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四部书之经部构成 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人称为儒家经典

好句子 2018-05-12 22:27:09
相关推荐

本文系作者生活里谁伤害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经部文献的构成《易》《书》《诗》《礼》《乐》和《春秋》六部典籍原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整理古文献的基础上编定的,作为孔子办教育的教材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其社会功能,“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①。古时用以训教士人的四教,就是《诗》《书》《礼》《乐》四种。“《易》虽用于筮,而精微之理,非初学所可语;《春秋》虽公其纪载,而策书亦非民庶所得尽窥”②。所谓“六经”之名,到战国后期才出现。首见于《庄子·天运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但是,当时并未被社会承认而定为一尊,成为儒家经典著作。

到了汉代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家的学说典籍便成为社会统治思想。因之,汉代文人才将《易》《书》《诗》《礼》和《春秋》称为“五经”。关于“经”的解释,班固在《白虎通》一书中解释为“常”,即常元的意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年。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柳宗元根据班固的说法,在断刑论》中称:“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者也。”意为:所谓经,就是常规;所谓因时制宜,就是要实现这个常规。

这几部文献,在当时称之为“经”,正如《隋书·经籍志》言:“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它构成封建思想文化的主体,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之列,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社会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也是属于社会习惯法,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基本观念形态。秦火以后,所谓“六经”中的《乐》已亡佚,只剩下了“五经”。到了汉代,《礼》一分为三:《周礼》,是一部按儒家政治思想写成的讲述周朝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的典籍。

全书共有《天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其中《冬官司空》早佚,汉时补以《考工记》;《仪礼》,是春秋时代一部分礼制文章的汇编,讲述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与思想作风修养。凡十七篇,包括冠、婚、丧、朝聘、宴飨的礼仪程序,是贵族上层人士行动的节文,流行于“士”层,亦称《礼》;《礼记》,是儒者治礼选取讲礼的文编。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亦称《小戴礼记》,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有《曲礼》《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

古代乐器展示

《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孔子修撰《春秋》,文简意深,褒贬分明,但对“定、哀之间多微词”,对当代政事不敢明确表示观点,而用“微言大义”口授弟子。由于弟子领会不同,而出现三传:《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撰,用事实解释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多出十三年,其叙事更至悼公十四年(前454)为止。《公羊传》相传为公羊高撰,《谷梁传》相传为谷梁喜(或作谷梁赤)撰,“二传”传,汉初成书,着重阐释《春秋》大义,起于鲁隐公元年初仅口说流,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因之,汉代以后,“五经”即成为“九经”。

春秋时期

东汉熹平四年(175),灵帝命蔡邕与堂溪典等人,正定经书文字,用隶书一体写成《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经,刻石四十六块,立于太学门外,是为著名的“熹平石经”。据马衡编《汉石经集存》记载,存“熹平石经”八千余字据文献记载,“熹平石”公布以后,从各地前往洛阳抄写,校对者络绎不绝,太学门前每天有几百辆车子,甚至交通被堵塞。由此知,经书在当时的社会影响了。唐朝太和七年(833),文宗命元度用当时流行的楷书写经,即有《易》《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

另附《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等,共刻一百一十四石,于开成二年(837)完成,因称“开成石经”,今存于西安碑林。北宋中叶又将《孟子》升为一经,才有“十三经”之说。“十三经”是封建社会文人士子的必读教科书。长期以来,成为指导社会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思想基础,为巩固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起了重大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道德习俗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十三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文字语言却很精练。它们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了作品的思想内容。

比如《左传》以不到二十万字的卷册,就记述了二百五十四年的历史。又如《诗经》,采辑了当时十五国的“国风”三百首民歌,而其字数不到四万。由于“十三经”的古今版本不同,注疏家、校勘家又有衍文和佚文的增损,所以各家统计数字不一。据清人钱泰吉的统计,除去篇名,“十三经”正文共计六十四万七千五百余字。每一种经书的具体数字。

据清人陈弘谋在《养正遗规补编》中记载:“今取《孝经》《论语》《孟子》六经以字计之:《孝经》一千九百三字;《论语》一万一千七百五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周易》二万四千一百七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诗经》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礼记》九万九千一十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春秋左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其他四经,计《仪礼》约五万七千一百一十四字;《公羊传》约四万四千三百零二字;《谷梁传》约四万零九百二十七字;《尔雅》约一万零八百零九字。

古人常说,稚年入学,皓首穷经,好像一辈子也读不完似的。其实不然,六十多万字的东西是可以读完的。当然这些古典文献,是根据不同社会历史环境,用当代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由于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的变迁,因而语言文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后人对前人的经典著述,在阅读理解方面自然发生不少困难,或是不解文义,或是不懂字句,或是不明声训。但是,“穷经”并非可望而不可及。二、经学流派在封建社会中,文人的主要学问是经学秦火以后,只有《易经》被保存下来,其他经书全被焚毁。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作为儒术的经典,除《易经》外,是靠人们口耳相传。

易经书法脚本于硬币

田何传《易》,伏生传《书》,申培传《诗》,高堂生传《礼》《春秋》传者有公羊、谷梁两家。这些经书都是口传后用汉代通行的简化字隶书写的,因之称为“今文经”。汉初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有用古文(即战国时东土文字)写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经书,称为“古文经”。于是,在政治学术思想界引起了一场剧烈的经今古文之争,持续时间很长,在中国古代史中影响深远。汉代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斗争非常尖锐从表面上看,今文与古文的区别在于文字,但究其实质却非如此“今文经”在汉代,特别是在西汉时代,受王朝的支持与推崇,属于“官学”;“古文经”则属于“在野巨儒”的“私学”,没有社会地位两派非唯文字不同,而说解亦异。

一般讲来,今文学派注重微言大义,而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与神学迷信相联系,古文学派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羁绊,但却竭力把经学与神学迷信区别开来,而表现出一种唯物主义倾向。因之,古文要比今文进步一些。武帝时期,采用公孙弘的建议,设立“掌通古今”的“五经博,教授学生,每经十人,全国弟子员五十人,终身享有免役特权,借以提高儒家社会地位。博士家法,师承相续,自成一派。武帝时五经博士以今文经学为主,而同时河间献王刘德也自立博士,表彰民间古文经学,与“官学”相抗衡。

汉武帝雕像

据《汉书·儒林传赞》载:“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谷梁《春秋》。至元帝世,复立京氏《易》”这些都是今文经学。当时博士弟子员不断增加,到元帝时增至千余人。今文经学大为盛行,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大势力。汉平帝时立左氏春秋》毛氏《诗》《逸礼》和《古文尚书》,古文经学逐渐成为“官学”。王莽篡汉,为了大造托古改制舆论,特立五个古文经博士,大力提倡古文经。刘秀即位后废古文博士,而立今文经十四博士:《易》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从而恢复了今文经的统治地位。他们提倡今文,大讲“谶纬”之学,今古文之争十分激烈复杂。

参考资料

·《史记滑稽列传》

·《文献通考经籍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