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创新化生存 让我们用新的眼光重新思考一切

好句子 2017-04-21 07:46:03
相关推荐

有人说,人类近200年历史中的技术创新与发明远远超过过去5000年的创新累计总和。

这个世界变化的越来越快。远的不说,就拿近些年发生的例子来看。微信靠技术创新抢走了电信的生意;曾经不可一世的诺基亚在技术创新的苹果面前被彻底打败;在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很可能一大半都已经过时了。

在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对于创新,我们有着很多的误解。有的人认为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学不来的。事实上,创造力更像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从无到有的思考方式,就像是在一块空白的画布上作画一样。有的人认为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后的灵光一现,是百分百正确的。事实上,创新并不是可遇不可求的灵光一现,也不是百分百正确的。创新更像是我们的独创性“误解”,没有人能保证你的创意就不会被别人去颠覆。

《创新化生存》这本书探讨的主题就是:怎样提升创新力,实现创新化生存。书中从“反思”、“感受”、“洞察”、“创意”、“行动”五方面展开。

“反思”,指的是要不断自我审视,质疑理所当然,揭示并探讨真问题。

“感受”,指的是要带着问题进入真实世界,真听、真看、真感觉,与外部世界持续互动。

“洞察”,指的是要锁定关键点,进行简化思考,穿越现象,看到实质。

“创意”,指的是要打破常规,避免教条,用想象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可能性。

“行动”,指的是要从小目标开始,用行动来思考。通过行动、反馈、改进、再行动的循环模式不断突破。

书中还用非常多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普遍存在的创新障碍:比如迷恋数据而不屑于观察真实生活;比如想到第一个点子就停止创意;比如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寻找各种借口;比如不承认失败是创新的一部分等等。

本书的作者是王可越博士,他还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爱默生学院访问学者,设计思维创新资深导师。作为创新导师,曾与很多企业有过合作,共同解决真实商业问题,其中不乏有联想、大众、奥迪、可口可乐等大公司。

这本书探讨的范围非常广,在读这本书时,和我有很多的共鸣。今天和大家分享其中三点。

一、铁锤人综合症

西方有句谚语是这样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

意思就是说,当我们掌握了一个方法,或一个思维方式,或一个“工具”,所有问题我们想靠它来解决。

事实上,现实世界的问题不会恰好落在某个学科的界限之内,它们必定跨越了这个界限。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只是对自然界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

让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哈佛商学院有个教授非常聪明,但是他却有点“离经叛道”。一次,他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考试题目:有两个不问世事的老太太刚刚继承了新英格兰地区一家鞋厂,这家鞋厂专门制造名牌皮鞋,现在这家鞋厂在生意上遇到了一些严重问题。教授详细地介绍了这些问题,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写下给这两位老太太的建议。

结果是几乎每个学生的答案都判为不及格,只有一位学生获得了极高的分数。那么这个得高分的学生答案是什么样呢?答案非常短。这位学生写道:“这家企业所在的行业和所处的地方竞争都极其激烈,再加上当前遇到的问题非常棘手,两位不问世事的老太太通过聘请外人来解决问题不是明智的做法。考虑到问题的难度和无法避免的代理成本,两位老太太应该尽快卖掉这家鞋厂,最好是卖给那家拥有最大边际效应优势的竞争对手。”

这个高分学生的答案并非是商学院传授的知识,而是一些更为基本的概念,例如代理成本和边际效应,它们分别来自心理学和经济学课程。

还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一天,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接到一位同事的电话。同事说他准备给一位学生的物理卷纸判零分,而学生坚持说他应该得满分。于是,他们找到了诺贝尔奖得主卢瑟福来评评理。试卷上只有一道题:如何用气压计测定一栋大楼的高度?学生的答案是:把气压计拿到楼顶,用一根绳子系着气压计,将气压计垂到地面,然后提上来,测量绳子放下的高度,就是大楼的高度。

