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王澄海教授:避疫絮语话治学|治学大家谈

好句子 2017-07-04 13:56:48
相关推荐

避疫絮语话治学

第一次如此食言,本来答应三五日交账,提起笔来,才感觉要把自己从学、治学之路付诸笔端,远非开始所想那样简单。思忖多日,始觉无瞩目成就,学养不精,治学乏术。现将自己治学中的点滴、在功利中的进退、日常与学生共勉的交流勉为应对,一为莘莘学子在求学路上作为教训借鉴,少走弯路;二则权当向各位学长、大家汇报心得,检讨自己。

一、从未间断的学习和缺少追逐热点的环境让我多读了一些书,让我逐渐形成基本的对待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从小学到中学,也就是按部就班的进入学校学习,背诵课文,识文断字,并无特别。记得在高一,一次在新华书店看到了王梓坤先生写的《科学发现纵横谈》,站在书店读完后,深深为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结合的文采所折服,积攒了好久的钱,才买下了这本书,闲来就翻阅理解,竟从此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向往。大学四年,由于家庭困难,为节省路费,假期几乎都待在学校,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阅读了阅览室订阅的各省所有报刊,读完本月的,再逐一读前几月的合订本。那段时间如饥似渴的阅读,是我弥补文革期间中学知识欠缺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我最初形成凡事多方位思考,但却优柔寡断这一缺点的时期。

大学毕业,服从组织调配,但囿于情商低,辗转多个岗位,屡受挫折和失望,也由此导致集中精力从事科研的时间相对较短,失去了“带帽”机会,但这也给我带来更多的时间读书。曾经一段时期,经商风气甚浓,一些家境良好,具有社会交往优势的同学同事纷纷下海经商,家人也是心有所动,但我自己苦于毫无经商欲望,也无一星半点相关知识经验,犹豫徘徊再三,终未涉水下海。不得已只好潜心读书,业余从事研究。这样数年不得露头,也想过去压力相对较小的业务部门也是一个选择,但数度了解,自认为自己的性格很难适应业务部门的行政氛围;辗转数度,幸遇两位老师指点,进入兰州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而对于数理科学应用分支的大气科学专业而言,如何探索地学习系统的规律性,再用数学语言表达获得的规律,具有高度的挑战性,开始学习时也很枯燥。在我看来,兰州大学教学科研基础扎实,老先生的学养常常让我折服。当初的想法是,大气科学学界泰斗大家璨若星河,智力超群、聪明数倍于我的同事比比皆是,在退休之年,能升到副教授岗位就心满意足,也算是一个追求。

上个世纪1990年代,尽管来自个方面的诱惑和冲击也挺多,但大学总的教学科研氛围还是令人留恋不已。在前辈的指引下,我选择了寒区和旱区的陆气相互作用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这既是我国西北特有的领域,也是气候系统中不确定性最大的领域之一,相关研究较少。囿于高原自然环境差,试验艰苦,这一领域人数少,发表的文章引用率低,公众影响小。机遇有时候也偶尔会青睐有准备的人。2000年前后,拿到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还是有难度的,2002年我拿到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这促使和鼓励了我在这一领域的坚持。十余年来,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领域和方向,也算是自己最大的人生收益。回想当初的申请书是打字机打出字再剪切下来,贴进稿纸的格子里,也正是这些繁琐、磨难和当初的辛苦,成就了我以后的不敢懈怠——在开展一个项目研究的同时,对发现和遇到的问题开始构思更深入的研究;在一个项目结题的年份,开始申报下一个课题,由于在前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途径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案,因此,写起新的申请书得心应手,多年来,基金资助几乎没有中断过,基金的完成也比较圆满。自己虽然毫无任何背景,但逐渐为同行认可,被吸纳到相关项目中,连续参加了多个“973”和行业专项的研究。几乎在每个项目中,我都圆满或超额完成了既定任务,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兴趣也与日俱增。曾经参加的项目出版专著,尽管参加撰写了多本专著内容,但无一在专著扉页署名,总觉得没有确实引领学科的观点结论,懒得为数页文字费心。回顾从学历程,倍感北方农民面对贫瘠土地资源时坚韧和百折不挠的吃苦精神深深影响了自己在治学中不喜浮华的态度。

面对高校的教学,常怀敬畏之心。回想自己当初在校读书时,先生们刚从各种困境中走出,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因此,每当遇到不解的问题时,常常不断查阅,轮回检索,无形中增加了不少知识,日积月累,专业基础不断巩固,也愈加热爱教学。在曾经教师外出进修较多,人员较少的情况下,我积极主动地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前后承担了近10门课程的教学。这些课程的教学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切身感受到教学相长的哲理。记得在讲授《统计天气预报》课程时,每一公式都要在黑板演算推倒,对于2个核心的例子,我和学生一起在讲台上下同时手工演算,这使我在编写计算机程序时,不但对计算流程了然于胸,写起代码也得心应手;对一些概念则追本索源,顺便也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反复学习了一遍,并为地学几个专业讲授,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厚实了。

回想起来,漫长的教学科研工作是一份苦差事。自己坚持在当下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做一个正直和问心无愧的人,使自己在治学、生活中能够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知、去实践,去对待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我的感悟是,治学过程是一件苦事,从获得一份养家糊口职业的被动学习到自发求学,再到有所追求、执着探索的自觉学习,这中间充满了随机抉择,个人的体会和感悟应都不同,但须“虽千万人吾往矣”。我能所持为,留存哪怕只有一点点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情怀,都会在困境中给我们带来乐趣和希望,在道路曲折时、环境艰苦时,都能有益于我们的坚持。

