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多方共话:后疫情时代 健康险市场的“机”与“变”

好句子 2018-07-13 15:16:54
相关推荐

2020年初,银保监会印布了《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适应消费者需求,提供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并提出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同时,疫情的冲击也进一步激发了公众的健康风险保障意识。

那么后疫情时代,商业健康保险(下称健康险)市场将迎来哪些机会,保险行业又该如何抓住机遇谋篇布局?

图/江北嘴财经摄

为此,重庆市保险行业协会/学会联合江北嘴财经组织举办了“后疫情时代,健康险市场的‘机’与‘变’”学术沙龙活动,邀请了重庆市医疗保障局医保事务管理组组长朱刚令、重庆银保监局人身保险监管处副处长熊睿、重庆市保险行业协会/学会秘书长周平、人保财险重庆分公司副总经理邓国华、中国人寿重庆市分公司团险部总经理陈永生、重庆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江北嘴财经智库专家黄英君等行业有关部门、保险公司、研究领域及行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共论健康险市场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风向变化

知大势,行高远。近年来,健康险的监管风向有何变化?

对此,熊睿梳理了几个大的时间节点。

2006年8月,原保监会出台了《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是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的第一部专门法规,对我国的健康保险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也明确了健康险产品设计、销售、服务和理赔等方面的规范。

随着健康保险的发展,产品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新出现的较为知名的包括百万医疗保险、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等。2019年10月,银保监会修订出台了新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该办法从健康保险定义分类、产品监管、销售经营等方面作了全面修订,该办法有了比较多的创新,如将医疗意外险纳入健康保险范畴;明确长期医疗保险可以进行费率调整,应对疾病谱变化、医疗技术进步带来的医疗费用上涨;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支持通过数字技术等手段方便健康保险合同履行等。同时,《办法》明确,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健康保险属于长期健康保险。

2020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长期保险产品的费率进行调整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但从国际市场来看已相对成熟,特别是在医疗保险领域,已成为美国、英国、韩国、香港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普遍做法;《通知》一是鼓励产品创新。回应社会关切,从制度上解决患病人群和老年人难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问题。二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将产品定价权和费率调整权交给市场,由各公司根据医疗保险的实际经营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费率调整的时间和调整幅度。

第一轮对话/江北嘴财经摄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和推进,健康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朱刚令表示,目前健康险已从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逐步成为了核心组成部分。

从社会价值看,至少具备三个角色:一是参与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共同服务大民生的建设者;二是满足人民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主要承担者;三是通过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服务,促进社保和商保的协同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医疗保障准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从商业价值看,至少具备四个角色:一是多层次医疗需求的补充医疗保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二是医保社会化经办的主要合作伙伴;三是从社会治理角度来讲;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主要对象;四是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进步推动者。

最好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外部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医疗技术和服务不断改进;从行业内部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全面推开,健康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健康保险产品结构、服务内涵、保障人群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熊睿介绍,从数据上看,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从1999年的37亿增长到2019年的7066亿,增长约190倍;健康保险密度从1999年的人均2.94元增长到504.7元,增长约170多倍;赔付支出从11亿增长2351亿,增长了213倍;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以及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的分别由0.27%和0.49%提升到2.95%和10.31%。从健康保险结构来看,目前商业健康险中仍以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2019年疾病保险保费收入4552亿,占比64%,医疗保险2442亿,同比增长32%,高于行业总保费增速约20个百分点,占比34.6%。

“健康保险发展处于保险业复业以来的最好时期。”周平表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快。保险业健康险保费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用了12年(从2002年到2013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用了2年(从2013年到2015年),目前每年净增长都是上千亿元。商业健康保险密度和深度都得到明显提高,从2009年43元/人和0.16%,快速增长至2019年504.7元和0.71%。二是供给足。目前,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类型多样化,包括财险、寿险、健康险等,产品形态也较为丰富,包括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医疗意外险等。三是关注广。从政府层面来看,近年来相关支持的政策密集出台,重视程度较高;从需求端来看,社会大众对健康险产品的关注和需求都愈发强劲;从自身发展来看,健康险产业链也逐渐延长。

大规模发展的瓶颈

2020年上半年,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217.47亿元,同比增长7.62%。其中,健康险超过保证保险跃居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榜的首位,并以超四成的同比增长率,夺得了规模与增速的非车险排行“双连冠”。不过,高速发展的健康险依然未能打破连年亏损的魔咒,且仍处于低渗透率阶段。

邓国华谈到,商业健康险的市场空间很大,需求旺盛。但中国的商业健康险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占比较低,健康险只占人身险整个保费收入的23%;另一方面,在市场渗透率方面,保险的深度只有0.71%,不及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密度仅为504.7元/人,与成熟市场如美国的3970元/人差距较大。

那么,健康险的大规模普及还存在哪些短板?

朱刚令从主客观因素分析了健康险目前面临的多重短板。从客观环境因素来看,一是社会大众的保险意识总体相对较弱,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意愿不强,需要逐步引导、培养。二是社会认同不足。三是缺乏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四是有利于推进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从健康险发展自身因素来看,一是定位不清。二是宣传缺乏效应。有好的东西,要让大家知晓,在宣传上必须形成效应,规模上、渠道上都需要开发、拓展,不能靠一人、一公司,保险行业需要形成合力。三是产品缺乏吸引。四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一些保险公司还主要采用传统的销售渠道,推广成本很高,限制了商业健康保险的进一步拓展。虽然几近年来借助第三平台发展和互联网+不断拓展销售方式,降低成本,但是民众对商业健康保险的认同度、参与度还有待进步提高。

周平认为健康险的发展还面临着三大障碍:

