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越努力越幸运?职场不克服这个心态 小心陷入“穷忙”陷阱

好句子 2018-05-17 07:36:21
相关推荐

一、稀缺心态,让你进入“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恶性循环

我曾经以为自己还蛮不错的,因为看上去,我研究生毕业,在国内一线城市三甲医院从事科研工作,大家也以为我工资应该蛮高的,工作这么多年,应该是住着自己的房子,过着小资的生活,一切都挺好的,工作即使忙些,也属于“多劳多得”的好事儿。

只有家人了解我的情况,我姐经常说的两句话,就是“你这工作的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呀,付出远远大于你每个月那点工资”、“你穷得恐怕只剩下你这颗脑袋了”。一开始我当她随口说说,或是开玩笑之类的,直到有一次,我做实验加班到深夜,精疲力尽,在骑车回家的路上,我开始琢磨这两句话,我知道我姐说的是事实,但问题是,工作这么忙,我为什么还这么穷?

当我看到《稀缺》这本书,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这种“忙”是有问题的,正是“稀缺心态”才导致我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恶性循环中。

这里说的稀缺不是客观上的物质稀缺,而是说的一种稀缺心态。比如,你有件事马上就要到截止日期了,你就会产生急迫感,就会感觉心急火燎,开始全神贯注地工作,完成眼前这件最紧急的事情,其他的事和这个相比都可以推掉,即使它对你的人生非常重要,因为你这时只关注手里的工作,进入了稀缺的状态。

听起来,你可能感觉稀缺的状态挺好的呀,可以让你有效地完成任务,实际上这个短期红利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用得淋漓尽致。如果你长时间处于这种稀缺心态中,你会被它拖向贫穷,进入一个“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恶性循环。

那么,稀缺心态到底有哪些危害呢?它对职场人又会产生怎么的影响?

二、稀缺心态,如何让你陷入“贫穷而忙碌”的陷阱

(一)管窥效应

“管窥”这一词指的是人们的视野会因稀缺问题变得狭窄,形成管窥之见,就好像你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这时候就只能看见管子里面,却看不见管子外面。稀缺心态会导致管窥效应,让我们就更倾向于关注在眼前狭窄范围内的紧急事情,而忽视了那些能把我们从贫困中拉出来的真正重要的事。

管窥效应会改变我们的决策,让我们目光短浅。比如我明知道今年我要想加薪,就必须先通过一个职称考试,但因为现在这个考试离我还有好几个月时间,我就忽略了它,而把工作重心放在处理日常各类紧急而繁琐的事务上,直到临近考试,我才发现它很重要,如果通不过,我做再多的事都加不了薪。

再比如,你要每天养成去锻炼的习惯,因为你知道锻炼对身体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天工作任务特别多,你可能会觉得锻炼没那么重要了,赶紧把活干完最要紧,少锻炼一两天也没什么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对身体的投资是最重要的,这个你肯定知道,但是在稀缺心态下,你就会做出损害长期价值的决定。

由于管窥效应,穷人不愿买保险、不花时间学理财,不做长远规划,工作时只顾埋头工作,从不抬头看看等等,这都导致他们身陷 “贫穷而忙碌”的陷阱中。

稀缺还会导致借用(就是习惯性地透支未来的资源)与短视,而这进一步引发管窥效应,让你不停地忙于应付眼前的问题,甚至习惯性地透支未来的金钱和时间,让你无力规划长远的未来。

比如说信用卡让“借用”变得更方便。一旦你透支过一次,手上就基本上不会再有现金了,每个月你刚拿到钱,还没捂热就得还账,就这样一直都会处于稀缺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有个紧急的情况出现,需要用钱,那这个月可就难受了,信用卡的逾期利息通常非常高。

另外,忙碌的人在时间上也经常会借用。就比如说这周的工作没有做完要拖到下一周,下周的事再拖到下下周,这么一直拖会长期处在稀缺状态里。这种状态会让一个人彻底忽视其他能把自己解救出来的做法,比方说时间和精力管理,以及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长期来看,借用会让一个人更加匮乏。

(二)引发心智带宽不足

稀缺心态会引发带宽的不足。什么叫带宽呢?带宽是我们的计算能力、关注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的统称。我们从处理事情到思考问题都需要带宽,带宽就好比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路有一定的宽度,而且同时行驶车辆的数量是有限的,比如说一般能并排开七辆车,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最多只能关注七件事。如果说超过了七件事就会引起带宽负担,这条路也会拥堵,所有车的行驶速度都会下降,严重的时候还会有车祸。

我们大脑的认知能力、专注程度和控制能力都有一个“带宽”的最大值,如果超过了大脑同时处理信息总量的最大值,我们的大脑同样会出现带宽不足的问题,工作效率也会严重下降。记得财经媒体人吴伯凡之前也提出,人的心智其实和网络一样,不能处理太多信息,不然就会卡。如果你的心智宽带不足,心智堵塞了,那不论是时间还是金钱上,你都会变成一个穷人。

很多人穷,其实是心智堵塞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很多穷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往往都很敷衍潦草,不讲究不仔细,我们一般都会觉得,肯定是这种得过且过的做事态度,让他们变的很穷。但实际上,按照心智带宽理论,更可能是因为他穷,所以他才做事敷衍潦草。

还有人又穷又忙,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时间里,要操心处理的事情,多到远远超过大脑带宽的承受能力,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对时间的匮乏感。

