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荀彧因何而死?忠汉只是表面 曹操对其势力的忌惮才是核心

好句子 2017-05-01 21:21:45
相关推荐

引言:

荀彧一生为曹操出过许多力:劝奉曹操,使曹操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为曹操成功奠定一统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以举贤,为曹操推荐司马懿、钟繇等名人志士;居中持重,曹操在外征战期间,将后方治理的井井有条。

这样一位人物,曹操自己都称赞其为"吾之子房也"。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位战功累累、为曹操打下半壁江山的人物,却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惨遭曹操的杀害。

关于荀彧之死,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念是,荀彧是因为忠心汉庭,反对曹操称魏公而死的。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看来,“忠汉”说有矛盾之处,不构成荀彧之死的根本原因。在更深的层面,曹操忌惮荀彧的家族势力,才借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之名,趁机除掉荀彧,才构成了荀彧之死的真正原因。

一、荀彧之死

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

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或,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或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曹操出兵孙权,令孙权到谯县犒劳军队。荀彧如约而至后,曹操趁机留荀彧在军中,并封赏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军时丞相。而当曹操到达濡须后,荀彧因为生病,不久就抑郁而死了,那年他五十岁。

明面上,荀彧的死简单清晰。然而实际上,荀彧生病的背后有没有隐情,争论却一直不断。在推测的基础上,大多数人接受了“荀彧因忠汉而死”这个观点。

二、一般的观点:荀彧死于"忠汉"

《三国志·荀彧传》记载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句子:“以忧薨”。意思是说荀彧是因为忧郁、抑郁而死的。

大部分人都认为,以荀彧的聪明才智,有什么事情能达到忧郁致死的地步呢?于是猜测,他抑郁的是大汉王朝的安危社稷。曹操连自己的功臣都可以杀害,那么摇摇欲坠的汉王朝又怎么活下来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年荀彧为了光复汉王朝,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走,二人惺惺相惜走在了一起,随后并肩作战。荀彧本欲匡扶汉室,无奈自己狼子野心的战友却成了大汉王朝的掘墓人,每每想到自己助纣为虐,便郁郁寡欢,荀彧怎么能不因疾而终呢?

因此许多人都得出一个观点——荀彧最终是死于忠汉。但是这种观点有矛盾之处。

三、荀彧"忠汉"说的不合理之处

一般的说法都是荀彧反对曹操加九锡而被迫自杀的,比如易中天就认为荀彧是杀身成仁的英烈。然而“忠汉”说却有三点说不通的地方:

其一、弃袁绍奔曹操。荀彧一开始在袁绍手下办事,而袁绍食汉禄穿汉服被誉为"四世三公"名副其实的汉臣子弟,而且拥有冀州这一强大的地盘,在豪杰中也拥有较大的威望。可以间接的理解为袁绍办事,便是为汉献帝办事。而荀彧却离开了袁绍投奔了身处兖州实力弱小的曹操,这属实有点令人费解。

其二、荀彧为曹操成就帝王之业不断出谋划策。他说"昔高祖保汉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此劝谏曹操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他说"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以此劝谏曹操恭迎汉献帝;他以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秀为例,劝谏曹操建立完善法律法规。荀彧每次在关键事情的举荐上都以帝王之事激励曹操,荀彧何其聪明怎会不知道自己的言辞意味着什么呢?

其三、荀彧却从未为给身旁的汉献帝出谋划策过。曹操挟天子之后,荀彧便出任汉献帝的高级顾问,表面是帮助汉献帝管理奏章,实际上不过是曹操安插在汉献帝身边的一个"眼线",而且荀彧确实没让曹操失望。曹操多年外出征战,荀彧在内管理政务,汉献帝在荀彧身边只是一个听话的傀儡,荀彧在曹操账下任职的期间,没有他为汉献帝出谋划策的任何记录,相反却不断地为曹操指点江山。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不禁反问:如果荀彧忠汉,怎么会离开实力强大的四世三公的袁绍,反而投奔宦官家族出身的曹操呢?如果荀彧忠汉,怎么会为曹操的帝王之业不断出谋划策呢?如果荀彧忠汉,怎么会在汉献帝身边无所作为呢?

由此可见荀彧并不是忠心于汉王朝的。如果事实如此,那荀彧到底是因何而死的呢?

四、"忠汉"只是表面,曹操对荀彧势力的忌惮才是核心

1、荀彧背后有两股大势力

在我看来:荀彧死于"忠汉"只是表面原因,荀彧之死的根本原因则是曹操对荀彧势力的忌惮。我想首先说明一件事情,荀彧当时并非孤身一人,荀彧背后是有两股大的势力的。

首先便是荀彧的家族势力。荀彧出生于世家大族颍川荀氏,东汉的汝南颍川多世家大族,汝南帮以袁绍家族为尊,而荀彧则是颍川帮的豪门贵族。要知道荀氏家族人才辈出,人丁兴旺,在汉朝的史书当中留下了不少名字,且不乏达官显贵之人,可见其背后的人脉和势力。

其次便是曹操麾下荀彧的文官势力。荀彧任人唯亲看中的是家族利益,是曹操军中人才来源的渠道。荀彧推荐的名人钟繇出身于颍川钟氏大族,推荐的陈群背后是颍川陈氏大族;推荐的司马懿是颍川的司马氏大族;推荐的陈群、荀攸、郭嘉等大批人才等都是颍川人。这些世家大族的人才子弟们,掌握着曹操军中的高官,并构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官势力。除此之外,曹操不管是加封魏王,还是恢复九州,都离不开荀彧支持和帮助。

2、曹操要称王,必须先除掉以荀彧为首的这两股势力

曹操有狼子野心,注定是要称王的,势必要集权于一身。曹操"唯才是举"看中的是个人的能力,根本上不同于荀彧,他不会看中一个人的出身背景,只要是人才,有功便可身居高官,由此形成自己强大的势力。但他也不愿意看到自己麾下,以荀彧为代表世家大族不断扩大,达到能抗衡自己的地步。

曹操想要的是忠心于自己的人马势力,要的是为自己打江山的文臣武将。而荀彧表面上是效劳于曹操,在汉献帝眼皮子底下称臣,实际上总是希望自己的家族势力,在乱世中处于不败之地。这一根本性的矛盾导致了曹操和以荀彧为代表的家族势力必将走向分歧。

而想要完全解决这一根本性的矛盾,在当时很显然是不大可能的,那么打压荀彧的家族势力就成了一个选择项。如何打压?很显然,杀鸡儆猴以儆效尤,除掉荀彧就是最好的打压方式。

然而荀彧大智若愚,处处小心谨慎,如何能名正言顺的除掉他呢,并且达到自己想要的理想效果呢?

终于曹操等来了机会。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出兵孙权,在派遣荀彧犒劳谯县将士的时候,他出手了,毕竟在军帐中处死一个人是十分容易的。史书上记载的是荀彧"以忧薨",然而在我看来,曹操将荀彧孤立于军中大营之中,使荀彧远离于自己的文官势力,从而借机逼死荀彧或许更加合乎情理。

结语

《三国志》里荀彧是大魏的重要谋臣,《后汉书》里荀彧是大汉的忠实子弟,这也就间接导致了民间出现荀彧死于忠汉的观点。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说,与其认为荀彧是死于忠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荀彧是因为自己过于强大的文官势力,阻碍了曹操称王称霸、集权于一身的利益,从而落得个非死不可的结果。

参考文献:《后汉书》、《三国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