第4题)。

这一变化带给考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信息整合”,之前的考试,考生只需要根据关键词定位,然后进行信息细节比对即可。但是这次考试,选择题的选项,在原文当中缺乏“直接呈现”,这些选项内容是对原文内容的整合,考生需要整合文章信息,然后再对“被整合”过的选项判断正误,考查能力上升到了对信息的深层理解层面。

(2)信息提取与语言表达相结合,如第3题,要求根据文意补充语句。

这个题目乍一看无法入手,找不到采分点。但是只要我们回忆一下《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阐述以及课标区“逻辑填空”类的考题,我们就找到了这个题的出处。这个题目考查的实质是让学生梳理上下文信息,结合上下文信息填写语句使文章前后连贯。这个题目很多学生得不了满分,核心原因就是语句中缺少承上启下的关键信息。

(3)最后一个主观题不再单纯考查学生信息提取整合的能力,而是考查学生利用文章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考查的能力层级提升到了“迁移应用”。

这个题目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长文本上也需要采取“深阅读”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时要关注文章的行文结构,关注文章的整体内容,关注文章信息和附加材料的关系,让学生在注重阅读速度的同时还要注重阅读质量,前提是“在较短的阅读时间内”。

长文本的出题思路发送深刻的变化有其根本性因素,因为经过数年的考查,学生已经熟悉长文本模块的考查特点,加上一贯地考查信息比对、提取能力,处于较低的阅读能力层级,考生在长文本板块已经很难有区分度。从2020年高考开始,长文本模块降低分数、增加难度,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长文本模块的区分度。

2

文言文阅读

跟2019年高考相比,文言文板块相对稳定,有以下几个趋势需要考生关注:

(1)文本类型多样化。

往年考查的文言文文本,都以论说文为主,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这次海淀期末的文言文文本出自曾巩的《喜似赠黄生序》,是极其个人化的文章,其词汇、语法和思想情感都极其具有个人色彩,这给考生准确理解文章带来了一定难度。

(2)实词题、虚词题考查更加注重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往常的实词题都是4个句子判断解释错误的一项,这种题目只要掌握实词推断的技巧,不读文章也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但是从去年高考开始,题目从文章中找出8个句子,每个句子中挑选一个关键词,让考生判断词语解释正误。这种出题方式的最大难点就是学生需要回到原文结合语境解释词语,不能单纯依靠实词推断技巧。虚词题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趋势,之前的虚词都是让学生比较两句话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本次海淀期末要求学生判断代词“其”的指代内容,这是一个完全依赖于语境的题目,不回到文章中绝对做不对题目。

(3)是观题时一个“全文”概括题,要求学生在“全文”提取信息。

因为文言文提取信息的前提是能够翻译、理解文章信息,所以这个题目的实质还是要求学生真正深入地理解文章,如果考生对文章知识一知半解,这个题目就很难拿分了。

综上,文言文板块的考查向着要求考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方向转变,考生在日常备考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词语的识记上,也不能仅仅学习词法和语法的知识,而应该真正地“多读”文言文,精选文本进行深入阅读,提升文言文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答题技巧,提高做题的效率和正确率。

3

古诗词鉴赏

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部分是2首宋诗,而且是带有说理性质的宋诗。毫无意外,本次海淀期末考试也出了2首宋诗,而且更具有说理性。在2020年新高考中是否依然会把宋诗当成考查的重点,我们现在还不敢定论,但是宋诗出现在新高考中,有其存在的意义。

(1)宋诗主理,这是宋诗与其他时代诗歌的主要区别。

历年以来,高考诗词鉴赏都少见宋诗,是因为宋诗的“理”太过隐晦、太难理解,所以能否读懂宋诗、剖析诗歌中的“理”就可以作为判断学生是否真正读懂诗歌的标准。诗歌这种“重理解”的考查趋势跟文言文的考查趋势变化完全一致。

(2)主观题出题有新意,让很多学生找不到入手点。

这个题目说“两首诗都富含理趣”,让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这个题的实质不是让学生赏析诗句中的“理”,而是让学生赏析“诗中含理”的写作特点,在审题上很多学生就已经栽倒了。其实这个题可以归于诗歌风格赏析题,根据诗歌风格赏析的答题思路答题即可,但是因为这两首诗的说理特色以及这个题干的设问方式,很多学生想不到“风格题”的答题思路,答题要点集中在分析诗歌的包含的“理”,答题要点就会不全。

