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荷花池公园导游词

好句子 2018-08-06 16:38:45
相关推荐

华干林

荷花池原名南池、砚池,又名九峰园,现因园内广植荷花而得名。清初盐商汪玉枢在池边建有别墅,因地处城南,故名南园,为当时扬州八大名园之一。汪玉枢儿子汪长謦购得太湖奇石九峰,大者过丈,小者及寻,玲珑剔透,置于园中,故名“九峰园”。该园旧有澄空宇榭、海桐书屋、玉玲珑馆、雨花庵、深柳读书堂、谷雨轩、风漪阁等诸胜。乾隆帝南巡游于此,大加赞赏,赐书九峰园,并纪事略。后园主人奉旨选二峰石送往京师御苑,其余诸石随园囿荒芜而散失。扬州今尚存二峰,一在瘦西湖,一在荷花池,称“南园遗石”。

下面就由我带您走进荷花池,感受历史名园与荷花魅力相映成趣的视觉享受。

现在您所处的位置是荷花池东门厅,“九峰园”三个字,是清代扬州知府、著名书法家伊秉绶的笔墨。两边抱柱“平临一水入澄照,错置九峰出古情”是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至扬州时,在此所作,由当代扬人州著名书法家熊百之先生所书,充分点明了九峰园的立意构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皇上赐御书“九峰园”额,赋诗一首:“策马观民度郡城,城西池馆暂游行。平临一水入澄照,错置九峰出古情。雨后兰芽犹带润,风前梅朵始敷荣。忘言似泛五夷曲,同异何妨细致评。”

进入门厅前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巨型太湖石——“瑶池仙翁”。据史料记载,九峰园在旧城南门外,即九莲庵故址,初名葭湄园,其名取自《诗经·蒹葭》,因地处城南,俗称“南园”。汪玉枢于乾隆二十二年去世,其园传至儿子汪长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汪长馨得太湖峰石九尊,形状各异置于园中。但因扬州近代百年落伍,很多园林都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九峰园也不例外。为了传承九峰园的历史文脉,后来建设的荷花池公园也有九块太湖石,除了“南园遗石”之外,其余八块都是重建该园时新置。这八块虽不及原有峰石的历史价值,但就其形态而言却也各具特色。东门口这块石头高约七米,重达22吨,视觉上给人一种威武雄壮之感。但静观之,它的自然形态又给人以丰富的遐想空间。从它的纹路分割,造型高低起伏上看,有人说它像送子观音;也有人说配以石基下的水池,它像一尊静坐的瑶池仙翁。

赏过“瑶池仙翁”,沿着青砖路面向前放眼南望,映入您眼帘的是一片湖面,其中水面约5.3公顷。扬州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荷花池的水源来自哪里呢?来自扬州蜀冈,蜀冈是瘦西湖北面的丘陵,那里是扬州文化的发源地。扬州地势北高南低,蜀冈上的水,由北向南流入古运河,由古运河流入长江。

荷花池是扬州城向古运河排涝的“二道河”南段,二道河在此形成了一片湖面,历史上叫做“南湖”。在荷花池中央一处湖心岛建筑群。这是由亭、桥、廊、厅组合,构成多层次、多变化的建筑群体,大大丰富了湖心的景色。步行于曲桥之上,可见碧波如镜、垂柳依依,亭廊巧借湖水,高低错落,廊桥相接,花木扶疏,亭台倒影,宛如诗画。走过了曲桥,我们来到了主厅,其匾额为:“砚池染翰”。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儒雅之名呢?前面我们提到砚池位于扬州古城西南部,俗称南池,两淮盐运使赵之璧《平山堂图志》云:“隔岸文峰寺有塔,俗称‘文笔’,故称南池为砚池。汪氏因于南园题曰‘砚池染瀚’”。

文化人形象思维丰富,善于幻想,把宽阔的水面比作砚台,而南面历历在目的文峰塔犹如一枝竖在砚台边的如椽之笔。砚池染瀚,从此成为扬州一景,赞誉不绝。除此之外,还筑有“玉玲珑馆”、“临池亭”、“一片南湖”等诸景。在此观池水,赏荷花,别有一番惬意。同时湖心亭上楹联与匾额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如“砚池染翰”楹联:“高树夕阳连古巷,小桥流水接平沙”;“临池”楹联:“古调诗吟山色里,野声飞入砚池中”。这些楹联都起了点景、释景的作用。如今,由于现代楼宇多了,在荷花池内已看不见文峰塔,但是“砚池染翰”的那支“笔”依然存在,这就是荷花池西岸的具有百年历史的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教学楼。

