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学会写作》:时间就是壁垒 你要尽快写作 享受时间带来的复利

好句子 2016-10-26 03:34:49
相关推荐

李奇美的第2篇读书碎碎念

最近觉得思想很钝,于是沉下来看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粥左罗的《学会写作》。

看这本书,一开始只是好奇一个作者会从哪些部分来阐述写作,因为如果要我自己写这方面的内容,我是一个屁都是放不出来的。

那么,《学会写作》讲什么呢?它能教给我什么东西呢?或者说,读完这本书,我有什么收获呢?

一、认识到什么才是好文章

大概从初中开始,我就有了写日记的习惯,高中时期,我写的一些文章还获了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网上写博客,有一年获得的“十大博主”算是我在网上写作的巅峰。之后到媒体平台工作,野心很大,一直想做深度的东西,于是觉得别人做的常规报道在我看来实在没有意义,因为看不出来文章的好坏。

那时候我很自傲,以为全天下就自己写的东西最好。

但我在看《洗澡》这本书时,里面的主人公之一许彦成说:“我常看到别人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自己确实挺美的。现在我听到了许多自我检讨和群众的批判,才看到别人和我一样的自以为是,也就是说我正和别人一样其实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看这段话的时候我检视了一下自己,特别是检视了一下之前写过的文章,然后发现我脸红了,因为我看见能在网上看到的所有我的文章,通篇都是我我我,个人情绪太浓烈,而能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少甚至没有。

我脸红还因为看《学会写作》这本书时,作者给我提供的几个检视自己文章好坏的标准,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会写作》这本书时提供的几个检视自己文章好坏的标准是这样的:

1)文章能提供新知,创造价值。新知即新知识、新认知、新方法、新资料、新故事,新视觉。

作者说,写作不是自嗨,是为了创造价值,也就是我们所写的东西,是否能对自己或周围的人带来改变,哪怕是些微的。

纵观我自己的文,几乎全是记录生活的点滴,高兴时写高兴,不高兴时写不高兴,整篇文章的叙述都离不开我,于是通篇能看到的只是我我我。长篇累牍的流水账,我后来再回头去看的时候,自己都会被绕晕。

这样的文章,用粥左罗的话来说就是一直都在自嗨。但我却在自嗨中以为自己什么都好,别人什么都不好。

但其实,读完《学会写作》这本书后,我知道自己写的文究竟属于哪个档次,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练习,如果我不想放弃继续写东西的话。

2)文章信息量大且密度高。

什么样的文章才算信息量大,密度高呢?是文章内容丰富,字数多吗?

当然不是,文章信息量大且密度高,其实指的还是文章要能够提供给读者有效的价值。

这就要求,所写的文逻辑性要强,论证要精彩,论证最好是根据几个维度层层展开讲述,并且每一个维度都能找到证明这个观点的案例。

纵观我写过的文,除了能给我自己带来精神高潮外,所谓的逻辑性、论点或论据,几乎为零。可耻的是我居然自我欺骗这么多年,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很牛逼。但其实,我连一棵白莲花都算不上。

于是,前几天,我花了差不多三天左右的时间,把我之前写在日记公众号《时光里拾光》上的400多篇碎碎念都删掉了。

这是我在网上小部分公开写文的起点,有从一开始就关注我的朋友知道我删文后觉得很可惜。

其实我自己倒不觉得,因为和删掉400多篇碎碎念相比,认识到自己文章的不足,并想虔诚地从零开始学习和进步,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倒不是说我因为有了对比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而是我确实看见了自己需要改进和努力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了,我只怕时间来不及,怕自己在有生之年享受不到时间能给我带来的复利,也怕自己稳不住就又浮躁,所以我把日记号清零,以前写在笔记本上的我也不翻开,是希望自己有一个简单和干净的、踏实的开始。

3)文章容易理解,不能高冷,也不能低俗。

文章不能高冷,粥左罗指的是文章不能让人望而却步。

怎么说呢?我认为这是说文章要有亲和力,要有思考的理性和哲学,也要有感性的感情和温度。

比如我们在看实用书或哲学书时,为什么进度总会比看虚构类书籍慢,并且很多人往往在看了开头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实用类或哲学类书籍,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太高冷啊,我们就算很静心想要和作者达到思想上的同频共振,事实有难度。

这样说太抽象了。我举个我身边的简单的例子吧。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我高中时期两个语文老师写的文。其中一个老师是男的,一个是女的。男老师写的文,很多时候都柔情似水,境界空灵,你在读完他写的文章后,会猛然有一种顿悟,或者一种很贴心的安慰。

比如他写读书赏析文《我歌花也笑》,书本原文写“石枯,水枯,冬日之感亦枯,”他赏析“枯也是人生一况味也。”比如“一个农家子弟,打谷打到一半,停下来——看月。”他赏析“看月的农家子弟,也是美的呀。惜哉如今的城市灯火辉煌,月亮星辰都变得暗淡了。”

