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深度剖析关羽关云长“大意失荆州” 你真的明白这句谚语吗

好句子 2018-02-05 20:12:10
相关推荐

众所周知,现在“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广为人知的一句俗语,也有了自己的引申义。但是我认为“大意失荆州”这个典故最早应该是来源于《三国演义》的相关描写,而不是来自于正史《三国志》的相关记载。而且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倾向于关羽失荆州这件事,并非是因为所谓的“大意”,而是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结果,而且失去荆州的根本原因是大意之外的一些东西。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很多人认为,关羽失荆州,要从所谓的关羽鲁肃“单刀赴会”说起,但我认为,刘备集团失去荆州的伏笔应该还要埋的更早一些。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在刘备“求都督荆州”,从孙权手上借了南郡江陵的时候,这个伏笔就已经被埋下了。

民间俗语常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但是从《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注引用的史料来看,刘备借的并不是荆州,而是当时的南郡,或者是南郡的治所江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荆州也好,南郡也好,江陵也罢,终归是借的,而不是送的,有借就应该有还。而当孙权在刘备得到益州诸地以后,想要回借给刘备的土地的时候,刘备的反应是什么呢?“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那意思就是说,我要得到了凉州,再把荆州(江陵)还给你。

这样一来呢,作为赤壁一战中为击败曹操出力最大的孙权一方肯定不满意,再说当初刘备说的很好是借了自己的地盘(刘备方面估计也是默认了这一点的),现在你拿下了巴蜀,怎么能就这么将我方的地盘赖着不还了呢?于是这样的一件事就已经为未来孙刘的反目打下了基础。

然而作为“大意失荆州”的主角关羽来说,他在这个时期之内,做出的事情加剧了孙刘双方的矛盾。

刘备虽然没有将南郡、江陵还给东吴,但是也不是什么都没给孙权,经过协商,他是将荆南三郡(即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划给了东吴的,但是关羽在此时的做法是,将孙权所安排的去接管荆南三郡的官员“尽逐之”(三国志 吴主传),于是“(孙)权大怒”。

我们必须承认,关羽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加剧了孙权的怒火,于是孙权下令让吕蒙等人率兵两万,攻下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尽得三郡将守”;同时,让鲁肃率兵万人,在巴丘前线与关羽对峙。当然,刘备是不可能放弃荆州这个大本营的,一看江东人马来干关羽,而关羽率兵三万驻扎在益阳,于是自己也带了人马来准备和孙权干一把。当然,最后两家还是没有彻底撕破脸,经过“单刀赴会”的讲和之后,双方都退让了,当然,荆南三郡还是被孙权得到了。(三国志 吴主传、鲁肃传)

当然,从刘备对这件事的反应来看,他知道孙权发兵之后,自己也马上发兵支援关羽,由此我认为关羽驱赶江东集团官员的举动是得到了刘备认可的。虽然这件事没有引发孙刘两家联盟的全面破裂,但是我认为,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一, 这件事为孙刘两家以后的反目埋下了伏笔;

第二, 这件事让孙权明白了刘备此时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要寻求他帮助的盟友,而是随时可以转化成敌人的邻居;

第三, 这件事让孙权一方看到了不再交涉,直接武力收复荆州的可能。毕竟吕蒙等人一去就打下了桂阳、长沙,又在短时间之内劝降了零陵守将郝普,说明刘备一方在荆州的防御力量其实有限。

第四, 这件事情让关羽在孙权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虽然这个时候孙权还没有真的去动关羽,但是只怕已经是在心里想着怎么拔掉关羽这个“万人敌”了。

后来,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攻占汉中之后,紧接着关羽就要起兵攻取襄樊。

当然,我认为,在关羽看来,发动襄樊战争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 在前一年(即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荆州宛城、南阳地区发生了反对曹操的起义,这可以说明曹魏在荆州北部的统制是不稳定的。

