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贵州黔东南杨柳塘巴梭芦笙节 圣山构巴仙与天神的对话(图)

好句子 2017-03-22 00:39:28
相关推荐

国家旅游地理贵州黔东南3月25日(撰稿/摄影 吴安明)刚从乡下扶贫回来,杨柳塘的朋友又电话来了,说是杨柳塘巴梭芦笙节又开始了,我正好赶上。这可是一年一度巴梭地区的苗族同胞的一大节庆,一次与天地对话的祭典,一次百姓同乐的大聚会,一次民族大团结的盛典。

苗族人的“别”、“波”或“巴”都是指的是山、山脊、山梁的意思,所以在黄平施秉一带的苗族村寨,常常出现这样的地名前置。如巴梭,就是杨柳塘。巴煲,就是谷陇。巴翁,就是构巴仙是杨柳塘镇的一坐山峰,它位于杨柳塘镇东南面两公里处。去巴仙有多条路可上,一条从翁西大坳,一条从板屯,一条从杨柳塘镇经屯上村。那就看你所处的方位便于上山而已。

每年的二月芦笙节前一天,杨柳塘地区的苗族芦笙队都是要先到那里举办祭祀活动,并在那里首先吹奏之后,才下到屯上下面的芦笙场吹奏,这是很久以前约定成俗的“规矩”。

从屯上出发,全是爬坡,坡度很大。先是村落,屯上村后山的森林植被很好,古树环绕其间,百余米高的榉木树参天而耸。这里有一处步道,石头铺就,梯状,自下至上攀爬,有百级之多。据说这步道最早由其杨柳塘吴氏先祖耇漾爵所修,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

走过石级步道,突有指路碑、石凳置于左道,那是供人休憩之用。站于高岗之上,很多苗寨尽收眼底,长田、平磨、杨柳塘、老寨、李堡寨、板屯、岩头等寨历历在目。有炊烟升起,弥漫于山谷间,让村落更显得蒙胧与静谧。火车铁道自右而左将这些村落划为两边,然后消失在西山的尽头。

路还向上升,田园与森林相互照映着。别看山已抬升,而田园里照样有水,微风吹动,闪现出明晃晃的涟波。三月的天春开始萌动,鱼儿仿佛并不感觉到春意,它们还在上年的稻脚边一动不动。田角边上的牛棚确有牛吼叫了。它们是冬日里就来到这里的,它们要利用这一冬的蓄积,把粪便留在这牛棚里,让来年的人们有肥施地。牛棚是这道山梁的风景线,沿着山峦依山而建,用石块砌成,上盖茅草。有这些牛棚积肥,人们就用不着从村子里抬肥上山了。春天来临,人们从牛棚里挑入田地就可以了。

构巴仙是个植被完好的地方,大树不是很多,可能因为海拔的关系吧。不过,有一种树确长得很好,洋洋洒洒,把半匹大山都蔽阴了。这是一种炭薪林,当地人叫“菿哥”,汉名叫红青杠。主要生长在石山和石缝中,外皮粗糙,叶似板栗子叶,果和板栗子差不多但小,呈单个,这里的儿童爱用其做小陀螺玩。青杠树木质沉重坚硬,是最优良柴火,有着“除去青杠无好火,除去娘亲无好亲”的美誉。这种树爱金龟子最爱吃,它们就是寄生在这种树上,挖洞居住并食木。这种虫子营养价值高,我们小的时候常去将它们取出来烧着吃。青杠树是一种重复利用的树种,只要不挖掘老树庄,砍了之后几年又生长成林并可以烧炭了。明时有宋氏,他为偏桥千户宋诚之后,原为屯民,他不想去守屯,跑到这山里来烧炭出售。后宋氏族人以为其为“与苗为舞,有失族格”,于是将其驱逐,并撤去姓氏,不要他姓宋了。此君也义气,既然连姓都不给姓,那就变为苗,与苗族吴姓结为兄弟,从此改为吴姓。其后代均姓吴了。

构巴仙祭祖是有许多仪式的,鼓要一路击着,笙也要一路吹着。巫师走在前面,肩膀扛着刀具和芭茅,口念念有词,撒着米粒,呼天神,唤地鬼。跟着的人浩浩荡荡,默默无言。每行几十步都要停下来,甩打着法卦。人们走走停停,一直至山顶。