没有余闲让我们进入稀缺状态,而稀缺又会再次导致没有余闲(恶性循环)。“余闲”就是我们剩余下来的、没有利用上的时间和空间。比如空间上,同样是把一些东西装进箱子,如果箱子足够大,装箱子时就可以装得随心所欲,还剩下不少空间;而当箱子比较小时,你就不得不开始权衡,不断比较,边装边想,“哪些是必须装的,哪些是可以舍弃的?”装到中间箱子快塞不下了,为了腾空间,好把必须的东西装进去,你可能还会把里面的东西全都拿出来,然后再重新摆放,你不得不装得十分谨慎,满满当当。这个过程耗费了你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以致于我们开始对其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

当我们手头缺钱时,就会非常关注那些需要支付的账单。当我们想要购买某样东西时,一直被我们惦记着的账单就会让权衡变得显而易见起来。当我们要在紧迫的截止日期之前完成某项工作时,所有那些待办事项就会凸显在我们的大脑之中。当我们想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做点其他事情时,权衡又会再次出现。如果时间和金钱都有富余,那么我们就不会如此专注,权衡也就不会那么明显。从这个角度来看,权衡式思维是稀缺引发的固有结果。

这样“没有余闲”和权衡式思维让“带宽”变得更窄。

穷人为什么感觉生活特别累,就是这种权衡的思维过程太多,花一块钱都得纠结比较一下,花一段时间都要考虑一下这段时间用在别的地方会不会更有效?这种思维看起来很高效,其实会让一个人产生大量的心智负担,这些负担会消耗宝贵的注意力和精力。

没有余闲,让我们无法从权衡的苦差事中解脱出来,所以可以说,稀缺的本质是没有余闲,余闲可能会让一个人的短期效率不是那么高,但是它带来的长期正向收益却是非常高的,它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我们的长期愿景,它是一种奢侈的心理享受,一种让我们面对工作的琐事时不需要权衡,敢于创新尝试的奢侈享受,这种享受对一个人的工作幸福感和长期的职业成长都至关重要。

比如我从事的科研工作中,除了大量的实验工作,还有很多订购实验用品、报销等实验室杂事,每天的时间如果都被这些事塞得满满的,我自然就没有时间去看文献,去思考整个实验的全局和下一步可以如何开展实验等这些创造性工作,而后者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一个创造性且可行的科研思路和方法是解决科学问题和填补科学空白最重要的部分。从个人职业发展来看,留出空闲给我进行深入思考也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我的思维会慢慢被禁锢,逐渐变成只会做事的体力劳动者,这对一个想成为创新性科学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倒退而不是进步。

三、如何从贫穷走向富足?三招教你避免进入“稀缺心态”

(一)简化或放弃那些不那么重要的事

学会做减法,比如将每年愿望清单中大部分删去,只留下最重要的三项,并将其量化到每天定时完成。做减法,能让我们看清真正重要的事,把主要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实现我们的愿望。

再比如减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做决定的琐事。就像扎克伯格一样,每天都穿一样的衣服,这样就减少了每天选择的麻烦。减少权衡式思维,不要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也不要为了省几块钱去浪费大把的时间,不要老想着自己缺的东西,而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比如去学习新的技能或理财,集中在可以长期积累的事情上,这样才能最终跳出稀缺的怪圈。简言之,就是把每天的24小时用在刀刃上。

别把自己的工作排得太满,按时休息,让自己保持持续高效,定期让自己放空一会儿,无所事事一会儿。聪明的职场人应该学会抓大放小、只处理主线任务,给大脑留点闲暇,这会比见缝插针的利用时间更高效。

比如,我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一名科学家,那我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尽可能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上,工作中其他琐事想办法分担出去,比如固定一个销售,让他帮你搞定几乎所有的实验用品的订购,实验公共事务也分担一些给其他同事,让自己的最大精力都聚焦到有利于你职业发展的方面。而且这样给自己相对轻松的环境,也会减少工作的紧张和焦虑感,降低实验失误率,提高科研效率,也能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这也会影响到绩效和工资,让我慢慢进入富足的良性循环中。

(二)设置提醒

通过设置提醒,把这些重要的事情主动推入你的“管子”视野中,引起你的足够重视。比如你下决心今年把职称考试搞定,那你就马上做备考计划,具体到每天完成多少复习量,并要求每天必须完成。再比如你要健身,你就要设置好时间定时提醒;你要存钱,你就想办法让工资卡里的钱自动划出去一部分进行储蓄,让忽视变成默许,这样就能自动地让生活慢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设置提醒的APP工具很多,各有各的优点,但我这里并不推荐,采用最简单的方式能达到同样效果的,为什么不简单点呢?比如我最近把每天必须完成的三件重要的事按重要次序依次设定闹钟提醒,到了那个时间点,我就必须去做,其他事都要让步。给每一件重要的事设置截止日期和时间,我们会慢慢从做紧急事的“救火”中解救出来。

(三)任务要结构化分解,细致度和速度要适当

要尽早完成重要的事,但如何做,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仅要留出时间做,还要高效地完成这些重要的事。我还是举我自己的例子吧,科研工作中有很多创造性工作,不是那么容易完成,需要一些方法。把这些创造性的任务分解成机械性的劳动去完成,就变得比较好完成。这过程中,细致会让我留意细节,高质量完成工作,但如果过度,也会拖慢进度,所以要适度。时间上也要快慢有度。比如我要写一篇论文,我最好马上先把文章框架搭建好,定时完成每一部分,这时无需在意细节。等我按时写完了初稿,先干点其他事,比如做做实验啥的,之后再回来修改论文。这么搁一段时间,不仅能让我修改时,视角更客观,而且还能加入一些新的想法。

最后希望在职场中奋斗的你,也和我一样,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具有这种稀缺心态,并做出及时调整,克服它,摆脱“穷忙”的恶性循环,尽早进入良性循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