第二, 从整个刘备集团的发展态势来看,刘备方面拿下了益州和汉中,击败了曹操的部队,刘备此时也已经晋为汉中王,关羽自己被封为“四虎上将”之一的前将军、假节、都督荆州,整个刘备集团士气正盛,而关羽所部想必也是渴望建立新的功勋。

第三, 以关羽此时所掌握的力量,虽然未必就能一鼓作气攻克襄樊,但是至少能够做到有效的杀伤曹魏的大量有生力量,而如果能拿下襄樊,那么就能让华夏震动,使刘备集团的实力再一次增强。

第四, 出兵攻占襄樊,与诸葛亮以前提出的隆中对的战略规划目标不矛盾,能够更好的实现“跨有荆益,保其险阻”的目标,为日后的北伐打下更好的基础。

但是,我认为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并没有充分考虑对这场战争的不利因素,而我所说的不利因素,是指:

第一, 在关羽起兵争襄樊之前,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的关系就已经今时不同往日,有要撕破脸皮的可能;

第二, 在关羽起兵攻打襄樊的时候,主张与刘备交好的鲁肃已经去世两年了,此时新任的东吴军事主官,正是曾经亲自率兵攻打荆南三郡的吕蒙;

第三, 刘备在益州、汉中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是同时也带走了荆州的相当一部分力量,同时也消耗了荆州的一大部分的原气,而且不能再像前一次那样,一旦荆州出事就可以快速驰援;

第四, 关羽在荆州的可用力量其实是有限的,他自己虽然是万人敌,但是此时他所掌握的军事力量无法支持他在守卫好荆州的同时拿下襄樊地区。

综上所述,我认为,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决定,是不明智的。

但是关羽仍然发动了这一场襄樊战役。

当然,在发动襄樊战役的同时,关羽并不是没有准备荆州的防务工作,至少在襄樊战争的初期,关羽在荆州设置的守卫也是让吕蒙不敢轻动的,而关羽在襄樊战役前期,在正面战场上的表现,也让他无愧于“熊虎之将”和“万人敌”的称号。

首先,在襄樊战役一开始,关羽的兵马就迅速地对樊城进行了合围,即使是曹魏名将曹仁,也无法冲破关羽的包围圈,曹操派遣于禁、庞德等人率领七军兵马援助曹仁,但是却被关羽借着秋天的大雨和汉水的泛滥,一举击败了这第一批曹魏的援军,这就是所谓的“水淹七军”。这一战,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名一时震动华夏,连曹操都因此与臣下商议迁都的事情。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关羽,完美的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但是,很多事情都有但是,这一件也不例外,关羽在这次战役的前期确实表现不俗,可他的战果也就仅止于此了,自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在襄樊前线的正面战场上,就再也没了进展。

原因很简单,我说过了,关羽此时手中的军事力量不足以让他在守好荆州的同时,拿下重兵固守的襄樊。

那么,关羽要想攻下樊城、进取襄阳,能够采取的也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他的大本营江陵再次调集援军,保障前线的进攻,以期拿下襄樊地区。但问题是,荆州的兵马是用来防备孙权集团的,一旦二次征调这些兵马,那么荆州的安全就彻底没了保障。

而这个时候,一直在打关羽主意的孙权、吕蒙等人开始行动了。

说起吕蒙来,这个人虽然骨子里是个激进派,但是在他刚刚接替鲁肃驻守陆口的时候,也是主动结好关羽的,三国志吕蒙传的说法是“倍修厚恩,与羽结好”。当然,他与关羽的结交,有他自己的目的,那就是要找机会拿下关羽的地盘。

可是关羽毕竟是三国时期的熊虎之将,领兵打仗几十年,没有因为吕蒙的刻意结好就放松警惕,在他率兵攻打襄樊的同时,他也在荆州防区内部署了重兵,用来防备吕蒙。用吕蒙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三国志 吕蒙传》)

