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隐秘的角落》朱朝阳“继承”了张东升的衣钵?背后原因值得深究

好句子 2017-09-20 10:31:33
相关推荐

上周,《隐秘的角落》终于完结了。

开播两天,就以豆瓣9.2分的高分正式超过了五年前的《白夜追凶》,口碑好到爆棚。

我忍不住抱着猎奇的心态去瞧瞧,结果一口气就看了六集,完全停不下来。

这部悬疑短剧仅仅12集,没有一集是注水,也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剧情紧凑反转,环环相扣,结局扑朔迷离,引人深思。

而主角朱朝阳更是让我难以忘记,从一个乖巧听话,在大人眼中都懂事的好孩子,随着剧情的推进发展,朱朝阳本来的面目逐渐被揭露开--实际上他是一个心思缜密、城府很深的“坏小孩”,最终,连亲生母亲都对他充满了顾虑和畏惧。

有人说:朱朝阳长大后就是张东升,他完全“继承”了张东升“恶”的衣钵。

而他会变成“恶童”的原因,和原生家庭这个悲剧性根源完全脱不了干系,和自己后天个人的学习与经历也离不开联结,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描述朱朝阳黑化的原因和结果。

一、悲剧根源:原生家庭的破碎,爱的缺失让他逐渐隐藏起真实的自己,扮成乖巧听话的“好孩子”

星云大师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原稿,孩子是影印件。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我们的生活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朱朝阳是一个天才少年,奥数很好,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考试总是全级第一,做事也非常有条理计划,但他却有一个破碎的家庭。

8岁时父母离异,他跟着母亲生活。

母亲对他的期望就是:“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父亲朱永平再婚后,他有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朱晶晶,父亲的重心完全给了新的家庭。

从牌友的口中,朱永平才得知儿子的考试成绩又考了第一,他关心孩子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就是塞钱给孩子花。

因为牌友笑话儿子的衣服旧了,他才带着朱朝阳出来买鞋。

可朱晶晶和二婚的老婆一来,朱朝阳立马就处于尴尬的境地。

父亲和他们俩一家三口的亲昵场面,让朱朝阳只能在远处观望,自己明显成了多余。父亲给自己新买的白鞋被朱晶晶踩了,也只能忍气吞声。

他渴望得到父爱,但有了妹妹朱晶晶的存在,他再不可能把父爱占为己有。

而母亲周春红对他的爱,往往让他感到窒息。

周春红在六峰山景区上班,因为离家远,不能常常回家,只能把孩子的衣食都提前交代安排好,定点打电话回家来询问孩子情况。

她和单位马主任交往约会,却搞得像“偷情”。马主任跟她表白心意,提出重组家庭的想法,她逞强的拒绝了,理由是怕孩子介意。

她怕孩子敏感,不敢在孩子成年前公开谈恋爱;但实际上她又是个内心缺乏安全感、渴望得到爱的女人,前夫的抛弃让她一直心生怨恨,最终变成了一个经常泄愤在孩子身上,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周春红的恋情最后自己以另类和不得已的方式曝光后,孩子知道了,她感到震惊又羞愧。

晚上,她来逼孩子喝牛奶,10岁的朱朝阳其实是理解妈妈的,他说:“妈,其实你可以跟我说的。”结果说完不经意间下意识眼神躲闪了一下,她马上就恼羞成怒,又一次哭诉前夫的不负责任。

后来的每一个晚上,她都来逼朱朝阳喝牛奶,朱朝阳说太烫了想放凉了再喝,她立马就质疑:现在长大了,不需要妈妈的照顾了?“哪里烫了,这不是刚刚好吗?”朱朝阳只能无奈地拿过杯子,一饮而尽。

他的眼神里,却是逐渐暗淡的星光,内心对母亲一步一步地走向封闭。

单身母亲独自带孩子生活不容易。但是周春红爱的方式是非常自我和充满控制欲的,看似“以爱之名”,处处为了孩子着想,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

可实际上,因为工作经常不在家的她,并没有很多时间,也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她的付出只是感动了自己,但却没有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连结。

朱朝阳努力维持着自己乖孩子的形象,一方面,他是为了得到父亲更多的爱;

而另一方面,他是在母亲这种令人窒息的爱下,从反感到疲于应付,再到日渐妥协,所以隐藏起自己内心,没有再和母亲进行交心的沟通,自顾自地的扮演好“好孩子”的角色。

苏珊·福沃德曾说:“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他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扎在子女的心头。”

原生家庭的破碎直接导致了两种结果:

朱朝阳对朱晶晶的恶:普普在少年宫把朱晶晶引上五楼,原本只是想警告朱晶晶不要再欺负朱朝阳。谁知后来因为朱朝阳的出现,朱晶晶情绪失控,一不小心跌下了窗台。而在大结局中,我们可以推断,其实朱朝阳和朱晶晶的死,脱离不了关系。

有一句普普的画外音:“她要掉下去了”,一个“要”字,说明朱晶晶坠楼不是立马发生的事情。

朱晶晶掉出窗外时,朱朝阳有一个长达几秒的镜头趴在窗户边,如果朱晶晶当时直接摔下去,围观的人一定会往上看,朱朝阳不可能会待在窗户边上那么久。

从窗外草丛挂着朱晶晶的裙纱也可以看出来,她曾悬挂在窗外,但朱朝阳跑过去看,选择了见死不救,或顺势将她推下,导致朱晶晶直接坠楼死亡。

而在后来的警察问话中,他一直选择了缄默;甚至在最后大结局中,他还是选择了撒谎:“她踩空了,我跑过去,可是已经来不及。”

朱朝阳对父母:隐藏自己的恶朱晶晶死后,朱永平来找过朱朝阳一起去喝糖水。父亲去洗手间的间隙,他发现了父亲包里的录音笔,很显然,父亲是对他有所怀疑的才来套话的。

可是他并没有表现出来自己的失望和愤怒,在父亲回来后,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平静地说了一些让父亲对自己能产生愧疚的谎言。

“如果我那时候够懂事,是不是你和妈妈就不会离婚了?”