从山脚下走到这山脊,人们已汗流浃背。因山高,有春风送以凉意,让人十分解疲。山脊的一个山垭口上,有一块宽大的坪地,有上百亩之阔。长着比较矮小的權木,还有一些厚厚的草甸。人们可以借着草甸平躺在地上,仰望着天空,看云来云往,云卷云舒。或立于巅峰,俯瞰起伏的山峦,河流的脉动,清数着星点村落。

这是一块圣洁之地,是杨柳塘苗族人心中的圣山。而到这里每年到这里祭祖,已成了千年不变的母题。苗族是个迁徙民族,他自江南而来,每到一地他们都会祖宗的灵魂带着,意在不忘恩背宗,以博取祖宗有德,护佑家族兴旺发达,人丁兴旺。

构巴仙,苗文写作“ghf bal hveeb”,“构巴”是山脊,“仙”是鬼或神。合译为“神仙居住的山梁”。杨柳塘人何以将不里划为圣洁之地,并将这里作为举办祭祖或祈雨之地呢?这还得从开山鼻祖耇漾爵(ghel yangf hsob)说起。

雍正年间,贵州东部发生一场苗汉争取地盘的战争,清政府的军队从清水江逆流而上,沿着巴拉河上绞“九股”,其先祖耇梭家人全灭,余下者均为无父无母之人,清军设卡,凡为男性均在被杀。先祖巫梭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将将其子“耇漾”藏躲开来,她将儿子的生殖器用绳子捆绑,叫儿穿上长裙,盖上其生殖器,过关口时,清军检查,捞开长裙,发现是“女儿”生,因而放过。巫梭带着儿子逃到了清水江的纪遨(平寨),在村民的帮助之下,他到了施秉县的巴梭开垦荒地,靠“娜纠都鹅”(又译成:刀耕火种)生存了下来。之后,他取了“巫漾”——“漾锁”为妻。漾锁,其实也就是会做旱地的苗族姑娘。于是“巫漾锁耇漾爵”便成为这支苗族的祖先。

为了生存,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苗族人的先祖总是对他们的后代说,你们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是要带着狗走,因为狗是苗族的好朋友,有了狗,你可以让他看家护院,有了狗,你可以让它寻找野兽,让人有生活的来源。于是他们走到哪里,必须将它带到哪里。更何况苗族人的种子(苗族人历来认为水稻、小米、高梁、玉米)都是狗带来的。最早的耇漾也按照这样的指点,先居住在构巴仙。他将他的祖先也安排在山上,并立有祖宗之牌位——也就是立有神位。一日,一条狗摞山(也就是追野兽),累了,它从山谷底下回来,见狗身上带着“怖”(浮萍)回来,耇漾很高兴,知道河谷里有水,而且有浮萍——地方表示有肥沃的土地。由狗引导。随来到了山谷底,才发现这里有可让人居住的荒地。之后,他们定居下来。但为了感恩,他将巴仙取为神地,于是“巴仙”之名应运而生。也为了感恩,他每年都是要在举行一些祭祀活动。

巴仙之地,先是祭祖,之后又因为祈雨灵验,又成为这支苗族的圣地,将其劈为“圣山”。

我找不出“圣”的地方在哪里,可从人们凝重神情的背后,我读懂了这支苗族真正的深邃含义。

当地人说,祭祖之事原来每年都举办的,因为当地的苗族因为战争,死的死,逃的逃,这种活无法正常进行。后来,人们因为祈雨之事,才顺便举行罢了。

现在的巴仙祭祀同样是凝重的。他们会将这地方划出一块洁净之地出来。用“嘙”——一种用五彩纸剪好,卷一匹匹竹块之上,两头插地,加上一些小纸人,画出圈儿来,再在中央立有杉木,上挂鸡头与鸡翅,白纸带——祭祀的圣洁之地完成。

巫师是通天通地的人,他能与鬼神对话,与万物谈情,与天地交流。借用着他的巫术,祭祀天地和神灵。巫师有助手,他们张罗着神界用品,时而鸣锣,时而呼啸,尽“情”时还流着泪水……一切的一切总是在那么的怪诞和离奇怪。