二、阅读和科学社区的交流、繁杂纷扰的生活遭遇促成了我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批判能力就不可能有扬弃,也绝不可能有任何意义的创新。然而,在当下“忽悠”成为一种能力的时代,用追求标志物作为治学的目的,读书学习还停留在传统的背诵和熟记,学生几乎不去思考,既达不到老师要求的“举一反三”的效果,也产生不了批判精神,自然也就不具备批判的能力。然而,学会了独立思考,则会产生痛苦。潜心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批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绝非易事,这是治学成功必然产生的个人价值取向,也是个性和文明社会共性规范的不可或选的必然。在个性和共性之间则是一片灰色区域。我本人治学的最大失误在于,对事物的认识简单化,认为凡事非此即彼,然而大多数的生活是落在灰色区域内的。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世界观、苦乐观、价值观,但社会需要我们的共性从属。人的个性决定了人的命运,高孤必然命途多舛,随性流于随俗从众。如何做到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而不孤寡独行,批判扬弃而不目空一切,不同意他人观点但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杜绝话语和学术欺凌乃至于霸凌,尊重学术独创和创新,则是另一件难事,也可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和获得少数理性的认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多年来,我逐渐成为了理想主义者,喜欢直接、简单、率直的人际关系,有些“个性泛舟,载纵载横”,往往把自己置于非此即彼的简单化圈子,给自己的事业造成了诸多的障碍。

说真话本来应该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然而却是件难上加难的事。在专业领域说真话应该是起码的职业要求,然而决非易事。多年来,虽然作为专家受到许多邀请,但也遇到过刚接到聘书,因为意见不符合受邀方的期望,下次不再受邀的情况;一些答辩,有时实事求是指出不足受人侧目;一些朋友私下也曾相劝不要太认真。我也曾考虑少话或者不说,然而,性格和接受的教育让我很难控制自己的个性,想好的明哲保身的事一激动又现个性。思来想去,说一次假话,终身都要在当事人面前圆谎,实在太累。我常告诫自己:勿“装”忌“忽悠”。虚假行为确实可获益,但理想不再纯洁,会让人的心灵经常处于正、邪拷问的挣扎中。

我坚持和学生互勉:如果今日所学所思,不能裨益于我们独立思考、无益于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能增加理性判断,唯上、唯利、唯书本,缺乏理性、盲目从众、不对貌似合理的谣言进行判断,则一切所学,不过是雕虫小技类的谋生手段和庸碌俗众,徒增环境之累。疫期以来,媒体的各种观点、消息、鸡汤美文、雷文爆料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如何在各方位的诱惑式强迫下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既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也通过带着支持或者声讨的广泛分享,抑或欣赏性的定向分发影响着他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定时期快速展现出的公众廉价和没有理性的语言残酷性,再次拷问了学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如何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灾害面前,做到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在喧哗中多一个冷静思考的人,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影响身边的人、远及他人,则是社会之幸,国家之幸。

三、常记“慎独”少走了许多弯路。即使多次的挫折,我也落得了内心安宁。个人追求和他人、集体和国家需求的结合是一个人持有人生观的内核。在避疫期间,居家的环境变小,个人活动在无形空间中失去制衡……此时切记“慎独”,西人谓之Self-control predicts everything。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避免造成因集体约束暂时缺失而使自己行为出轨失范。学习更是如此,居家避疫,虽然困足禁(群)聚,但正是学习思考好时光。集中精力,博览群书,内观自醒,必有所得。想起初次出访国外,大学小镇人少,朋友也少,文化环境逼仄,留学人员最难的也是寂寞,容易无聊昏睡。为了锻炼外语能力,开始时,我在周五便收集大量报刊阅读,一是了解外部世界,二是锻炼英语阅读;再次,则从各类广告中寻找机会,参加各种类活动,使我养成了在后来的历次出访中,积极和同行进行有效交流和理解当地文化的习惯。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浅显的理解是,年轻的学子应追求领袖气质、兼具家国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治天下”。尽管众人最终都归于寂寞平常,然而,对于年轻的从学者,目标远大,胸怀宽广,才能为国立功、为时代立言、为事业立论。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是看个人是否为自己和家人、为国家、人类做出哪怕是些许有益的事情。我常常以这样的要求和学生共勉: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当置身于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的时候,要无私地去帮助别人,受得了委屈,吃得了苦,当你离开这个集体的时候,其他人突然感到你的离开产生了诸多缺失感,这便是你存在的价值。

四、学习、生活就是为了改变。大学学习过程的真谛在于“改变”。我们今日学到了什么新的,原来未知的是什么,摒弃了以往的什么……不但体现在对知识的掌握、行为的改变上,更多是思维方式的变化。这是我们今日所学所为的最终归宿。我们一切的追求、行为都是为了改变!修正以往的行为、增加新的认知、对同一事物有新的认知、对同学同事新的认识……一切的核心都是“改变”。这也是学习的灵魂所在,要从道德文章、人文理念上去改变人的价值取向,通过自然科学专业的学习培养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态度。当你走出校门,对比检视自己入门之时的思维和对周围环境感知的态度,如果仍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便是大学学习的失败。如果仅仅是背诵和演算书本习题,就不算是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在于创造。

不期而至的瘟疫,不但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常态、打乱了许多从学者的预期和计划,也改变了世界竞争的格调,改变了生活崇尚的风尚。让我们目睹了世间百态,谣言和正义的翻转,经历了从众的失落,学会了不情愿的自律,也有机会让我们终于无奈的有了应该有、但并不情愿的静下来的一段时间去静静地思考……愿我们都能从这场痛苦的经历中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王澄海,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教务处

编辑 | 毛松洁

责任编辑 | 黄煜

主编 | 肖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