“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和晶晶妹妹交换一下。晶晶妹妹这个年纪更需要爸爸的爱。”

正是这些话,说得父亲惭愧得低下了头,即使回家听录音笔的内容,发现了朱朝阳拉包包拉链的声音,他还是扇了自己两巴掌,悔恨自己过去忽略了儿子太多太多。已经失去了一个女儿,他不能再失去一个儿子。

可是你敢相信吗?这是一个10岁孩子的心机,遇事不慌不乱,思路清晰缜密,第一时间判断出自己下一步该如何走才会更安全。

他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正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仇恨和压抑为他孕育出这片“恶”的土壤。

没有天生就该善良的孩子,只有没有做好表率的大人。

二、直接原因:后天个人学习与经历,笛卡尔的故事让他沉迷其中,相信背叛的真相,让他选择相信背叛的现实

阿德勒曾说:“一个人的性格在十岁左右,就会靠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定型,而且会这样使用一辈子。”

看到朱朝阳的第一眼,就觉得他和张东升实在是太像了。他其实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的无害。

张东升没有刻意主动的去教育朱朝阳怎么做一个坏孩子,但是他却在朱朝阳这里扮演了一个“老师”的角色,家人、环境和个人的学习与经历迫使朱朝阳一步一步“变成”了张东升。

在整部剧中,张东升和朱朝阳对数学家笛卡尔的故事都沉迷其中,一个是数学老师,一个是奥数天才,张东升曾在课堂上问:“你愿意选择相信童话,还是选择相信残酷?”

笛卡尔喜欢一位公主,做了公主的数学老师后,两人互相爱慕,但他们的爱情遭到国王的反对,笛卡尔被打入牢狱。他发明了心形函数线,寄信给公主表明心意,最终还是思念成疾,死于狱中。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公主根本就不在乎笛卡尔,笛卡尔也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背叛。

笛卡尔的故事在剧中反复被提及的意义在于影射主角是相信童话还是相信背叛,由此做出自己在现实中的选择,同时也隐喻了故事的结局有两个方向。

最开始时,朱朝阳是拿普普和严良当做朋友的。但在朱晶晶死后,朱朝阳的位置和张东升巧妙的重合在了一起。

张东升对朱朝阳说:“信赖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朱朝阳联想到普普是自己间接杀害朱晶晶的目击证人,如果有一天,他们也背叛了自己,那自己不就成了下一个被威胁的张东升?

于是,他选择了相信背叛的真相,也就选择了相信背叛的现实。他想要借张东升的刀,除掉普普和严良。朱朝阳在个人的选择上,同样导致了两种结果:

朱朝阳对严良和普普的恶:张东升其实并非毫无人性,他对普普是有恻隐之心的,事实上他很希望自己能有像普普这样一个女儿。

几天的相处下来,他变得愿意借30万给普普去给弟弟治白血病,甚至让普普和严良住自己的房子,为他们买船票。

而这些,是朱朝阳最不愿意看到的,他需要张东升的“恶”,而不是内心仅存的“善”,于是设计离间他们的关系。

一起在肯德基吃东西时,朱朝阳叫严良一起去上厕所,因为他知道疑心重的张东升肯定会来偷听。

朱朝阳故意说起张东升的把柄--复制卡的事情,还引导缺心眼的严良提及报警,最终让张东升对严良和普普的信任重归于零,下了狠心要除掉他们。

在水产厂中,朱朝阳和父亲被张东升捆绑在一起,外头的严良手机不合时宜的响了起来,朱朝阳立马连喊了好几句:“快跑。”为的就是引开张东升去追杀严良,给自己拖延时间,丝毫不管严良的死活。

朱朝阳对张东升的恶:朱晶晶的舅舅王立怀疑朱朝阳,把他绑架到水产厂时,张东升尾随其后,为拿回自己的30万,结果张东升一出现,刚帮他解了围,朱朝阳也是连声大喊:“张老师”,引来王立与张东升对战。

因为这两个人,不管最后谁除掉了谁,一个是怀疑他杀害朱晶晶,一个是对他来说有生命威胁的人,谁死了于他而言都是有利无害。

水产厂的事件过后,朱朝阳在饭桌上对母亲笑着说:“妈,你放心,我会成为你的骄傲的。”

那一刻,母亲的眼神下意识的躲闪,连亲生母亲,都变得畏惧这个曾经自己眼里的“好孩子”。

朱朝阳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因为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从头到尾压上身的每一根稻草。

联想到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律师王赦一心想要找出李晓明的杀人动机,不是为了帮他脱罪,而是为了弄清楚他为什么会犯罪,才能阻止更多像他一样的人犯罪。

胡慕情说:“在这个现世,当我们要理解一件事,必须跨越非常多的障碍。而一旦这些阻碍有一关过不去,暴力就可能产生。”

导演辛爽曾说:“我们想展现的其实是恶的成因,恶的背后,为什么有些人会在人生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会以爱之名去做那些恶的事情?”

这部网剧揭露了人性的弱点、纠葛和矛盾,层次非常丰富,其实并不是教人变坏,也不是在自嗨“全员恶人”,而是要让我们反思如何理解爱,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审视我们对爱做出的选择。

善与恶,好与坏之间,永远存在着一段灰色地带。当我们在看到有关“恶”的一面时,与其一味的愤怒谴责,不如静下心的好好思考,恶的背后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去预防恶的发生,这才是《隐秘的角落》带给我们的意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