我们无法解读这些事,也无法知道其中真正的含义。你能看到的是那样一种神情,读懂只能是他们对天对地对这个民族的虔诚。

当参与的人们仰望着天空,面对着东方,呼唤的时候,祭祀才了结。他们是渴望东方?他们是想回归故里?他们是期盼着新生?他们是祈祷着未来……我们无法知晓。

祭祀结束,这些人们便欢呼雀跃,随着芦笙的音律,随着那铜鼓空鸣绕场而转,绕场而歌。天,也许在聆听,地也许在颤悠。我从来都是认为这个民族是快乐着,在那旋转着的芦笙场里,你看不到他们有一丝的忧伤。这是一个快乐着的民族,现在依然。

巴仙的祭祀活动在晚霞中结束,明是他们还要举行更大的集会,这个集会也就是施秉县巴梭芦笙会。

心中所往便是满眼芬芳

就在古历的二月十五日,一年一度的施秉巴梭芦笙节又到了。我正好从乡下扶贫回来,也正好赶上这个节日。贵州民大的大四学生潘开怡同学也因为要写文章,与我一同邀约着前往。有人问我,为什么年年都要去!我回答,佛家因为慈悲,所以孤独的去给佛像洗脸和扫地。而我借用这样的逻辑心里,我也因为心中所往,想着那芦舞笙歌,于情便感到怡然,满眼也便见到芬芳。

杨柳塘在施秉县城南部,离县城十余公里,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聚居区,村落成于明季。杨柳塘原称“南洞”,杨氏土司属地,苗语叫巴梭。这里居住着一支叫梭的苗族人,他们在清初自雷山西江被张广泗追杀后迁徙而来,先是迁居清水江岸边的平寨一带,后因清水江水漫村落,上百户的人家生命消失在滚滚的洪流之中。余下来的少数人只得徙他方。有一个叫耇锁的人带着一个心爱的恋人和一只狗,逃避到杨柳塘构巴仙大山,他们开山劈土,打猎罗雀,以及刀耕火种而生存了下来。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主人的狗发现了猎物,它追逐着猎物一直往构巴仙大山的山谷里追去,可狗追猎物一直到太阳偏西才回来。回来时带着那只死了的猎物。主人十分高兴,他用手安抚着伸长着舌头的狗,不断地抹掉它身体上的泥巴。当他发现狗狗的身体上沾着浮萍,他就象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这是苗族人的生存智慧,他们的先辈对他们说,只要发现有浮萍,就说明当然地一定有水源,有水源就能够有定居的可能。第二天,他随狗狗一同下到构巴仙的的河谷底去,就在谷里他发现了一个山洞,从洞里流出了两股泉流。再往下走,有一湾烂泥,泉水流过了这片烂泥地之后又往下流走。也就是这样,他与家人把泉水砌成井,又把那片烂泥地开成了田园,修葺了自己的草屋。也就是在这里,他们生下了三个儿子,他们分别叫“用陇龚”、“罗豪履”和“受慕尼”。之后因人口的增加,这个地方住不下了,又由此分房出去,形成了巴梭三系,这三系构成了巴梭的主体氏族。后来人们将鼻祖开创之地称为“老寨”。而这三系发展到十八苗寨。之后,不知道到了某个时期,清政清进剿苗乡,巴梭十八寨也在受剿之列。清军漫布三天,将十八苗寨烧了个精光,其“南洞”之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进入清本文书里的“白洗”。前些年,为建镇,又莫名又将白洗改名为杨柳塘。所幸的是“巴梭”的苗名还在。“梭”是这支苗族的代名词,“巴梭”,说的是这支苗族的鼻祖开创之地。

苗族人认为,人无论住在什么地方,他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才能生存,子孙才能繁衍,村落才能富庶。当一场旱灾席卷巴梭十八寨时,人们感觉到这是鬼神的惩罚,得必须敬畏鬼神。苗族人的鬼神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它包括风雨雷电、河流森林、甚至一个山洞、一井泉、一步桥梁、一方石头、一棵古树……苗族信仰的是自然之物。惊动了这些自然之神就得对它们进行赎罪,请求鬼神的宽恕。