应该说,关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意,他虽然“刚而自矜”、“刚愎自用”,但是他并不傻,骄傲如关羽,也给了吕蒙以相当的重视,所以在关羽征讨襄樊的初期和中期,吕蒙并没有急着动手,因为他知道,关羽现在虽然离开了南郡去攻打襄樊,但是他留下的部署,却依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但是东吴方面,针对关羽依然存在的戒心,放出了一套组合拳,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就是“装生病、装无能”。先说装生病,吕蒙知道,关羽之所以在荆州留下重兵布防,是因为要提防自己,那么好,我不用你关羽防范,我自己申请病退,向孙权打报告,说自己要生病,主公你现在就赶紧把我调走,换一个不会让关羽产生防范之心的人来接替我的职务。当然,吕蒙自己向孙权推荐的,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陆逊陆伯言。

孙权听从了吕蒙的建议,马上就下令,让吕蒙赶紧回后方来“养病”,然后派出陆逊,去接替吕蒙的职务。

陆逊到任陆口之后,马上给关羽写信,信中的大意就是说:关将军您如何如何厉害,威震华夏;我陆逊如何如何不行,只是一个不会打仗的书呆子;但是据我陆逊想,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马上就要攻克襄樊,曹操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请关将军还是要小心曹操的支援和反扑,所以我觉得您要赶紧再次抽调荆州的本部人马去增援前线。

结果,关羽果然心中安定,认为这个新来的陆逊就是一个白面书生,不会像吕蒙一样打他治下地盘的主意,于是就将守备荆州的兵力调往了襄樊前线。

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民间对此时关羽的心理归结为是“大意”,但我认为不然。

首先,关羽攻打襄樊,可以说是前期、中期都很顺利。因为那年秋天,汉水暴涨,导致关羽没费什么力气就水淹了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俘斩数万,而且樊城的城墙也被大水泡的松软垮塌,眼见得襄樊战争就能获得胜利。那么在这种大好局面之下,恐怕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想要就此一举拿下襄樊,成就不世之功。

其次,我前面已经提到了,此时关羽手上的军事力量不足以让他在守卫好原有的荆州地盘的同时顺利拿下襄樊。那么想要拿下襄樊,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抽调荆州的兵力支援前线,只要孙权方面不妄动,或者是关羽能够在孙权方面的动作完成之前拿下襄樊,他依然可以获得全功。即便关羽最后被迫后撤,只要他能够攻下襄樊,然后放弃襄樊,率军回援南郡,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功劳。

最后,关羽不是傻子,他很明白,自己想要拿下襄樊,也想保住在荆州地盘,所以我们看到,在襄樊战争的前期、中期,在他的大后方,关羽一直保留着相当的防御力量。但是他知道,陆逊说的没错,曹操不会只派于禁庞德这一批人马来救襄樊之围,他也知道,自己如果不从荆州抽调力量,是打不垮曹操的军队的。

所以我认为,这个时候的关羽,其实是在做一道选择题,那就是,到底是要保守的守卫好南郡等地就算了呢,还是干一票大的,优先抽调荆州的力量去力求攻取襄樊呢?

最终,关羽选择了后者。

因为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操的第二批和第三批援军很快就到达了襄樊前线并完成对关羽所部的反包围,第二批援军,领兵的是名将徐晃等人,第三批援军,则是殷署、朱盖等人率领的十二营人马,此时的关羽,即便是想就此罢手,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曹魏已经在他的手上吃了大亏,以曹仁、徐晃的性子,会就这么看着让他从容后撤吗?肯定不可能。

何况此时的樊城已经被围攻了很久,焉知道关羽调来的援兵就不是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呢?何况关羽此时的状态已经是“始有大功,意骄志逸”,认为只要自己从后方调集力量,就还有相当的机会获胜,这个时候,以关羽的性格,怎么会轻易地主动撤退呢?

