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东洲诗话:读诗有法且敲吟

好句子 2018-02-26 08:41:07
相关推荐

蘅塘退士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但不是所有人读了诗就能够吟诗(创作)的,其根本原因是读而不得其法;如果读诗有法,那么在熟读唐诗之后,的确能略窥作诗门径。接下来,就讲一讲读诗的方法,也算是几点心得吧。

(图片可点开放大细看)

接下来,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为例,谈一下如何读诗。为什么选这首呢?因为这是一首合格的律绝,而且四声(平上去人)齐全,还有一些特殊的读法和句法,非常适合拿来举例。

读诗之前,首先标一下四声。格律诗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不同于普通话的阴阳上去。

阴平、阳平同为平声,诵读时可以刻意拉长,拉长到正常读诵习惯两个音节的长度,建议用破折号(——)表示。

上声是向上的升调,且有波折,按照拼音的习惯,标注为(﹀),读一个音长。

去声是向下的降调,标注为(﹨),读半个音长。

入声短促,标注为一短竖(|),读诵时把声音发出来后立即收住。

标注完成之后,就是上图所示的样子。这四个符号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四声的音长,读诵时严格按照平声两个音长、上声一个音长、去声半个音长、入声发音即收的标准,就能够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刚开始读起来可能不顺畅,读习惯了就能体验其中的妙趣。

接下来,讲一下《独坐敬亭山》中几个字的读音。

首先是「独」,独在普通话里是第一声,是平声;但在平水韵里是仄声,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汉语言在演变过程中,在某些地区,入声渐渐消失,演变成其他声调。入声演变成上声、去声的不必在意,因为还是仄声,不影响诗词创作;但入声演变成平声的,就要特别在意,因为很多字,如一、七、白、菊等,用普通话读起来是平声,在平水韵里却是仄声,完全反了。

入声字的认读,有规律可循,这里就不细说了。可喜的是,在很多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这些方言区的人只需用方言来读一下,就能很快辨别出入声字了。反之,北方大片地区的方言,已经没有入声了,这些地区的人读到入声字时,可以刻意把这个字读得很短促,比如「白」字,字音还是「bai」,但也可以按照入声的标准来读;有些人甚至把「白」读成短促的「bo」音,也是为了加深印象。方言中有入声的,按照方言来读;方言中没有入声的,将入声字破读为入声——从而加深印象,以后遇到这个字,就能很快引发条件发射,不会搞错了。

其次是「看」「不」明明是去声,为什么标注为平声呢?这是因为,「看」字分别属于「上平·十四寒」和「去声·十五翰」两个韵部,在两个韵部中,意思相同,这种情况,称之为「平仄两读」,就是说一个字有一个平声的字音,还有一个仄声的字音,字音虽然不同,字义却完全相同。类似的字还有「看、望、听、忘、醒、叹、患、拥」等。

至于「不」字,虽然只有一个仄声的音,但可以破读为平声,是一种特殊情况的「平仄两读」。

还有一些字,比如「漫、翰、浪」等,也有平、仄两种读法,但平声对应的字义和仄声对应的字义不完全一致,比如「浪」字,一般读作去声,但作为「沧浪」的时候读作平声。虽说字义不同,但在古人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又往往混用。举例说,「浪」,虽说只有解释为「沧浪」的时候才是平声,但古人在其他情况下,也会把这个字当做平声用,比如辛弃疾的《一剪梅》中,有一句「满怀珠玉泪浪浪」,就是用作平声。另如,「景行」的「行」读作去声,但实际上也有用作平声的。所以,这些字,也可以视为「平仄两读」。

还要一个字,要特别说明一下——那就是「思」字。现在有一个观点,认为「思」在作为动词的时候是平声,在作为名词的时候是仄声。这个说法流传很广,但返观古人诗词,却并非如此。这里举两个反例:李商隐的《锦瑟》中「一弦一柱思华年」就是动词读作仄声;而杜甫的「羽翼怀商老,文思忆帝尧」则是名词读作平声。

熟悉这些「平仄两读」的字并能灵活运用,在诗词创作中一定大有裨益。「平仄两读」的字,读平声,还是读仄声,须根据诗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还有一些字,比如「更」,也有平声、仄声两个读音,但平声对应的字义(三更、五更)和仄声对应的字义(更加、更好)绝不能混用。

再比如说,同样是「胜」,表示「名胜」的时候,是仄声;表示「经得起」的时候,是平声,如「高处不胜寒」。

以上情况,我称之为「平仄两用」,也就是说平声、仄声,各有各的用法,不能混为一谈。平仄两用的例子也很多,读诵的时候,要多留意,这样在创作的时候就不会搞错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字,虽然平仄没有变化,但字音发生了变化,按照古音是押韵的,按照新声又不押韵了。比如杜牧的《山行》,第一句是「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个「斜」字,现在读作「xie」,但后面两个韵脚字分别是「家(jia)」「花(hua)」,如果都按照新声来读,就不押韵了。这种情况下,「斜」字就应该读作古音「xia」;某些方言读「斜」为「qia」,全诗也能押韵。

最后,我总结一下格律诗的读法:首先,是标注平上去入四声,其音长从长到短递减;其次,要辨别「平仄两读」和「平仄两用」,以及个别字的破读;最后,个别韵脚字,为了保持押韵,可以读作古音。

依照以上方法读诗,有助于尽快分清平仄、感受节奏和韵律美,从而加深对诗的印象,也对诗的赏析、吟诵、创作也很有帮助,可以说是好处多多。

初稿浅陋,未臻完善。将来综合诸家意见,再行增删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