我在看到他赏析的这句“城市灯火辉煌,月亮星辰都变得暗淡”的时候,情绪也暗淡了下去,因为看完我举头,想通过规整的方寸大小的窗看一眼外面的星辰,却只看到窗外高高的大楼以及大楼贴满的没有情绪的瓷砖,我突然就有了想流泪的冲动。我思想发生震颤,就是我老师极具亲和力的文给到了我这样的情绪,我也在他表达情绪的文字里有了共情。

好吧,可能我说我的老师没有太多人知道他。那我说说一个近年来“威望”不输于自媒体大咖咪蒙的风大富吧。从关注她的微信公众号后我就很喜欢她写的文,比如她写《立个牌坊》,写到早上看贾平凹的一篇讲抗战时期一个女红军因为大着肚子掉队住在女主家里产一女的短篇小说,她不是长篇累牍地给你分析这篇文章如何如何好,或如何如何惨,她也不引经据典来论证她想表达的观点,而是简简单单地直指短篇小说勾人的地方在于文章痛点不是可怜的女主连掉两次坑,而是,欺骗她的都是孩子。

风大富说的贾平凹的这篇短篇小说我没看过,但这并不影响我看风大的文。当她说她一大清早看一篇人间悲剧,看人家写得惟妙惟肖,跃然于纸,怕是要叫人难受一整天。

我理解她的感受,并能感同身受她的难受。因为她的文一向都很亲民和直接,她不会在文章里给你来一些虚的华丽的辞藻证明她在写文上究竟多有才华。比如在她的《立个牌坊》里,在描述看完贾平凹的短篇小说后的感受,就是很直接地告诉你身为一个写字的人,大清早看到人间悲剧真叫人难受,然后就没有更多语言来阐述怎样难受或如何排解难受了,我觉得这就是她处理文字高级的地方,也觉得这是她文字让人很亲近的地方,因为试想她如果长篇累牍地叙述她有多难受,作为没有看过短篇小说或就算看过但没有共同情绪的你来说,会有共鸣或会共情吗?我认为不会。语言简短有趣,在该停的地方突然刹车,在能用自身经历和感受来告诉你读一篇文的感受的时候,风大富绝不会给你引用她读其他文的案例来做证明,这样的“风大”,感觉就是一个邻家小姐姐,和你说话的时候她不会告诉你大道理,而是只给你说“我心情不好”,或只给你说“啊我今天很开心哦”。

我喜欢这样简单的“相处”模式,因而认为让文章保持亲和力是很重要的,你要时刻记得让读者和你在一起,而不是让读者在看你文的时候总皱眉:“你要讲什么哦?绕半天,还是看不懂你讲的。”

4)文章要真诚沟通,不端不装。

写作是一种对情绪的表达,但最有效的表达往往在于沟通的姿态。

怎么说呢?

就是说作者需要有一种服务意识,你在写文的时候要让读者在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真诚,而不是觉得你一直端着,或者觉得你在说教。

一个写作者其实要做到这点是很难,因为我们在写东西的时候都考虑不到读者的存在,我们可能有足够的真诚,但你要说不说教或不端还是很难,特别是不端。

我举个例子。

今年5月份我和朋友约好要一起去肇兴侗寨旅行,由于我想在旅行的时候写一些关于旅行的东西,比如住过的民宿、吃过的东西、看过的风景等等,但一时间我找不到更好的写作入口,刚好这时我在苏州慢书房的读书群里看到一个作者出的两本书,一本叫《慢旅西安》,一本叫《寻味西安》。这两本书我不过多评价,内容其实还可以的,对于初步想学习写旅行文章的人来说,确实也算得上是“教科书”。我想说的是通过买这两本书我加了这本书作者的微信,然后经常在她微信上看到她发自己写的微信公众号,我关注并看完差不多三篇文章后就不想看了,因为看她公众号的文很累,真诚她足够有,但很端,就是字里行间,她恨不得每个字都选用最好的词来填,恨不得给每一个词都穿一件华丽的外衣,整篇文章,恨不得每一句都有华丽的辞藻,这样一来,感觉她的文章就很虚,很飘,感觉她和她的文就像半空中的仙女一样,让人只能仰望,因为够不着。

这里我还是要说风大,为什么她从2016年左右开始自媒体之路后收割了成万上亿的读者,其实还是她不端,不装。你看她写她在酒店等王小戒就很真诚,比如她说到由于怕对方来了她自己没胆,所以到楼下买回来两瓶酒猛灌自己,直到昏昏迷迷王小戒来,她就主动去蹭人家,亲人家。还有她写她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妻子也很接地气,因为她抽烟,喝酒,她熬夜,她不会做家务,她的孩子都直接交给自己妹妹管,她的世界只要稿,稿,稿,还是稿……

