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美国又大谈“华为威胁论” 中国“铁娘子”几句话让对方哑口无言!

好句子 2017-05-24 16:41:07
相关推荐

只要是在国际舞台上,傅莹往那里一坐,代表的就是中国。

近日来,一则视频刷爆网络。

当地时间2月14日,在德国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人再次将枪口对准了中国和华为。

当天,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会上开口就提“中国威胁”。她表示,中国正试图通过其电信巨头华为输出其“数字专制”,并威胁那些还没有采用他们技术的国家实行经济报复。

面对美国政客的所谓风险警告,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莹随即对其作出了灵魂拷问。

· 傅莹现场反驳佩洛西。

她首先提到了佩洛西曾对中国的“成功”访问,以及双方在当时曾有过“建设性的对话”。

接着她又说,“就我所知,世界运作的方式是,技术是一种工具,自从中国40年前开始改革后,引入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技术,微软、IBM、亚马逊,他们在中国都很活跃。自从我们开始1G、2G、3G和4G以后,所有的技术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保持了它的政治体制,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取得了成功,没有受到技术的威胁。”

“可为什么如果把华为技术引入西方国家的5G,就会威胁政治制度呢?您真的认为民主制度这么脆弱,华为区区一家高科技公司就能威胁到它?”

抛出问题后,傅莹莞尔一笑。她有理有据的反驳更赢得了现场的一阵掌声。而此时的佩洛西已无几分钟前的嚣张气焰,只能局促地予以回应。

网友纷纷点赞傅莹的发言↓↓

舌战群儒的中国“铁娘子”

这已是傅莹第四次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反驳“中国危险”论调。

在之前的几届会议上,傅莹曾就“核安全”“军费”“朝核问题”等西方别有用心的言论进行反击,赢得了世界的掌声。

在2016年的慕尼黑会议上,对于从台上台下抛来的不怀好意的话题,傅莹始终优雅地一一回击,见招拆招,当时的现场反应足以载入中国外交史册。

当有人就朝核问题向中国发难:“中国是否完全失去了对朝鲜的控制?”傅莹听后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这种用语很西方,对一个国家失去了控制,一个主权国家。”

她接着说:“中国不是这么想的。朝鲜制造核武器,并非因为他们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中国尽自己的责任,但不可能取代美国的责任,美国不要总想把问题外包给中国,解决朝鲜安全关切的钥匙在美国人手中。”

后来有人再次就朝核问题向傅莹发问,她话锋一转回道:“大家不要试图用美国的形象来评价中国,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美国,世界上有一个美国就够可以了。”

当美方外交人员一口一个中国“偷窃”美国时,傅莹则以严厉之词回击↓↓

· 图源:观察者网

有日本代表提出中国单方面破坏现状,她从容回应↓↓

· 图源:观察者网

因为这一系列精彩言论,傅莹备受称赞,还被不少外媒记者评价为“用一种很温柔的方式去表达一种强硬的姿态”。

听说了“傅式style”之后,西方国家的某些政客也想领教一番。在2017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他们又指手画脚地发难,而傅莹作为台上唯一的女性,再次用机智的回答让人拍手称奇。

当时,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奇普曼对中国军费问题提出疑问。他说,亚洲国家军事发展快,军费庞大,2012年超过欧洲,2016年达到后者的1.3倍。其中,中国军费最高,是日韩总和的1.8倍,是其他南海沿岸国总和的3.7倍,位居亚洲首位……

面对对方如此带有针对性的挑衅,傅莹不疾不徐地答道:“奇普曼所长的发言让我想到,当你们在研究亚洲的时候,你们似乎是在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北约要求成员国将军费提高到GDP的2%,却对中国1.5%的水平指指戳戳,这种双重标准,让人大跌眼镜。”

“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全球化,所以我也希望评判的标准能够更加地统一。我们或许能够以同一种角度看待彼此,我们彼此并不是敌人。”

傅莹委婉但清晰地表示,中国不再担心被西方侵略↓↓

· 图源:新华社

2018年,针对美国核态势评估涉及国际安全环境变化的观点和所谓来自中国的威胁的说法,傅莹说,美国不应拿中国作为自己调整核态势的借口。所谓的中国对美国产生威胁毫无根据。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美俄等大国不应互相视对方为战略竞争对手或威胁,应进一步加强对话,增强而不是破坏战略互信。

不管对方抛过来什么问(刁)题(难),舌战群雄的傅莹始终保持一个态度——你只管问,答不上来算我输,完美展示了何为中国外交家的风采。

几届下来,慕尼黑安全会议成了傅莹的“外交舞台”,她也被西方国家冠以“中国铁娘子”的称号。

西方媒体从不吝啬对她的赞美之词:傅莹的优雅、知性只是她的一种附加战斗力而已。而在这优雅、知性的后面,是一个逻辑强大、有理有据的祖国利益捍卫者。

用“数学家”的精神学习外语

网上关于傅莹的评价很多,有网友觉得她“气质大于年龄”,有媒体认为她“温雅中透着力量”。她却谦虚地表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希望慢慢改进”。