顺着曲桥向西南远眺,大片荷花竞相开放,百米长的栈桥穿梭在荷花之中,犹如长虹卧波、巨龙戏水,围绕着的则是风姿绰约的荷花。木栈道连接公园外围的人行道路(荷花池路)和西区景观亭,形成了环道上的空间串联,成就了一道“盈盈荷花池中影,步移景异慢扬州”的风景线。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们扬州有一位写荷高手,这就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

他的那篇《荷塘月色》,自从问世以来,就被选进了教材,成为现代文学的必读篇目。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利用地形假山隔离出了一处幽静之地,在建造时融入了“荷塘月色”的文化元素,流线型的叠石驳岸、小巧玲珑的八面藕风亭,复制了原清华园的意境,突出公园的文化氛围。在《荷塘月色》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现在您来到了船厅位置,在船厅前面的这块太湖石是荷花池的镇园之宝——“丈人尊”,就是留存至今的九尊峰石之一,犹存“漏、透、瘦、皱”风韵。乾隆皇帝对玲珑峰石情有独钟,选了其中两尊石头,带往京师,入于皇家御苑。清代文人高文照有《九峰园诗》云:名园九个丈人尊,两叟苍颜独受恩;也似山王通籍去,竹林唯有五君存。因为数度受到皇上临幸,所以九峰园内诗文酒会曾盛极一时。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曾燠(yù,时任扬州盐运使,诗坛领袖)曾修禊于此园(组织文人诗酒雅集)。清代嘉庆之后,林园渐圮(pǐ倒塌)。咸丰年间,废而不存。民国初年,其九峰石仅余一峰在旧城公园,耸峙于迎曦阁前。文革后期,扬州乡土历史名家陈达祚(作)先生,将此石置于史公祠梅花仙馆前。1997年10月,市政府建设荷花池公园时,将此峰石移来,故称“南园遗石”。这块石头,是荷花池的镇园之宝,上部沟壑纵横,洞穴遍布,外凸者如峰起峦立,如云翻浪涌;低凹处如深涧纵悬,如朽木虫蚀。最上端,则尖削如峰,更显挺拔俏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到扬州,曾专程前往拜谒。

听过了南园遗石的故事,我们来到了影园遗址。提起影园,这可是扬州园林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史料记载,影园在旧城南门外,古渡桥北,水中长屿上,为明朝崇祯年间扬州名士郑元勋所建。郑元勋,字超宗,号惠东,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后请假归乡,曾授兵部职方司主事(相当于国防部文职人员)。工诗善画,为江东名流。善山水,尤工山水小景,著有《影园诗稿》等,但生平诗文较多散佚,且英年早逝。郑元勋家族本世居安徽歙县,其先人于明万历年间到扬州从事盐业。

到郑元勋这一代,郑氏由商而儒,博学能文,名重海内。郑元勋加入了闻名遐迩的文人结社——复社。郑元勋在复社的活动十分积极,这使得他与当时名流多有交往,大大增加了他在文学圈中的知名度。除了与文化界的联系外,郑元勋在地方事务中也表现出了超常的责任心。某两淮盐政,位高权重,凡下级官员无不跪拜,不顺从者竟被免职。扬州人因之骚动,关闭城门,郑元勋兄弟出面去调停,才打破僵局。某年,扬州遭受饥荒,郑元勋兄弟募集捐赠,自家就捐出超过千石的粮食,还在扬州建立施粥厂,救济灾民。

作为画家,郑元勋的传世作品有《临石田山水图轴》,纸本,水墨,右边有行楷书款署“郑元勋”,钤“超宗氏”白文印。左上角有董其昌题字:“沈启南自题画山水云:诗在大痴画中,画在大痴诗存。恰好百二十年,翻身出世作怪。吾于超宗此图,亦云然。其昌。”但是,郑元勋一生最为后人常道的三件事,却是影园与《园冶》的雅事、黄牡丹诗会的韵事,以及他被扬州人误杀的惨事。扬州是东南文化名城,古人以为“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影园作为明末名园,声名远播,曾被列为清初八大名园之一。当年参与创建并题额的有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参与经营布置的有著名园林专家、《园冶》的作者计成;有为园中黄牡丹诗会定音的著名风流文人钱谦益(明末才女柳如是的老公)。