巴梭芦笙会的举办完全来源于一次人类冲撞了鬼神,吹芦笙祭祀祈福,其实也就是一次心灵救赎。传说夯巴寨子,一个少妇正在坐月(生小孩),坐月婆将小孩拉屎拉尿的布片去井下的小池子去洗,井龙神认为这些不干不净的污秽之物是不能到那里去洗的,这就冲撞了井龙神。先生发怒,愤怒不已,它觉得这是人类对他的不敬,因而起身而徒东海去了。从此,天下不见风雨雷电,井泉干涸,大旱严重,人们无法生存。于是,望保、耇雄、巴确和耇当四人商议,决定去东海向龙王请罪,并请回龙王。去东海太远,派谁去呢?他们决定派鸽子去,鸽子带着口信去,可到了东海,它入不了海,只好无果而归;于是又派燕子前去,燕子去了,可它只会轻浮水面,也请不了龙王回;最后派了一对鱼去,鱼去了,它沿清水江,入了洞庭湖,又游了几天几夜到达了东海龙宫。鱼表达了人们的诚信,并请求龙王问罪。龙王感动了。它示意鱼儿回去,并要求人们在构巴仙上吹芦笙祈祷,龙自然就回来了。鱼回来之后,将龙王的要求向望保、耇雄、巴确和耇当作了一五一十的介绍。

望保、耇雄、巴确和耇当,按照巫师的指示,于约定的日期如期到构巴仙去吹芦笙、跳鼓舞、敬祭物……一切都按龙王的要求做到了。自此之后,天有了云朵,山峦上也起了雾,山坳上起了东风,雷鸣闪电听到了,泉水涌如之前。为了让泉井的龙王不再出走,人们规范了一些不良行为,又请了井老太来守住了井,龙王很满意,住了下。关于请龙王回之事,原先究竟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无法考证。用人类学的观点来说,吹笙祭祀活动当然是唯心的,但由此也可以看出,苗族人对自然的敬畏,是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一种表现。或许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时,我们的先祖就是用这样一种方式,以达到人与自然达到某种和谐的目的。

关于举办芦笙节集会,除了祭祀的功效之外,当然还得有娱神娱人。与神共舞是苗族人的一种神秘的浪漫色彩。苗族是一个快乐民族,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之中,总结了一套生产生活的经验,他们在劳作之时也需要一种精神需求,其所谓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说白了其实就是对快乐的要求。苗族的先人们十分智慧,他们在劳作或休闲的季节里设置了很多的节日,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走亲戚,参与集会,交流情感,既增加人们之间的亲情,又使这个民族达到某种快乐与和谐。而由此衍生出了大大小小的节日。就是在这个民族遭遇到某种灾难时,他们同样以一种自豪和争取生存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苗族把芦笙叫做“更”,苗语也就是伤心哭泣的意思,无论是吹笙祭祀或吹笙庆丰收,其实就是为了感动天地,感恩大自然,感恩先祖的恩赐。

每一个民族自有自己的特点,巴梭苗族亦是这样。平磨自然寨制糖待客的习俗还在沿袭,杀牲祭祀的习惯还在,吹起芦笙跳起舞依旧,斗牛、斗鸡斗鸟的赛事还是如期进行。值此太平盛世,富起来的苗民同样与时俱进,他们把现代的元素加了进去。如芦笙场中搭起了表演的台地,让各族人也同城里人一样,既唱传统古歌,也唱现代汉歌,既跳古典舞曲,也跳现代舞。芦笙对数开始有了点恢复,八十年代初开禁时,最多的一个达到36队,前些年有点下落,如今又有了回升,今年达到26队。我去问几个村民,他们回答,好多年了,没有人重视,村民无法组织起来。现在新芦笙场做好了,恢复之前的辉煌是有希望的。平磨组的村民自发起来,购买了新芦笙。中垮寨的耇龙几已九十岁了,他还带头吹芦笙,自己培养了十几个年轻人接班。说到新建的芦笙场,我们不得不感谢本土歌手,全国人大代表、苗族音乐人雷艳用实际行动履行承诺,在16年的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快速消失的村落,雷艳联合当代贵州杂志社发出呼吁,希望政府和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活着的文化和历史”。并立即行动起来,为贵州施秉县屯上岜梭苗寨众筹修建一个芦笙场和刺绣、刻道、芦笙、古歌等非遗文化传习所。贵州省原省长王朝文同志还专门为芦笙场题名。

今年我去了芦笙场地,所有的活动点都进行了光顾,正值百花开放的季节,我心情怡然。芦笙祭祀,是乡愁,是一个民族记忆的回归。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杨柳塘巴梭芦笙节上

编辑:马新 审核:祁铎才

地理探索/国家旅游地理原创图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