我相信认真读过风大文章的人都知道,在傅首尔忙着上各个综艺节目秀自己的“演讲”技能以及奇葩脑洞时,其实风大也同时得到了《奇葩说》这档节目的邀请,但她想了想最终没混迹于各种综艺,也没让自己在荧屏上频频出现,因为她觉得她只能和自己的读者在一起。

看到她写这个经历的时候其实我很感动,我看过傅首尔的节目,一开始还是挺喜欢的,但时间久了就觉得她很端,很装,甚至为了输赢,她表现出了惊慌,为了上节目,她“荒废”了自己的阅读以及对知识的积累,所以到后期你会慢慢发现傅首尔有了江郎才尽的感觉。

那么,一个作者如何打开真诚这条路呢?《写作课》《写作这回事》《成为作家》这三本讲写作的书都分别说过。我不想单独拎出来说,我只想说,其实没有一条道路通往真诚,因为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二、认识到写作要“立即”,不要等想清楚了再写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其实很喜欢读书写作,每次看到我写一些碎碎念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会给我说:“我也好想写啊。”我说:“那就写吧,这是你的自由,难道有人阻拦了你不是?”他回我:“没有人阻拦,但我自己没想清楚怎么写。”

一般看到这样的话我就不再继续说话了,因为我知道我说得再多,对方也永远不会想清楚,因为写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写作的思路本来就是散的、片段化的,你根本想不清楚,所以所谓的等想清楚了再写,多半都没戏。

比如我在看完《洗澡》这本书后,一直很想写一篇读书文章,但由于我从来没写过,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的是:不要着急,要想清楚再写,要把想写的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才写。

这样一来,我一天不写,一周不写,两周了还不写,过完第三周进入第四周的时候,我就慌了,我觉得这件事开始变成了我的压力,因为我一直没有完成它,但又不想放弃它。

于是某一天我花掉差不多6个小时坐在电脑前开始拟思路,把我脑海里能想到的素材都用文字敲出来,然后我开始把思路和素材串联起来。最终,我终于憋出了一篇《洗澡》:职场生存潜规则,在这本书里能找到答案。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读书文章,我知道满篇都是缺点,但重要的是我开始做这件事了,我不再只是在脑海里完成创作。

后来我再翻开这篇文章,想到我花掉6个小时来写的那天以及之前的各种踌躇,忽然意识到:

指望在头脑中完成创作,然后再下笔如有神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这就意味着,写东西,是一件立说立行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想到了就要立即写,哪怕在纸上写下关键词也是一种方法,而等想清楚才写,是永远都想不清楚的,因为我们要想清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用《学会写作》这本书的作者粥左罗的话来说就是:写作者都有拖延症,想多久都会拖延。

想清楚再写,是大多数写作者最常用的拖延借口,想100句,不如写下一句。

三、认识到写作要及时,不要等灵感来了再写

2019年我加入了一个读书会,会里规定每个月每人交一篇文章当作业。我进入读书会后开始把大家交来的作业进行整理,并开通了读书会的微信公众号,我有时间的时候就会把大家的作业发到公众号上。

读书会里有一个朋友,她写的文我很喜欢,应该说,她写的文让我们读书会里的每个人都很喜欢,遗憾的是产量实在是太少太少,甚至最后她经过大家多次挽留之后还是退出了读书会,原因是每个月交不出一篇文章来当作业,她说她自己没有灵感。

还有一个朋友,听说他是最初建议和组织组建读书会的人,但他也退出了读书会,理由还是没有灵感,交不出作业。

现在读书会里剩下的人已经不多,本来组建读书会的时候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但很庆幸留下来的人再也没有谁说没有灵感,留下来的人每个月哪怕到最后一天才熬更守夜写文来交,也不会说没有灵感。

说实话我很心痛写文的人总是把灵感二字挂在嘴边。因为我觉得其实不是我们没有灵感,而是我们不愿意有灵感,或者说,我们不愿意抓住灵感。

那么,灵感在哪里呢?

灵感其实就藏在你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间,藏在你生活的所见所闻间,藏在你看过的每一本书、每一个电影、每一个电视剧甚至是每一个评论里。也就是说,你的灵感其实来源于你的生活。

比如,今年的7月7日是很多地方的高考日,但今年的高考日实在不太平,很多学生不是被洪灾阻断了考试,就是因为一场意外永远失去了生命。

这就是现成的“灵感”啊,可是有谁写了呢?或者说,有谁认真看待或对待这件事了呢?

