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暮年的恐慌:父母一点小事就撂狠话

好句子 2017-04-12 12:49:34
相关推荐

阅读提要:心理学上有个观点:谁痛苦谁改变。在老人撂狠话的情景里,子女无疑是痛苦的一方,如果跟老人对着来,甚至想改变老人,对于已经行至暮年的父母来说,往往效果并不理想,那么作为子女就要去适应和包容,子女应该修炼理解父母的心。

(北京金台西路 董 蕊) 一些父母,尤其是年老以后,脾气变得暴躁,时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儿女们撂狠话,要么是对自己的诅咒,要么是对子女的恶毒评价,令人费解无措。

这是为什么呢?

老了却爱撂狠话

刚刚上映的贺岁片《新喜剧之王》里,女主角那个爱撂狠话的父亲令人忍俊不禁,但是放到现实中,这样的老人就令很多子女非常痛苦了。

今年春节大年初四,刚赶回老家的我就被老妈怼了。老太太非要把我去年母亲节给她买的项链退给我,一边和我拉扯一边撂狠话:“我不戴,我一天都不会戴,你自己戴!”态度异常坚决。一旁的弟弟道破“天机”:老妈这是在气年前她去北京体检的时候没有好好陪她。

很多子女都被父母或家里的老人这样怼过,甚至有些老人们说得一句比一句狠,甚至“生了你我倒了八辈子霉了”、“我要是你这样没用,死了算了”、“你们这样气我,以后都会有报应的”等张嘴就来。2013年,安徽省宿松县一位老人与儿子吵架,竟然躺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上轻生。

老人们动不动就对子女撂狠话,诅咒自己也诅咒子女,甚至以死相逼。有人觉得这是越老越不懂事的表现,认为老人“成了老小孩”,其实背后除了老人本身性格因素,还有很多心理因素。

暮年的恐慌感

这源于父母人到暮年,对身体衰老、生命无多、死亡渐近的恐慌,以及潜意识里希望有一个出口能让自己的掌控感强一点。

渴望更多关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四级需求就是“尊重”的需求,被关注就是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从心理学上说,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被关注,而引起关注的最简便方式就是“让自己不一样”,所以小孩会哭闹,父母老了也一样,他们吸引你关注的最好办法就是发脾气、撂狠话。央视2015年元宵晚会小品《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中,老人为了让儿子多陪自己故意装成“多动症”,更是老人求关注的典型。

担忧掌控感的流失。2016年贺岁片《老炮儿》中的六爷迈入老年后脾气开始变得古怪,总跟儿子闹别扭,这其实是想让掌控感流失得慢一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隆春玲曾表示,日渐老去尤其退休前后的人,很容易产生“掌控权流失”的威胁感。他们会用暴脾气、“为难人”去验证、维系自己的权威,一旦有谁冒犯就大动肝火。再加上饱受各种慢性病困扰,变得失落、敏感、挑剔,进而出现一些古怪的脾气。

担心最终结局来临。还有一些老人会在年龄更大时一改往日的生活热情,频繁谈论“死亡”话题。我姥姥在世的最后几年就是如此,越是逢年过节、儿孙满堂的场合越是提及。这其实是老人感觉结局逼近,依靠诉说来减轻恐慌,他们珍惜每一次相聚,抓住每次相聚的机会对儿孙做最后的交代。

做会包容的子女们

心理学上有个观点:谁痛苦谁改变。在老人撂狠话的情景里,子女无疑是痛苦的一方,如果跟老人对着来,甚至想改变老人,对于已经行至暮年的父母来说,往往效果并不理想,那么作为子女就要去适应和包容,子女应该修炼理解父母的心。

子女们要知道,老人易怒不是无缘无故的。作为子女要多关心、多陪伴、多交流,提升老人生活的幸福感。做到换位思考,小时候父母包容我们的“童言无忌”,现在我们需要反过来包容他们的“老言无忌”,反哺他们的养育。

对于常发脾气的老人来说,应该明白暴怒、撂狠话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对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不仅造成血压升高,容易发生中风等躯体疾病,增加猝死风险。老年人应该少生一些“闲气”,多参加一些社区集体活动,多找心胸开朗、脾气好的邻居、朋友交流宣泄,只要有了精神寄托,对生活有了信心,气也就少了;也可寻找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调整心态。

当然,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医学会老年心理分会秘书长杨萍提醒,对于在一段时间内脾气突然变得暴躁,同时记忆力大幅衰退的老人,家人应该考虑排查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