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儒之境:《论语》开篇三句话 诠释了君子三境界

好句子 2017-04-02 08:45:42
相关推荐

语录体的书很难读,因为它们不是一套完整的理论,没有明确的命题,没有明确的推论,也没有明确的结论,常常让人摸不到门道,很难登堂入室。

这些语录体的书,基本上都是圣人说的话,你不知道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有一句没一句,不是故事小说,只是生活的细节。如果不能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很容易断章取义,或者望文生义,脱离说话人的本意。

打个比方说,语录体的书,就像一个装满茶水的茶壶,不懂茶的人倒出来喝,就是有点味道的水罢了;有点茶讲究的人,可能会喝出来红茶、绿茶、白茶的区别;再精通茶文化的会喝出这个茶具体是哪里的茶,茶叶的生长环境如何;而上升到茶道的层面,不仅懂茶,且以茶为道,可以用茶,喻说世间万物。

到最后这个层面,关注点就不单单是茶叶本身,而是世间一切。你有事没事给人倒上一杯,都非常受用,一叶而知秋。儒释道的三位先师,都泡了一壶好茶,让我们分别倒出一杯茶来,品一品他们茶壶里的道。先说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之茶,君子三境界

如果问谁是中国第一个说“君子”最多的人?那非孔夫子莫属了,夫子一生说的就是君子之道,君子也是夫子所追求的完美人格。《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对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这开篇三句话,我们把它当成普通的茶水,喝了两千多年,很少有真正知道孔子这杯茶水的不平凡之处。正如夫子自己说的那样:“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普通的饮食,其实就是真味之所在;普通的三句话,代表了夫子认为君子该有的“人生三境界”。

其中,杨树达先生解论语时颇能知味,他说:“时习而说,学者自修之事也;朋来而乐,以文会友之事也;不知而不愠,则为德性坚定之人矣。孔子之言,次第极分明也。”

能窥测到夫子说话的次第用意,提出学者三种优秀的品质,杨老先生的功夫不可谓不深,像先生这样读《论语》读孔子的人已经很少见了,值得佩服。

这里,我们再来品一品孔夫子这杯茶的真味。

君子第一境:自强不息,上下求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千万不要望文生义,汉字它有特定的历史意义,才是它的本来意义。

这其中有三个字值得我们玩味,其一是“学”。什么是学呢?那不就是学习吗?不就是读书吗?

不是这样的,这里的学包括了“大学”和“小学”。前者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大学”,即大人之学。大人之学学什么呢?那就是学做一个至善之人、完美之人、谦谦君子。而这些都从哪里获得呢?那就是夫子亲自编修过的《诗三百》、《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春秋》以及《乐》,后世统称“六经”,都是记载圣贤言行、人间正道以及天地大道的文献。

“小学”呢?也不是如今的小学,有点类似,但内容不同,它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这里的“礼、乐”与大学不同,就像音乐家和歌手的区别类似,二者所代表的不对等。这些小学包括基本生活习俗以及必须要用到的技能等,这只是大概,具体还有更多内容。大致如孔子说的那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这样的“大学”加上“小学”,才是孔夫子说的完整的“学”。这本来是周王朝的贵族子弟才能学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学”,礼不下庶人,学难达平民,一般平民很难有机会接触,有也是只言片语。

夫子作为没落贵族的一员,却成为一个顶天立地之士,他通过“十有五而志于学”觉醒了,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学”,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并提出有教而无类,人人都可以通过“学”成为明理之人、自强之人、自信之人、受尊敬之人,都可以变得非常优秀,都像君王之子一样,因此称为君子。

这才是“学”。

第二个字是“时”。这个时不是普通时常、有时的意思,而是夫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的坚守,是贯穿生命一生的,不是一时段,而是全天候、终一生。不是心血来潮了学一学兴趣爱好,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痛下一番苦功夫,而是类似于“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人生终极之学的模式,没有任何条件,无论人生顺利还是困境,都始终如一,这样的状态,才叫“时”。

第三个字是“习”。大多数人说是复习,“温故而知新”,学过的拿来看看,有心得,叫复习。

但“习”字不能这样望文生义,我们从它的繁体字“習”来看,就很直白了。《说文解字》说:“習,鸟数飞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鸟多次张开翅膀学习飞翔,这样的实践活动,才叫“习”。因此“习”不是复习,而是“知行合一”的身心实践活动,从思想认识上,落实到生命实践中,调整到理想状态,才是“习”。

这样从大小之“学”,一生一以贯之,并落脚到“习”,生命就连贯起来了,智慧与实践融合一体,知行合一,这样上下求索、如此充实的人生岂能不愉悦?

当然,作为一个人,你能不论贵贱出生,不论资质深浅,不流于世俗之见,不依赖于他人扶持,而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觉醒成为一个君子这样的人生吗?