如果说,这是一个太大的“灵感”,我们因为种种无法写、无法表达,那么其实我们自己的小生活,不乏给我们打开了“灵感”的通道。

比如昨天和朋友去美容院,由于我不太喜欢他们的推销方式,并且我觉得聊天的过程很不舒服,晚上回来就写了一篇《摸骨》,由于电脑被先生用了,我还是用手机写的这篇文。

我说这件事,是想说,如果我不写,那么去美容院的事就不成文,不成文,这件事就构不成我写作的灵感,我如果不抓住这个灵感,那么我也不可能将这件事写成文。

还是那句话:灵感其实就藏在你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间,藏在你生活的所见所闻间,藏在你看过的每一本书、每一个电影、每一个电视剧甚至是每一个评论里。

所以,不要说自己没有灵感,要积极发现它、找到它、抓住它,提炼它。

那么,如何发现、找到灵感?

《学会写作》这本书就说了:工作、生活,看见、听见即输入。你要有意识地关注一下你的生活和工作,有意识地记录一下你看见的东西,比如在看电影的时候,有意识地记一下好的台词,或者听见一首歌,有意识地记一下好的歌词,哪怕是那些精彩的评论,有可以截图收藏,有一天,它们都会成为你写作需要调度的素材,这些就是灵感。

也就是说,工作、生活,看见、听见的东西,都是我们可以用来作为写作的灵感。

所以,你还说自己没有灵感吗?

不,你不是没有,你只是没有做到有意识地发现和积累。

作家杰克·伦敦就说过,你不能等灵感来找你,你得拿着棍棒去找它。

我想,如果我一直等灵感来找我,那我绝对不可能在日记公众号《时光里拾光》发布过400多篇文,虽然我后来删掉了里面的文章,但至少这个过程让我得到了锻炼,让我发现我可以用来写东西的灵感简直无处不在,我觉得我的灵感多到我根本没有时间来一一记录它,所以我能做的仅仅只是拣最能刺激我的灵感赶紧成文。

套用《学会写作》粥左罗写“想清楚再写,是大多数写作者最常用的拖延借口,想100句,不如写下一句”这句话,我想说:“想等灵感来了再写,是大多数写作者最常用的拖延借口,等100天,不如今天就写”。

写在最后:

上周,我在日记公众号《时光里拾光》做7月第一周复盘时说过一段话,我说在看完《写作课》这本书后我很想哭,真的是泪都到了眼眶但活生生被我憋回去了。

为什么看完想哭?里面有一段话我很触动:

不想写一些看起来该死的东西,你不妨写点别的,写点儿不太需要情感投入的作品,比如随笔、书评或旅行及社会风尚之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为什么这段话让我很触动?

大约在2013年末,我有一个朋友从外省回来,她说她正在尝试创意写作,说创意二字涵盖的内容实在是太广,只要自己想写的东西有价值就可以往创意靠。

她说这块目前市场上还是空白,如果我下手早,也许我是最早走进市场里的人,她想做,但她要忙自己的事业,没有那么多时间。

当时我很抵触。

我纯情地觉得文字不该成为自己争夺名利或变现的工具,我觉得文字于我是干净而神圣的,我不想如此侮辱它们。

于是一直到我看到《写作课》这本书之前,我的文字,都保持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我在自己创造的句子里自娱自乐,不知天高地厚。

但看到这本书后,我想了想近来自己看的很多作者写的文,觉得因为我一直沉浸在自娱自乐中不能自拔的后果,就是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千千万万的人之后,我觉得自己现场就像一只井底的青蛙。

所以我很感伤。

感伤是因为我还意识到自己有好多事情都来不及去做,比如写东西这件事儿,我就觉得我做得太迟太迟了,我不知道之前自己都在忙什么,但一直瞎忙,以至于我丢掉了时间带来的复利,我甚至在我的瞎忙中渐渐丢掉了自己,也丢掉了自己唯一能做好的事情。

今天,在看完《学会写作》这本书后,作者有一句话我也很触动:写作就是复利时间,也就是说你给一个人分享你的故事,以及和一群人分享,讲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后者的效率是前者的十倍、百倍、千,甚至万倍。写作就是这样一种高效的交付工具,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成批地交付你的价值。

看完就觉得我等不及了,我觉得我有成千上万的东西需要慢慢写,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读书文章。

也许也不能叫读书文章,它还是我的碎碎念,是我看完《学会写作》这本书后的一些触动。

以后每看完一本书我都尽量写一点碎碎念出来,尽量让读书变得有价值,也让关注到我的人看到我分享的书的价值。

而那些和我志同道合的想要写点东西的人,如果你还在犹豫,还认为自己没考虑清楚,觉得自己没有灵感,我想这篇文章的前半段已经给出了你“劝说”和“答案”,而这些都是我在《学会写作》这本书里领悟到的。

最后,强调一下,写作就是在复利时间,时间就是壁垒,你要尽快开始写作,享受时间带来的复利!

时间:2020年7月12日(周日)

地点:安顺

天气: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