影园主人郑元勋自幼好山水,工诗画,与书画家董其昌、造园家计成等文士交好。他年轻时在扬州城西南觅得一块荒圃,拟建一家园,作为养母读书之处。荒圃地处城河边沿的岛屿上,前后夹水,杨柳环绕,芦苇丛生,水中莲叶田田,游鱼穿梭。登高北望,扬州蜀冈上的迷楼、平山堂都历历在目,江南诸山遥遥可见,一切似乎都在柳影、水影、山影之中。数年之后,董其昌过扬州,亲临察看,认为此园初具山水画的意境,遂取“三影”之妙,并题名“影园”。

崇祯十年(1637年),富有创意的江南造园家计成在仪征著述《园冶》一书,郑元勋诚邀他到扬州来进一步设计影园。后来郑元勋在《影园自记》中写道:“盖得地七八年,即庀材七八年,积久而备,又胸有成竹,故八阅月而粗具。”园内的亭榭楼阁,山水草木,吸收了山水画的手法和意蕴,因地制宜,虚实相映,收咫尺山林之效。同时又充分利用借景、隔景的手法,把蜀冈翠碧、江南山色、名刹梵影都组织到园景内。计成将扬州影园作为他造园的重要实践,来充实他的名著《园冶》。他将影园的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园冶》论述了宅园、别墅的营建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理论的最高成就。影园的建造过程还有几则传奇故事。其一,郑元勋儿童时代,他母亲曾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造园。他母亲问:“这园子为谁人所造?”有人回答,“是为你儿子造的。”等到郑元勋长大之后,工于书画,崇祯五年(1632年),大画家董其昌路过扬州,与郑元勋讨论绘事“六法”,正值郑元勋在城南建园,董其昌亲自书写了“影园”额。影园初成之后。有一天,郑元勋母亲来到园中一见,仿佛就是她二十年前梦中所见之园。

其二,影园筑成之后,郑元勋经常延请名士学者相聚园中饮酒赋诗。崇祯十六年(1643年),园中开出一枝黄牡丹,郑元勋邀请名士聚在园中赋诗,并且向社会发出有奖征诗。应征之诗评定等级。评为第一者,则以黄金二觥(金酒杯),隽刻“黄牡丹状元”五字赠之,此举名动海内,传为盛事。影园中原有小桃源、玉勾草堂、半浮阁、咏庵、小千人坐、读书处、漷翠亭、一字斋、渭荣亭、媚幽阁等诸多胜迹。郑元勋因明末市民骚乱,而死于非命,卒年四十八。撰有《影园自记》传世。一座名园也因社会动荡,战火纷飞,而渐次荒芜,直至湮没无闻。扬州园林的兴衰史,就是一部扬州城市的兴衰史。

我们一路走过,会发现公园里的树木中柳树较多。清代著名诗人王渔洋有“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诗句。杨柳树是扬州的双市树之一(另一种市树是银杏)。说到杨柳树,民间有一则故事广为流传。说的是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巡游江都,船只有数百艘之多,称之为“水上宫殿”,这些水上宫殿需要纤夫拉动。隋炀帝为了“赏心娱目”,指定要宫女作纤夫。为了挡阳遮荫,皇上下令沿河栽树,栽什么树呢?这可大有讲究。

因为一来皇帝催得紧,他要赶到扬州过中秋,时不我待,这树必须长得快;二是栽种量大,大运河千把里路呢,这树栽了要容易活;三是因为栽在河边上,这树还要不怕水淹。选来选去,选中了柳树,向皇上一报,皇帝说:“嗯,此树甚好,就栽柳树,明天举行一个首栽仪式”。于是,第二天在洛阳举行了一个隆重的首栽式,隋炀帝亲手插下第一株柳枝,并赐此树姓“杨”。显然,这个传说是后人编排出来损毁杨广的,因为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描写了。

