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金刚经》:依法出生分

好句子 2018-09-19 04:48:16
相关推荐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 有相的财布施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佛问须菩提说,须菩提,你是怎么看的?如果有人用铺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进行布施,这个人,他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啊?

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就是佛教极为宏大的宇宙观。佛经上说,每一个小世界,中央有须弥山,有一个太阳还有一个月亮,还有四大洲,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一个银河系。

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合起来,就成为一个“中千世界”。那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大千世界”。

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叫做大千世界,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七宝,在佛经里记载的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说它是指金、银、车渠、赤珠、琉璃、珍珠、玛瑙这七种宝物。当然,七宝也不一定只是这七种,在佛经里面,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泛指一切稀有的珍宝。

佛就问须菩提,“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用铺满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进行布施,这样的人,他的福德大不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须菩提说,这个功德相当的多。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种福德,只是世间的有相布施的相,它并不是真正的福德,并不是出世间的无相布施的性,所以,如来是在世俗谛的层面上,说这种布施的福德很多很多。

为什么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呢?

“是福德”,这个福德,这是从相上来讲的。“即非福德性”,这是从性上来讲,并没有福德。

由此可见,佛在大乘经典中,处处教人超越形相,看到空性。

二、 无相的法布施

佛陀说:“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如果有人,能够理解此《金刚经》的法义,用心修持,哪怕只是受持了其中的四句偈等,并且能够愿意给别人讲解,那么这个人所获得的福德,要远远胜过前面那个布施七宝的人了!

这几句经文的重点,一是“受持”,二是“四句偈”,三是“为他人说”。

什么是受持?

受,是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真正地理解,并且牢牢地铭记在心上,得到了受用;

持,就是念念不忘,一刻也不放松,并且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个比受字又进了一层。

什么是四句偈?

偈,属于佛经的一种体裁,由字数固定的四句话组成的。这些偈子在梵语中是押韵的,读起来琅琅上口,并且包含着佛理,又有文学的美感。但翻译成中文以后,就不怎么押韵了,就称为偈子。

一般认为,四句偈指特定的四个句子。但到底是哪四句,这看法是不一样的。

比如:第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第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第五,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那么,这四句偈到底是指哪四句呢?

其实,我们不必执著,可以把经文里“四句偈”的意思理解为,它是指几句经文,可以是任何的四句经文,而不是大段大段的经文,甚至是全文。

“为他人说”,就是给其他人来进行讲解。

阿难曾问佛陀: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事情功德最大?

佛陀说:“一个人讲法,一个人在听法,功德最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如果有一个人,照着《金刚经》的教导去做,哪怕没办法做到全部,但只要做到很少的一部分,“乃至四句偈”,并且还能够给别人去讲解,那么他的福报就远远胜过了,前面那个用铺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进行布施的人了。

为什么?

因为,你是在做法布施,是在做智慧的布施!你把《金刚经》的教导传递给更多的人,那你所获得的功德,远远大过了财布施。

三、 随破随立:讲经的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佛陀对须菩提说,为什么说法布施、为人去演讲《金刚经》的功德是非常非常的巨大呢?

这是因为《金刚经》在整个佛法体系里面是极为重要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所证悟到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都是从这部经中产生出来的。

这里体现了《金刚经》随破随立的言说方式。

佛陀在《金刚经》中,反反复复地强调说,不要住相布施,教导我们布施的时候要三轮体空,不可执著于布施所产生的福德。

同时,又防止我们陷入到了虚无之中,接着又在经文中反反复复地宣称:受持《金刚经》、弘扬《金刚经》,那会产生不可思量的福德。

“一切诸佛”,包含的范围很大很大,它包括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佛。

所有的佛,是怎么成佛的?

是觉悟、大彻大悟才成佛的。

怎么才能够觉悟?

证悟到般若空性,才能获得觉悟。

佛经中称般若为诸佛之母,因为儿子是母亲生下来的。同样,诸佛之所以成为诸佛,就是从般若空性中诞生出来的。

由此可见,《金刚经》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是成佛的宝典。

四、 随立随破:不可生起对佛法的执著

一切诸佛,都是从《金刚经》里面诞生的,可见《金刚经》是多么的重要。正当大家沉浸在对《金刚经》的钦佩、崇敬、点赞中的时候,佛陀又马上提醒: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啊,你不要以为我说《金刚经》是多么的重要,就认为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精妙高深的佛法了,就执著于这个固定不变的精妙高深的佛法了。所谓佛法,也不是什么真正的佛法!

为什么说《金刚经》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又立即说佛法又不是什么真正佛法?

这个,就是《金刚经》的言说方式:随破随立,随立随破。

《金刚经》中所宣说的义理,是最最究竟的佛法。但是,佛陀又害怕我们又对这个法产生执著,于是紧接着又补了一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的佛法,那只是针对众生的种种迷妄而说的,只是在世俗谛上,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而已,从胜义谛上来讲,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佛法可得。

《金刚经》的言说方式是随破随立,随立又随破。

凡是在解构的时候,必然有所建立,以避免我们掉到了“无”的里面;那么与此同时,凡是在建立的时候,必然又进行解构,以免我们执著在“有”的上面。

佛陀把佛法比喻成过河的筏子,说佛法只是让众生开悟的手段和工具而已。一旦我们开悟了,这些手段和工具就失去了意义。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哪怕是佛法再好,当我们过了河的时候,就要放下对佛法的执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