4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是最稳定的板块,文本选择了少数民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我有一匹马》,这篇文章的选文反映出高考散文选文的侧重:侧重地域特色文化,关注特定区域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的生存状态,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北京的大与深》,都是一个明证,考生在备考时要关注这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和主旨表达。

在题型上有个典型变化需要我们注意:概括归纳题的比重急剧降低。概括归纳题考查的是学生浅层理解的能力,定位信息、提取信息然后进行适当整合就能得出答案,本次海淀期末散文模块没有概括归纳题,出题的侧重在理解题(20题)和赏析题(19题)和阅读延伸题(21题),概括归纳题的能力变成了一种预设能力,没有进行直接考查。

这个出题变化提升了阅读题的难度,学生必须深入到文章内部,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关注文章的现实意义,才能完成答题。

5

【新题型】语文基础知识运用

近几年北京高考语文已经放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但是由于《课程标准》中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所以语文基础知识运用又重新回到了北京高考语文试题中。

这个题目的侧重在“应用”。本次海淀期末的这个语言应用题难度本身不高,但出题思路特别新颖,能力要求很高。本次考试要求学生结合示例解释词语,这个语言运用调动了考生的知识积累、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语言应用。

至于基础知识运用是否会以海淀期末的命题思路为范本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是这个题目也充分地提示考生,在备考这一模块时,不要仅仅停留在病句辨析与修改、表达得体连贯的题型上,要真正地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6

【新题型】名著阅读专项考查

近几年北京高考已经在考查《论语》,现在又加入了对《红楼梦》的考查,我们已经明确确定,在2020年的新高考中一定会考查这两部名著。考查特点如下:

(1)《论语》重在思想辨析,固定在文言文后考查。

考生一定要对儒家思想有整体的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归纳、阐发。目前考生在备考论语是会出现两个问题:①词句不理解;②内容概括偏离儒家思想。这

两个问题都是由于学生对儒家思想缺乏整体认识,对《论语》中包含的儒家思想的具体类目缺乏明确的辨析。

(2)《红楼梦》重在对名著内容的迁移应用。

《红楼梦》考查有可能单独出题,也有可能会结合阅读文本,但是出题要点都不在于考查内容细节,而是在于对名著整体协作逻辑的理解,或者“类比迁移”名著中的内容解释题干中的结论。

如海淀上学期期中要求学生,从《红楼梦》贾政对待宝玉的相关言行中举例谈谈世人“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对这种观念的看法;本次海淀期末要求学生举例分析《红楼梦》取人名“俗中不俗”的理解。

《红楼梦》的这种出题方式,实际上不仅仅是让学生读名著,而是让学生读过之后能够“用”名著,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正是这种开放性提升了备考的难度,学生真的既要踏实“阅读进去”,还要有能力 “迁移出来”。

7

写作

写作板块没有大变化,只有小调整,具体如下:

(1)微写作还是3选1,但是只保留一个跟名著相关的题目,而且出题相对宽泛,也没有对名著篇目进行限制,本质上是跟《红楼梦》阅读同样的考查思路。除此之外,还有1个论述+应用类(倡议书),还有一个文学类(抒情),这都是常规题型,掌握写作思路即可。

(2)议论文写作是关系型材料,话题是“参差百态之美与整齐划一之美”具有很强的思辨性,相对应的,时事性就相对降低。本次议论文在提示语中明确学生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让作文走向特定的领域,让作文成为又精又专的“小品文”。

近几年北京高考议论文的写作空间有了极大的扩展,作文内容既可以思索社会发展、侧重“家国情怀”,又可以发表对人生、艺术的深入思考。考生要找到自己擅长的写作领域进行深耕,才能写出有思想、有内容的好文章。

(3)记叙文是命题作文“留一把时光的钥匙”,写作内容也很广泛,限制性比较小。既可以写“家”的温情,又可以写“国”的豪情,也可以回溯到历史之中,还原历史人物的“使命感”,总之这篇文章的内容广度极大,对学生的“眼界广度”和“思想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深刻的思想、新颖的素材、精妙的情节安排,这篇文章很难脱颖而出。

文章转载自:大禹未来教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