因此,这是一个自强不息、上下求索的过程,不但要有大自觉,还要有大决心、大毅力,更要有大信心,任何时候都顶天立地,才能走这样一条君子的道路。归结到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第二境:厚德载物,以化天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往之人说这句话,都觉得很明了,大致也说得差不多,无非就是“朋友来了有好酒”等等之类。但我们既然要品真味,就不能这要简单来看,要深挖下去,才能看到喷涌的清泉。

前面说读经典最忌讳望文生义,还有一个是断章取义,没有连贯的思维,就没有真切的理解。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连接到前面一句,那种“自强不息、上下求索”的人生,一定会让你有所得,有所进步,你一定会因此变得优秀,一定也会让人刮目相看,自然而然就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称赞。

有这样一个前提,你还要将自身之品质,随着生命实践扩散出去,这种优秀德性的扩大,在自身内在的涵养叫做“智仁勇”等德性,而在世间的表现叫做“修齐治平”等事业,从自身到天地之间,有这样的人格,才能吸引“有朋自远方来”,倾听你的心声和胸怀,听从你的教导。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方面,你的世界,必须要与全世界发生碰撞,美好的人间和天下,也必须依靠群策之力才能实现,因此,这不仅是一个让人走近的过程,更是一个让你改善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世人与我,我与世人,相互切磋。

这样德性之扩大,加上群策切磋,必定能完善人生之路,他人也必定得以进步,独乐不如众乐,岂能不乐?用《易经》来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第三境:从心所欲,乐天知命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的解释,可能最没有异议,大致都说君子的胸怀广阔,就算别人不理解你,也不会有怨言,不会有不喜之色。

可是你如果回过头去,看前面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就会发现,这样“不知不愠”的境界,其实是有一个先决条件的,那就是你必须是具备前面两种,必须是一个君子,才能承受世人的不解,做你自己。

没有这个大前提,就不能不愠。你会怪他们不理解你,认为他人真肤浅,不识庐山真面目。没有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德性,你就不是真君子,可能你错了,你却固执地认为别人不理解你。

这是首先要明白的,不然会错误地拿这句话来做挡箭牌,遇到不顺时,总是说:“唉,人不知而不愠,不也是君子吗?”心里还是认为他们太肤浅了。会这样说,说明你没有达到那种境界,就是有愠了,不是真君子。

说到底,你理解错了这句话!这句话你用倒了,是真君子才会不愠,不愠是结果、是境界,不愠是君子的人生终极境界;而不是用不愠,当作条件来判定君子,判定是外界的,谁知道他心里怎么想,有没有愠?这是古往今来多数人都误会的,动不动就用这个当作借口,当口头禅,而不思进取。夫子要是知道,当头就是给你一棒子:小子!滚去学吧!

那这样的境界,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就必须回到孔子说过一句话中,去意会他这种“不知不愠”的君子终极之境。这句话那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像夫子人生总结的话语,通过志学、立身、辨惑、知命、耳顺等一系列的生命锤炼,一步步将人生推向最高处,直至“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中间有一个字是贯穿一生的,那就是“学”,一生一以贯之地学,才能达成从心所欲。这就像“学而时习之”一样,是贯穿一生的,好学没有止境,生命没有尽头。

为何而能立,为何而能不惑,为何而能知天命,为何而能耳顺,为何而能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当然是终其一生的“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质,才能促成人生终极目标的实现。

到了“耳顺”这个境界,几乎可以“不知不愠”了,但还不够彻底,只是听得顺了,心里可能还有一点介怀;而更进一层,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境界,那不光是听得惯了,而且心里头一点芥蒂都没有,自己的生命无比的丰润轻盈,他人任何的言行,都不能惊动那个安稳如泰山的心,哪里还会有“愠”呢?

这是一种“自足于内,无待于外”的强大自信,更是一种“遁世不悔,圣者能之”的旷世豁达,他对于自身以及世间万物,都没有一点的迟疑,言行合乎情理,动静存乎一心,像流水一样自然,没有任何阻碍。

这样乐天知命、从心所欲的境界,是君子的最终的人格境界,也是圣人的境界。

总结一下,孔子说的君子三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心所欲,这三者其实是三位一体的,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离开任何一个,整个人生就不完整了,德性就不圆满了。

而怎样才能一以贯之呢?换句话说,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它的要诀是什么?

内容很简单,就一个字:素。功夫全在平素的生活中,全在平常的“饮食男女、待人接物”之中。

用夫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无论你出生如何、环境如何、身在何处以及人生顺利与否,都保持着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德性,以一种平素的心境,那么都能“无入而不自得”,从心所欲,达到圆满的君子德性,这才是真君子。

这样一以贯之的人生,是孔夫子所向往的人生,也是孔夫子成功实践的人生。因为这样完美崇高的人生境界,我们尊孔夫子为圣人,也称至圣先师。

这就是孔夫子的茶壶里为我们倒的第一杯茶。

从“学而时习”到“有朋远来”,再到“不知不愠”,是意思完整的一句话,并且层层递进,直达人生的终极之境。它们不能分开来理解,是相依的,是一个整体;并且与孔子一生紧密相连,与人生的成长过程同步。

读《论语》,你必须像看孔子一生一样。儒学,是生命之学,离开人说儒学,那都走偏了。

孔子云:“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