这位学生的回答准确无误,确实应该得满分。但是考虑到这是一份物理试卷,卢瑟福建议学生用物理学知识回答这个题。几分钟过去了,学生说出了五、六种解决办法,但就是不用最常规的那个办法。

其中最有趣的一个办法是这样的,带上气压计到大楼地下室,去敲大楼看门人的门。看门人开门后,对他说:先生,我这儿有一个很好的气压计,如果您能告诉我这栋大楼的高度,这个气压计就归您了。

卢瑟福听后哈哈大笑,问道:“你是否真的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最常规物理学方法?”学生答道,他是知道的。但他说从中学到大学,老师总是试图教他怎样去思考,对此他感到非常厌烦。

这个学生的名字叫玻尔。最终,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试图用一种思维方式去试图解决所有问题会显得多么愚蠢。

工具是对特定知识或特定人生经验的总结。如果使用不当,我们就会变成工具的延伸,变成拥有铁锤人综合症的人。

我们应从反思工具箱开始,随时保持警惕,不断进行自我审视与自我观察。

拿着锤子,我们会满世界寻找钉子。当你放下锤子,你会发现这个世界除了钉子,还有别的。

二、统计数据是会骗人的

当今时代,大数据大行其道,看起来无所不能。但数据真的可以支撑真正的创新吗?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在大数据面前,我们可能常犯的有这三种认知偏误:

1、我们把有限的统计数据当作真正的需求。

比如,做自媒体的你发布了职场、育儿、个人成长三个领域的多篇文章,后台显示看育儿类文章的人数比较多,看职场、个人成长类文章的人数比较少,那么我们就能得出观众更乐意看育儿类文章吗?也不见得,因为有可能是因为算法推荐机制正好让喜爱看育儿类文章的人接触到了,导致阅读人数较多,当你的自媒体平台逐渐做大,算法推荐的人数越来越多,真实情况可能也会有所改变。

2、我们错把部分用户的需求当成真正的需求。

比如,你在做一个问卷调查,发给了10000个人,结果收到了1000个人的回答。那么这1000个人的需求就真的是真正的需求吗?也不见得,因为我们有9000份问卷调查没有收到答复,这些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选择了沉默,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真正的需求。

3、我们错误的定义了因果关系。

比如,你在做电商,根据网上的一份报告显示,一件商品的销量与评论数量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评论数量的多少,来选择主打哪个产品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因为影响销量的因素很多,可能是价格、质量、活动有否等等因素。那份报告可能是在某种特殊情况的小范围统计得出来的结论。

让我们看一下乔布斯是怎么说的。乔布斯曾引用亨利福特的话说:“如果亨利福特在发明汽车之前去做市场调查,他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大家都希望买到一辆更好的马车。”

事实上,消费者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你拿出好的产品,他们才会发现,这就是他们需要的东西。

与其用冰冷的大数据作为创新方向的支撑,创新者更需要观察特定情境中用户的具体行动,关注行动的因果关系,关注他们的情感动机,揭示客户难以表达或不愿表达的愿望。

三、行动: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很多事情,我们总是想的太多,行动的太迟。

扎克伯格曾说:“产品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演化出来的。”

《精益创业》这本书提到过创造一个新产品的方式:原型-测试-迭代。通过发布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然后不断测试、评估,让产品进行迭代、进步。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快速试错,接触客户并获得反馈。

相比于行动带来的创新,我更有感悟的是生活中,我们更应该通过行动达到我们的目标,避免拖延。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完美主义而不断拖延,不有所行动。事实上,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思考方式,我们误以为拖延是为了以后可以完美的达成目标,而结果却恰恰相反。

正如《精益创业》中提到的一样,我们应该快速行动,通过行动带来的反馈进行不断改进,来更好的达成我们的目标。

完成比完美更为重要。

以上就是我的感悟。《创新化生存》这本书谈论的主题是创新,重要特征是跨界。书中谈论了艺术、人文、商业、科技等许多领域的案例。用案例来帮我们提供创新的思路,而不是给出确切的答案。正如作者所说,创新化生存,首先是唤起个体的思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