一是数据障碍。首先健康险的发展需建立医疗数据共享和更新机制,目前由于与医疗机构之间缺少信息共享平台、缺乏医疗数据来源。医保控费手段有限,产品定价长期无法突破。其次医疗医保和保险公司数据不适配,业务效率低。再者理赔数据风控无力,造成经济损失,降低消费者体验感。

二是信任障碍。实现医疗保障效益最大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参与各方的诚信,即保险公司要诚信经营,医疗机构要诚信治疗,普通民众要诚信投保。简单来讲,不诚信行为的成本最终是需要所有人来共同承担的,对于不诚信行为的容忍就是对于诚信投保人的最大的不公平。例如香港医疗险比大陆医疗险便宜,这与大家固有印象不太一致,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大陆道德风险理赔成本很高。

三是价格障碍。保险具有规模效应,规模扩大伴随价格下降。但现在的问题是保险公司经营压力大,经营亏损;投保人却觉得价格高。造成这种现象有三个原因。一是诚信成本高,保险公司很难把握市场风险;二是交易成本高,渠道成本高;三是风控难,赔付成本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商业健康保险目前提供的保障程度还是不够的,个人自付比例仍较高。”熊睿举例谈到,例如201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总收入3.34万亿,其中医保基金支付了1.78万亿,商业健康保险赔付了1744亿,也就意味着还有1.56万亿是个人直接支付的,商业健康保险发挥的支柱功能还需要加强。

除了上述提到的短板,健康险欲提高覆盖率,实现长足发展,还需要更好地嫁接基础医保,实现融合发展。

对此,朱刚令认为这需要内外部的力量共同推动。从政府层面,应深化改革促发展。一是明确不同保障制度在多层医疗保障制度中的定位,厘清各项保障制度的边界。二是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商业健康保险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四是促进数据共享。五是鼓励商保参与基本医保社会化经办。六是将商保公司特点与社保经办管理有机结合。从商业保险自身层面,应转变思路谋发展。一是找准位置。商业保险在健康保险领域的主战场不是代理基本医疗保险业务,而是自己主办补充性医疗保险。二是苦练“内功”。商业保险公司下一步应着力提供管理和服务能力,努力降低成本、提升服务。三是加强宣传。四是提升承办基本医保的服务能力。五是形成合力。

思变与改革

突如其来的疫情,加深了民众对健康保障的意识,也倒逼了保险行业的思变和改革。

“此次疫情发生后,商业健康险的渗透率并未出现大幅的上升。这表明我们的基础工作还不扎实,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创新和转型,以适应新的需求。特别是财产险保险公司,目前财产险公司的业务主要聚焦在车险,但健康险在我们的战略规划、人才储备方面还需要更专业的人员,以及整个的营销推广还需要很大提升。”邓国华说道。

陈永生也谈到了疫情带来的启示:一是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依然不足,健康险赔款支出占个人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不到4%,这表明商业健康险投保率、参保率比较低,深度也比较低;二是整个寿险公司的业务结构比较失衡,过去“重理财、轻保障”的问题充分暴露,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存量保险不能有效抵御疫情风险;三是保险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在资源配置上,特别是疫情防控、灾害救助、社会保障、健康养老等方面也体现出明显不足;四是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发挥不足。

第二轮对话/江北嘴财经摄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疫情时期,健康险市场将迎来哪些新变化?

邓国华分析了三点变化:一是虽然渗透率不高,但供给在加快。不管是百万医疗还是中老年人的癌症线,都存在非常快速的增长,特别是特定险种增长非常快,人保财险相应的增长达到50%以上。二是保险+服务正成为消费者选择健康险产品的主流。以前的健康险主要是提供保障(损失补偿),如今购买保险的人群更希望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医疗费提前预付、在线问诊等各类健康服务的需求正在加大。三是互联网科技手段在商业健康险领域的应用更加明显。不管是承办、咨询、理赔服务都更加智能化,用户和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互动也更多,黏性更强,客户体验更好。

黄英君则注意到了此次疫情反映出的风险管理问题。他表示,保险公司本身就是经营风险,保障范围、保障能力是基于保险的原理来进行,同时保险的发展要适应监管原则。因此,健康险要确立在一定可控的风险范围之内,再在产品设计、保险范围、政策影响等方面进行区别对待。

“每一次大灾都能刺激保险行业的发展,疫情给保险行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陈永生谈到,一是政府和民众的保险意识明显增强,对健康险需求日益旺盛,势必会带动健康险业务强势增长,非典期间的2003年全年的健康险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97.6%,疫情后的半年重庆商业健康险增长了50.03%,健康险业务强势发展势头将会持续;二是保险机构抢抓机遇进行业务结构调整,主动压缩中短期存续产品,加大长期保障型产品布局,提升健康险等保障型业务占比;三是疫情倒逼行业变革,保险公司通过观念、管理、服务、技术的革新,势必会推动保险业进入新的发展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此外,熊睿还针对消费者在选购商业医疗保险产品时的重点注意事项给出了建议:一是根据自身基本医疗保险情况选择适合的保险产品。二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购买短期医疗保险产品或者长期医疗保险产品。三是关注等待期、免赔额、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以及费率调整等涉及自身权益的重要事项,并在投保时如实告知自身健康状况。

江北嘴财经主编、江北嘴财经智库秘书长陈银华表示,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健康保险业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2020年是健康险变化的大年,监管红利释放下,行业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保险机构应拥抱变化、抢抓机遇、谋篇布局。当然这个市场的壮大,还需要我们主管部门、保险机构、专家、消费者等多方面共同推进,携手为“健康中国”战略保驾护航。

图/江北嘴财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