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1首诗描绘2位丽人手法高妙 却是“别人家的”

好句子 2017-12-14 06:16:14
相关推荐

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梁武帝的第3个儿子。《文选》编篡者萧统此前为皇太子,早亡后其胞弟萧纲继为皇太子。萧纲自小就很聪敏,读书“十行俱下”,宫体诗即首倡自萧纲,用他自己的话说,“予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因为他,也才有了《玉台新咏》这样的一本诗集,让后世无数文人与闺中女子为之神伤,又为之沉迷。

今天要介绍的1首诗正是来自于萧纲。这首诗属于堂而皇之的“宫体”,但简文帝描绘2位丽人的手法十分高妙,将2人的举止神态尽数呈现,让人对于这位当时还是皇太子的萧纲,观察并且刻画得如此精细入微而叹为观止。有意思的是,这2位丽人,可并不是东宫中的宫人,她们还是“别人家的”。

南朝梁·萧纲·戏赠丽人

丽妲与妖嫱,共拂可怜妆。

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

罗裙宜细简,画屟重高墙。

含羞来上砌,微笑出长廊。

取花争间镊,攀枝念蕊香。

但歌聊一曲,鸣弦未肯张。

自矜心所爱,三十侍中郎。

建安时期的作品,诗与赋都是我极喜欢的。当然,我所说的建安时期的文学,囊括了魏晋至南朝时期的作品。因为这个时期的作品,不管是高古的曹氏父子,亦或是陆机、张协,再或者是潘岳、左思,直到谢朓、沈约,包括宫体诗文人的作品,读任何一首,都像是在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慢慢品,才更有滋味。而我也想将这些如今已快被尘封的作品,介绍给喜欢那个时代的作品的朋友。

“丽妲与妖嫱,共拂可怜妆。”诗人眼前有2位绝色佳人,而且这2位都化好了极为精致的妆容,让人一看便心生怜爱。首2句开门见山,直接将今天的2位女主角推到了台前。

丽妲与妖嫱,说的是2位倾城绝色,丽姬和毛嫱,这2位美人并列出现,是在《庄子·齐物论》中,“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她们的容貌是否比西施更美尚未可知,但毛嫱在很多典籍中,拿来与西施并举时,常常都会是毛嫱在前,《管子·小称》中就提到,“毛嫱、西施天下美人也”。皇太子萧纲这是将今天见到这2位女子的容貌与毛嫱、丽姬等人相提并论,这已经算是极高的赞誉了。

“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2位女子都用“拔”将云鬓梳理得薄如蝉翼,但2个人的额黄倒是贴得不同样,算是各有千秋。额间黄,即额黄,又称花黄,古时女子用黄色颜料制成的纸贴,贴在额间作为装饰,《木兰诗》中花木兰就曾“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拔,专门用来松鬓的。这种木制的松鬓工具,《妆台记》有言,“形如枣核,两头尖尖,可二寸长,以漆,光泽”。

我们常常在古诗文中看到女子梳着薄如蝉翼的云鬓,就是用这个“拔”打理而成。萧纲七弟,原湘东王萧绎,即后来的梁元帝有《登颜园故阁》诗,其中有“妆成理蝉鬓,笑罢敛蛾眉”,哪怕到了唐代,梳蝉鬓也是比较流行的。

说完妆容和头发,接下来诗人开始描绘她们的衣着,“罗裙宜细简,画屟重高墙。”2位美人穿着得体的罗裙,脚上又穿着漂亮的木屐,高高的,厚厚的,这样的打扮,难怪要称“丽”和“妖”。 屟,读音谢,屧本字,就是木板拖鞋。重高墙,即屟墙层层叠叠较高,而屟墙,实际上就是垫在木屐上的垫子,有的屟墙里面,特别是这2位女子的屟墙层层叠叠,很可能还衬以沉香屑,散发香气,所以又称之为“生香屟”。

“含羞来上砌,微笑出长廊。”两个人儿含羞带笑地踏上台阶,又走过长廊,“取花争间镊,攀枝念蕊香”,她们摘了院中的花,插在发上,一边又攀了花枝去嗅花的香气。砌,按《说文解字》,阶甃也,也就是台阶。镊,则是古时女子发簪末端的垂饰。“含羞”2句看似寻常,但若是联想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所说,“含喜微笑,窃视流盼”,将“窃视流盼”用在2位丽人身上,这诗里的整个画面就立刻“活”了。

最后4句则较为简单,大意是说,这2位女子是“别人家的”,自矜身份,勉为其难地为众人清歌一曲,连琴筝都不愿意去弹奏了。诗的最后1句,“三十侍中郎”,并非萧纲所创,而是用的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中的原句,秦氏美女罗敷拒绝太守求爱,说自家夫婿“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是说她的夫婿30岁就成为了侍中郎。

侍中郎,官职,按唐杜佑《通典》,“秦为侍中,本丞相史也,丞相使史五人,往来殿内奏事,故谓之侍中。”也就是给丞相办事的,到了萧纲这个时代,侍中郎已为门下省长官,按袁枚的说法,“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样说来,2位绝色丽人的夫婿,在当时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身居东宫的皇太子萧纲,对于2位绝色丽人的自矜身份,没有在诗中露出一丝不耐,相反还以诗题名“戏赠”,很是宽宏大度地对这2位女子进行了一番夸赞,虽然对于她们是“别人家的”,也就是那位侍中郎家的,感到有点无语,但也没有吝啬那一点笔墨。

我们不说建安时期的高古作品,单说这一首属于宫体诗的作品,也能够大致明白,这些看似简单寻常的诗篇,实际上字字有出处,句句有典故,第1次读很快就能明白诗人在说什么,第2次再读的时候,就会发现上次没有在意的一些东西。等到下次再读,仍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首诗即便真的“伤于轻艳”,也无法忽视诗人创作手法上的高妙。

想了解更多,请点击上方关注,与我共同解读纯美古诗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