而且,直到此时,关羽还没有对自己那已经被削弱过的荆州防务丧失信心,所以关羽虽然也有过进退两难,也有过举棋不定,但是他始终都没有从襄樊前线撤兵。据我看来,关羽之所以举棋不定,是因为他自己也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抽调大本营的人马,万一孙权方面从后面插上一刀子,自己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但是关羽最终还是选择了抽调荆州驻军支援前线,应该是想着,襄樊已经摇摇欲坠,只要我尽快拿下这里,孙权方面应该就不敢动弹;或者退一步讲,打个时间差,即便孙权集团在这个时候有异动,只要在江陵、公安等地没有失陷之前完成对襄樊的占领,那么似乎也不算吃大亏,毕竟襄阳、樊城的战略地位也是摆在那里的。

可是这个时候的关羽,并不知道曹操和孙权已经为他制定了协同作战的计划,更没有想到,自己在大本营的防线会是那么轻易地就被东吴所攻下。

就在关羽于襄樊前线与曹仁、徐晃等人纠缠的时候,东吴方面得知关羽抽调南郡与公安(油江口)的驻军前往襄樊之后,吕蒙和陆逊两路出兵,同时攻打关羽的大本营。吕蒙这一路,用“白衣渡江”的办法,把自己的军队化妆为商队,不声不响,一鼓作气,突破了关羽设下的防线,并且连下江陵、公安,守将糜芳和傅士仁头都没回就投降了孙权集团;而陆逊也是凯歌高奏,一直杀到了夷道,扼守住了长江一线的咽喉,也堵住了关羽后撤回巴蜀的道路。

而与此同时,苦守樊城前线的曹仁和徐晃等人也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魏军士气大振,内外夹攻,一战就解了关羽对樊城的围困,而这也意味着,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将要以关羽的失败而告终。

此时的关羽已经没有了退路,北面是曹操(襄阳、樊城)的人马,东南是吕蒙(江陵、公安)的军队,西南还有陆逊(夷道)的夹击,可以说此时的关羽,已经是山穷水尽,四面楚歌。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插翅难飞的关羽先是败走麦城,而后又在后续撤退的过程中被东吴擒获、处死。

至此,就是所谓的“关羽失荆州”的大概经过。

因为关羽的失败,刘备集团永远的失去了荆州,但是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因为我们至少还应该总结一下,造成关羽这次重大失败的各种原因。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关羽在襄樊战役的失败继而失去了荆州的领地,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刘备集团在攻取益州和汉中的过程之中,虽然取得了极大的战果,但是也极大的消耗了原本南郡等地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攻取益州和汉中,庞统等人战死了,而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刘备集团几乎是把能用的力量全都用上了,除了关羽,蜀汉集团中能够数得上的将领如张飞、黄忠、马超、赵云、魏延等人,全都投入到了这场战争之中。用法正的话说:“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可以说是刘备集团为了这次胜利是尽了全力的。

第二:由于益州——汉中之战中投入的力量过大,所以刘备集团并没有给关羽留下充足的军事力量,这也就是我不止一次说过的,关羽手中的力量是不足以让他在守好荆州的同时再有所进取的,至少短时间内攻取襄樊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在得到益州和汉中之后,刘备集团也并没有及时补充荆州地区的防务,当然,这与要消化战争胜利果实是分不开的。但是我要说的是,刘备集团应该明白荆州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先前为了扩大地盘,抽调荆州的力量也就罢了,战争结束之后,也没有及时对己方的漏洞进行修补。但是在此之前孙权集团已经有向荆州用兵的前科,刘备集团在扩大地盘之后就仿佛对荆州属地的防务完全放了心,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关羽的个人能力不俗,但是另一方面,这恐怕是因为连番的胜利冲昏了刘备集团的头脑。

第四:关羽自己的性格(盛气凌人、高傲自大)也让他高估了自己手中的力量,同时,他没有准确的估计到自己攻打襄樊的时候曹操和孙权两个集团会联合起来一起对他进攻(当然,事实上刘备集团中没有任何一个人预见到这一点),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也是关羽在襄樊战役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时间点(最迟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夏天)发动襄樊战役,确实是不明智的做法。

第五:关羽发动襄樊战争,刘备集团不可能不知道,因为这么大的事情,关羽不可能不向刘备知会一声,而且即便关羽没有知会刘备,刘备也可以从事态的发展上知道这件事。但是,在关羽攻打襄樊之前、之中,刘备集团中没有一个人来声明,襄樊战役不应该打,没有任何一个人去阻止关羽的这个大型的、有危险的军事行动。

