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从没去过战场的书生 却写下这首慷慨的边塞诗 末句开启盛唐大门

好句子 2016-06-21 17:10:31
相关推荐

唐高宗时期,帝国的边境战事又开始频繁起来了。原因很简单,自从天可汗李世民驾崩之后,周边被打服的强国又蠢蠢欲动,他们要试探唐朝的底线。其中最为活跃的,还是已经被打灭国的突厥余部以及新兴的吐蕃势力。

也就在调露年间,唐高宗下令让礼部尚书裴行俭带兵出征。这样,在大唐名将纷纷凋零之时,又冉冉升起了一颗闪亮的将星。裴行俭胆大心细,用兵如神,善于谋略,而且还有知晓天文、气象、地理的特殊才能,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大胜。

捷报屡屡传到京师,轰动一时,人们竞相奔走相告,迅速成为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此时,“初唐四杰”之一的才子杨炯,内心也不平静,他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古至今,《从军行》就是边塞诗中用得最多的题目。杨炯当时也就三十岁左右,从来没有去过边地,更没有参加过战斗,但他却以无与伦比的才华,刻画了战场之中的雄浑盛大场面。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诗中的豪迈之气,已经开启了盛唐的大门。

此诗的意思是:边关烽烟的警报已经传到长安,壮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朝廷的将帅刚刚走出宫门,铁甲骑士就已经捣毁了敌人的据点。在茫茫大雪之中,军旗的颜色都已经褪去,狂风呼啸,带着胜利的鼓声。我宁可当一名百夫长去杀敌报国,也不愿意守着笔砚当一名普通书生。

这首诗通过书生的心理波动,刻画了当时边疆紧急的军情和慷慨报国之情。在第一、二两句中,作者用“烽火”代表战争形势的紧张,而且一看到这个消息,书生的内心就无法淡定,充分表现了他忧国忧民之情。

第三、四句描写的是军事态势,从军队出征时盛大而威严的阵势,马上跳跃到唐军铁甲精骑围攻城池的态势,说明了唐军行动迅速,士兵们斗志昂扬,也表达了诗人迫切希望听到胜利消息的心情。

第五、六句是描述战场的惨烈,作者不落窠臼,而是另辟蹊径,从景物开始写起。大雪弥漫,狂风怒吼,既是对战场恶劣天气的介绍,也是作者对于将士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的赞颂。

最后两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书生和投笔从戎的班超一样,大声疾呼: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这里,书生并没有自我贬低的意思,而是他认为,在国家用人之际,在沙场之上流尽最后一滴血,远比守在砚台作文章要重要得多。

这首诗的诗风,充满着昂扬的风骨,一点都没有胭脂之气,也反映了唐朝初期蓬勃的生机。这首诗中流露出的健骨,也如同大唐之魂,大唐之魄,更是开启了盛唐的气象。唐朝文人,也不像后世那么弱不禁风,而是腰佩宝剑,只身走天涯。

其实这首诗还有一些争议,根据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的考证,这首诗是杨炯在听说裴行俭出征的消息后,对于朝廷重武轻文策略的不平。他认为只有武官得宠,才发出牢骚之语。小珏认为,这个说法,与杨炯本人的性格确实很契合,但是这首诗表达的意境,却并不支持此观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