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因为这两个人 30多位作家评论家共话文学批评的光荣与尊严

好句子 2018-01-11 10:13:24
相关推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陈泽宇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1985年的某一天,在上海的某个公交车站上,程德培偶然间遇到刚刚调任《文汇读书周报》任主编不久的郦国义,谈及当时的文学批评,两人都很有感触。一拍即合,郦国义决定由程德培和吴亮在报上开个专栏,当即就取名为“文坛掠影”。自此,从1985年至1987年,程德培和吴亮在报纸上两人交替、每周一篇点评国内期刊上的作品,多为小说,也涉及一些诗歌和报告文学。

2019年,作家出版社为吴亮和程德培出版作品集《或此或彼(1985-2015)》与《黎明时分的拾荒者》,既是重新的梳理,更是表达致敬。9月21日,30余位评论家、作家相聚北京,探讨吴亮和程德培文学批评的经验,共话文学批评的光荣与尊严。

那些短小精湛的批评文章,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反响颇大。纵使吴亮和程德培在此之前都已经涉猎文学批评领域,但这段“文坛掠影”的经历无疑对他们的成长以及当代文学批评史都至关重要,也为他们开创各自的批评风格打下深厚基础。

翻开吴亮《或此或彼(1985-2015)》的第一页,李敬泽“敢对天发誓”,这篇《当代小说与圈子批评家》他在1985年时就认真读过,“那时我还年轻,大约20岁或21岁,吴亮和程德培二位老师的书,对我影响很大”。

30年后,李敬泽已经从当初的年轻小伙成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再重读吴亮与程德培的文章,他发现文中所透露的文学信念依然没有过时,“其中历经时间考验而依然存在的强大的针对性,就是一个批评家的力量所在”。

“当时吴亮在一个冰箱厂里做工,每天就躲在冰箱里看康德、黑格尔。后来他和程德培一起去的上海作协,但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很有见识。”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与吴亮、程德培已经是40多年的好朋友。陈思和说,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还在大学念书,纠结于种种文学概念、术语不得脱身;吴亮和程德培彼时在工厂里当工人,却已经跨过了所谓的学院派壁垒,开始走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了。

在陈思和看来,吴亮就像一把尖锥子,锐气逼人,每每写文章就针对文学界刻意回避的地方提出问题,而程德培则恰恰相反,选择沉浸在文本解读中,通读作家的全部作品,然后细致地完成长长的作家论。不过,无论是吴亮还是程德培,“他们是用一种初心、真心来面对文学,他们的文学批评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和选择性,是我们的榜样”。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吴亮是一个有风格、有文体、有态度的批评家,愿意去展现自己风格,也有能力去展现自己风格。他的批评能够形成自己的文体,每一篇批评文章都是一篇独立的文学作品。而程德培的批评始终要把握文学本体,赋予作品的完整性,这是他始终追求的一个理想、一种理念。

相比程德培的文章,丛治辰读吴亮的书还要更早一些,“初中时就无意间读到过吴亮老师的书,当时完全看不懂,只能反复盯着作者简介处吴亮老师的头像看”。当年没能读懂的文学话语如今早已对丛治辰构不成任何障碍,在一步步读通、理解、尝试超越的过程中,和丛治辰一样的很多青年学人都从吴亮与程德培那里获得启迪。

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岳雯看来,他们的书包含着一个时代文学批评的缩影,“正是因为有他们在,所以被称为‘青年评论家’时我才感到的光荣与尊严”。(文化副刊部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