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姑苏巷子里的80后“箜篌匠” 复活敦煌壁画上的古箜篌!

好句子 2017-07-23 16:06:08
相关推荐

箜篌,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曾经失传了四百余年。

80后的马纯武从小是“木痴”,钻研箜篌十余年。用一双巧手,他复原了古代箜篌,赋予木头灵魂,演奏出动人的音符。

全国首个“926工匠日”,看苏州记者走进这个80后箜篌匠,了解箜篌的前世今生。

学士街上一条不起眼的小巷

梵门桥弄15号,

一座安静的老工厂院落。

苏俄式红砖房,

爬山虎枯萎的蔓枝缠绕着老房,

在老房的不远处,

便是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

走进馆内,一件件馆藏品让人震惊!

在馆中央矗立的几件

像“竖琴”的乐器格外显眼,

看着有点古老,又带着神秘色彩,

乐器的顶端有凤首装饰,气派非凡,

轻轻拨动丝弦,

渺渺仙音,一闻倾心。

“这其实是箜篌,相比竖琴多了一排琴弦。箜篌是丝绸之路上留下过独特东方文化印记的古乐器,曾盛行西域,却一度失传,未留一物一谱。”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的负责人易慧银告诉记者,在古老的壁画、书画、诗词作品中,常见对箜篌的描绘。

人们熟悉的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中描写

刘兰芝便有这样的句子: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一排的箜篌中,有一台还是

现代箜篌演奏第一人崔君芝用过的。

“崔君芝老师带去了维也纳,在世界上算是唯一的。”易慧银说,这台箜篌的诞生离不开苏州民族乐器制作大师张子锐老先生。这位百岁老人长期以来从事古代乐理和乐器文化的研究,通过摸索古代音律,复制出了多件失传的民族乐器。

据悉,这台箜篌是苏州民族乐器一厂1980年研发出中国第一台SK-1雁柱手控转调箜篌,崔君芝曾待在乐器厂2年,和制作师一起研究。

除了现代箜篌,记者还看到了几台古箜篌,这是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以敦煌壁画上的箜篌图像为原型,1:1仿制出来。

而这些古箜篌的制作者正是苏州民族乐器厂的80后制作师马纯武。

在制作工坊,

马纯武正在木料上又敲又打,

手里的工具不断变换,

像是位极熟练的外科大夫,

“刺啦”一声,砂纸打磨过去,

一条柔美流畅的弧线尽显眼前。

今年40岁的他和箜篌结缘于十几年前。

“我的故乡是安徽宣城,从小我就觉得宣纸、徽派建筑很美,对木头感兴趣。”马纯武回忆说,初中毕业后他读了技校,学的是酒店管理,但觉得有些无趣。

1999年,他离开家乡独自背上行囊到常熟拜师学木工,

后来又到苏州学习明式家具的制作。

再后来,因为结识了苏州民族乐器厂,他便和乐器打交道。

在民乐厂,马纯武因为基础扎实、悟性高,很快成为了师傅。不过,最初学艺却没少挨批。

“我的师傅对我很严,箜篌的面板留下疤痕要被狠批,心里委屈,但又不服输。”骨子里的那一丝倔强让马纯武愈加想做好一台箜篌。

为此,他常常泡在苏州民族乐器厂的档案馆,深夜还在研究箜篌。

箜篌的制作,工艺繁杂,需要耐得住寂寞。

制作一把箜篌,至少要耗时1年。

“箜篌选材很重要,箜篌音箱可用胡杨木、色木、松木、杉木及泡桐等,但面板泡桐最佳。箜篌木工完成后开始堆灰半年,然后上油漆,3个月干燥后打磨,打磨至平滑上底漆。漆灰工序要进行二到三度,至最后一度漆后再打磨、彩绘,最后推光。”马纯武说,制作箜篌工艺繁杂,但在他看来箜篌不仅仅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件美术工艺品。

通过研究,马纯武了解到,箜篌,这一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留下光辉身影的古老乐器,在千百年的时光流转中,遭遇了盛极而衰的命运——在唐代达到鼎盛,自14世纪后却不再流行,以致慢慢失传了。

唐代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写道:“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意思是,用吴地的蚕丝和蜀地的桐木做成的箜篌,连天上的云朵都听得呆住不动了。

而另一位唐代文人顾况则在《李供奉弹箜篌歌》里写道:“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帝王将相如此青睐,可见箜篌在当时的风靡程度。

如今,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沉睡”了数百年的箜篌,我们能否把它彻底唤醒?为此,马纯武把心思花在了复原古箜篌上。

“敦煌壁画上有古箜篌,我觉得美得不可方物,就去研究箜篌,想把它们复原。”经过数年的研究,他不仅复原了古箜篌,还让更多的人了解箜篌。

“他制作的箜篌受到崔君芝老师的点赞。”易慧银说,随着人们对民族乐器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箜篌,“原来厂里一年卖出12台箜篌,如今能卖出200~300台。”

制作箜篌几十年,马纯武古代是历史的一部分,现代是见证文化转变的一部分,希望古竖箜篌和现代空篌都能同时发展下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