尽管关于杨柳树的得名与史实不符,但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在河边上大量栽种了杨柳树确是事实。白居易有《隋堤柳》为证: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三株两株汴河口。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曾三次乘龙舟巡游江都(扬州),因其过度荒淫奢靡,最终落得身死扬州,国破家亡的结局。而杨柳树则不幸从此在文人墨客笔下成了隋炀帝的“替罪羔羊”,很多文人将杨柳树视为隋朝亡国的象征。白居易说:“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文人对杨柳树的指责不过是借物言事而已。亡国者,昏君也,与树何干!实际情况是,杨柳树乃是园林绿化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树种。济南大明湖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也很适用于我们荷花池。扬州的杨柳树栽种历史长,种植面积广,甚至有人认为,扬州之得名即与杨柳有关。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记载:“扬州宜杨”。杨柳树不仅成为装点扬州城市绿化的最显著的特色,而且形象地展现了这个城市的美学风格,她的曲干长条、翠枝绿叶,正是精致扬州、秀美扬州的物化表征。唐代诗人姚合在《扬州春词》中说扬州“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如果我们能够“身得彩凤双飞翼”,穿越到唐代的扬州去看一看,那是一个洋溢着中国古典意蕴的园林之城,那是一个清流环绕,碧波荡漾的东方水城。这样一个以园林为主的花园城市,直到康乾盛世,依然风华不减。然而近代以来,扬州城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历史。城市凋敝,园林荒芜。百年扬州,长夜无歌。

改革开放以来,“忽如一夜春风来”,扬州,这座沉寂了一百多年的千年古城,又掀起了城市园林建设的热潮。今天的扬州城,大大小小的公园已有三百多处,扬州人能够在出门五分钟之后,随意进入一个城市公园。荷花池公园,在这一轮扬州城市园林兴起的过程中,得风气之先,是率先建成,并面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的公园。公园建成时,有全市最大的现代化露天游泳池,它是市民们消暑休闲的娱乐佳处。周围草坪广场,以乔灌木点缀,并修造园路,给游人以充分休闲的空间,因而很快就成为市民团体活动的中心。

这几年,又增加了一些新景点,如梓翁亭,是为纪念当代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所建。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1918年11月27日生。浙江杭州人,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有《说园》等园林著作传世。陈从周先生虽然不是扬州人,却对扬州的园林情有独钟,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就专门组织学生来扬州,对扬州的老花园和老民居进行建筑测绘。

1962年夏天,陈从周带领同济大学建筑系同学再次来到扬州,对扬州园林建筑进行全面的测绘评估工作。近两个月的时间,他们查遍了扬州城区已存的、半存的、乃至不存的30多处园林及住宅,并一一做了文字记载,拍了照片,上报给扬州市政府,建议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这对扬州古园林的立法、保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是陈从周先生诞辰100周年,当年扬州是有关方面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并且在此建“梓翁亭”,以表达扬州人民对这位有恩于扬州园林的学者永远的缅怀。

赏过了园景,现在我们来谈谈荷花池公园美学意义。总体看,荷花池公园的园林美学意义有三个方面。

一是赏荷佳处。荷花池公园,顾名思义,荷花是最大的景观特色。2003年,荷花池公园在扬州市郊汊河租地开辟品种荷花培植基地,面积15亩,荷花400余种,睡莲20余种,年培植数千缸,是全市荷花培植中心,是第18届、第30届全国荷花展指定供荷基地,享誉全国,多次获得全国碗莲栽培技术评比、荷花新品种评比奖项。目前公园内塘荷栽种面积近20亩,有多种精品荷花,其中以扬州本地名品荷花“广陵红”为主。荷花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雅文化的标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荷花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

其中最脍炙人口者,莫过于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代散文中赞美荷花的名篇是明代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是闹中取静。历史上的荷花池是在城郊之地。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荷花池公园已处于城市中心板块。但是,由于园林设计者充分运用了园中的水面,种植了以荷花为主的各种水生植物,使整个园林虽然地处闹市,但却野趣盎然。加之沿水边绿树成荫,从物理空间上部分隔断了四周的喧嚣,而使得公园能够闹中取静,自成天地。公园东岸,绿植相对较少,用白矾石围栏相隔,消除了视觉障碍,使园景与街景浑然一体,从而产生“人于街边走,似在园中游”的感觉。园之南部,是一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不仅恰到好处地与园景形成了和谐,而且成为园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驻足池北向南看去,皖南文化之风扑面而来。

三是恰到好处地延续了扬州历史上两座名园的文脉。公园东部的九峰园以石为景,运用九块峰石浑然天成的奇特风貌,而自成一景。影园部分,则在“遗址模拟”、绿植布置等方面,以大写意的形式,给人们“重现”了当年一代名园的风采。

走出西大门,我们便结束了荷花池公园的全程游览。唐代诗人徐凝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建设荷花池公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意到白天景点的布置,而且设计了亮化工程。因此,荷花池公园的夜景也是十分迷人的。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说: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那就欢迎您下一次晚上来荷花池公园领略一番我们扬州迷人的“荷塘月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