第六:在我看来,即便刘备集团没人阻止关羽的军事行动,那么他们也应该知道,当关羽征战在外的时候,荆州需要有至少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有足够军事才能的将军去帮助关羽。而在我看来,这样的人选,有张飞、黄忠、马超、魏延、赵云等人。可是因为种种的原因,这些人都没有抽身去荆州坐镇,而这样的不作为,在我看来是不合理的,好吧,哪怕你的元老、宿将、重将不能动,你派次一级的将领去荆州,作为补充也好啊,比如派遣陈到、吴壹等人前往荆州也行。可惜的是,刘备集团在关羽征伐襄樊之时,全部是在干看着。

第七:关羽在襄樊战役的初期,获得一定战果的情况之下,不知道见好就收,反而还是铁了心的一定要攻克襄樊,这一点确实也是不明智的。其实,如果关羽在水淹七军之后,已经擒于禁、斩庞德的情况下见好就收,未为不可,因为彼时关羽已经威震华夏,也杀伤了曹魏巨大的有生力量,已经可以满意了,但是,关羽没有撤退。

第八:关羽在襄樊战役的中期,即战役转为相持阶段之后,就不应该再抽调荆州属地的驻军去增援前线,因为即便你拿下了襄阳、樊城,而因此丢掉了江陵、公安等地,对于刘备集团和关羽本身来说,这笔买卖也并没有赚到什么。

第九:关羽盲目地相信自己安排在江陵和公安的守将,糜芳固然是刘备的小舅子,傅士仁固然是你关羽的老部下,但是他们一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二来跟你的关系又不算好,三来他们要面对的对手(即使东吴方面真的没有吕蒙参战)绝对要比他们强悍,第四他们的忠诚确实需要划上一个问号。所以我实在不知道,关羽对自己设置的荆州后防的强大信心从何而来。关羽不是傻子,也不是不知兵事的战争门外汉,因此我只能把关羽犯错的原因归结在他那种刚愎自用而又高傲无比的性格上了。

第十:在关羽抽调荆州原本的防御兵力的时候,刘备集团就应该意识到,关羽的这个举动会给荆州属地的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很可惜,不管是在关羽军团的人还是在蜀中的人,此时都没有意识到关羽的力量已经是捉襟见肘,从而他们也失去了挽救关羽、挽救这场战役、挽救荆州属地的最后一次机会。

综上所述,我认为关羽在襄樊战役中的失败乃至于失去荆州属地的原因是多种原因交相造成的结果,有关羽大意的因素,但是关羽的大意只是这次失败的直接原因之一,并不是这次惨败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我认为,关羽在襄樊战役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曹操与孙权联手对付关羽,而关羽的力量与他的敌人相比实在是太少了(襄樊之战——荆州之战中,关羽所部的人马我估计只有两到三万人,军中的名将也就只有他自己,除此之外能提起来也就是廖化等辈。而曹魏方面前后投入的兵力估计应该在总数四五万人,军中的名将有曹仁、于禁、徐晃、庞德等人。孙权集团袭取荆州围困关羽的兵力应该至少在三万人左右,军中名将有吕蒙、陆逊、潘璋、朱然等人),同时蜀中方面也并没有在战时给关羽任何形式的支持。而关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当时三足鼎立的情况之下,任何一个势力都不能做到与其他两个势力同时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攻防战。而妄图集结力量、快速突破敌方固守的防线甚至是占领敌方固守的坚城,这条路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最终。被后人称之为“万人敌”的一代名将关羽,只能在建安二十四年寒冷的冬日之中,在他自己的满心懊悔之中,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而刘备集团,也就因为这件事的发生,在极短的时间里由盛转衰,也永远的失去了荆州这个原本苦心经营的大本营,更就此永远地失去了实现诸葛亮《隆中对》所描绘的“汉室可兴”的机会。

惜哉,蜀汉。惜哉,荆州。惜哉,云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