1953年1月,傅莹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虽然后来她已离开那里多年,但不管走到哪里,最让她怀念的依然是故乡。傅莹喜欢喝自己熬的奶茶,喜欢听内蒙古的长调,喜欢选择蒙古族歌曲CD当作外交礼物。内蒙古广袤的草原赋予了她开朗、热情的性格,也让她变得坚韧。

她的父亲阿民师从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曾任中国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父亲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写得一手好诗。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阅读。

知识的不断累积,让傅莹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养成了思考总结的好习惯。

1973年,傅莹靠自学完成高中课程,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因为数学成绩是满分,她被同学们戏称为“数学家”。

正是这种“数学家”的精神,激励着傅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拼出了一条异于常人的路。

大学里,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可她还嫌不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

大学毕业后,傅莹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及优秀的表达能力,进入外交部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翻译生涯。

1978年至1982年,她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职员。1982年,任外交部翻译室随员。1985年,她幸运地获得了被公派到英国肯特大学卢瑟福学院深造的机会。

35岁那年,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傅莹成为邓小平的贴身翻译。

1988年1月20日,84岁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48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因为一时紧张,平时十分严谨的傅莹不小心将邓小平的年龄翻译成48岁。邓小平得知后没有批评傅莹,反而用幽默化解了尴尬:“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

当时,给邓小平担任翻译的傅莹(图中红圈者)。

虽然领导没有责怪傅莹,但她通过此事意识到自己的努力还不够,无论是知识上,还是心态上,都要更加用心。

为了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傅莹阅读各种书籍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词汇量,还仔细研究各国领导人的语速和讲话习惯,并在私下进行了无数次的练习。

与此同时,师从多位中国外交官的她,每天接触到的都是谈判专家,也逐渐从观察学习过渡到了直接经手一些重大外交事务,工作业务有所精进。

多年磨一剑,身经百战的她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专业、负责的翻译员,并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担任高级翻译。

魅力亦可用作武器

众所周知,外交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

作为在和平发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外交官,傅莹最初做亚洲周边方向的工作,主要是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1998年11月,她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这也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更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

2003年,50岁的傅莹出任驻澳大利亚大使,她在澳大利亚任职的3年是中澳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时任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如此称赞她:“她是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她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4年后,傅莹出任中国驻英国大使。

而彼时的中国发展如同攀登高峰,沿途会遇到各种险阻。傅莹认为,自己身为外交官,需要明确自己所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什么方式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就选择什么方式。

2008年4月6日,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在伦敦遭遇境外势力干扰。当时,英国的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负面报道。作为大使,傅莹走访了那些媒体并提出交涉。

2008年4月6日,在伦敦警方的护卫下,傅莹完成了约200米的火炬传递。

通过交谈,英国媒体对此表示很重视,也提出了问题:“为何你自己不写文章向读者介绍你的立场?”

回到办公室,傅莹找出平时的笔记,整理成了一篇名为《火炬传递之后的思考》的随笔,交给了报社。文中写道,“一个年轻朋友看了BBC对火炬伦敦传递的转播,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此刻百感交集,有悲哀、愤怒,也有不解。像他一样,很多人可能从中领悟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编辑收到文字后只是把标题改为了《西方媒体妖魔化了中国》,随后将全文发表在《星期日电讯报》上。

这篇报道在英国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英国人的思考和辩论,他们在网上的留言甚至比傅莹的文章还要长。

不仅有智慧的言语、成熟的外交手段,还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这样的傅莹得到了外界的一致认可。

2009年4月,英国《外交官》杂志授予傅莹年度亚洲外交官,并对她赞誉有加:“以难得的坦率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充分显示了中国希望通过合作来寻求和平发展,在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最终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的愿望。”

也是从那时起,傅莹意识到了发声的重要性,尤其在敏感问题上更不该逃避,而是要大方自信地予以回应。“在我看来,微笑是人类社会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沟通手段,所以在这种场合,我更多选择微笑着表达观点和立场。”

一位外媒负责人曾这样评价傅莹,“她很有魅力,她的魅力亦可用作武器”。

站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官,犹如身处没有硝烟却异常激烈的战场的将士,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但凡有一句不恰当的话,都会被外界捕风捉影,无限放大。

傅莹也深知自己的责任。她用大气温和的语气,讲出了响亮却不刺耳的中国声音,尽显一个大国的气度风华。(作者:二水)

来源:环球人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