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从古代到近代生产力的发展 来看我国人民穿衣的开放与保守

好句子 2016-04-21 22:26:56
相关推荐

想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漏洞之一,就是孟范结婚竟是因为孟在救范的时候漏出手脖子被看见,于是嫁给了他。这种迂腐的行为绝对早不过汉朝独尊儒术之时,甚至更有可能是宋以后,根本不是先秦民风。

很迷的一点是,为啥那么多“明立领”“旗装领”不分、“版型”“形制”不分以及根本不知道汉服圈的“山寨”是定义复杂色彩、图案设计而不是作为公共知识的部分版型和所有形制的人也在下面宣扬汉服形制、仿古无意义化。

越远古越保守,这是错误的。明代清代恐怕是中国封建时代最禁锢人思想和肉身的时代吧。一个老百姓是不允许随意远行的,除非有官府公文。而元宋以前老百姓是可以自由通商的,所以才有海陆丝绸之路。明清的时候你还听说过“丝绸之路”吗?

小时候在农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国家经济还不好,很多农村下地干活的女性都是一个汗衫加七分裤,不穿内衣,那时候经济不好的地方也没有内衣可以买,去城里买内衣也是有钱家庭才能办到的。夏天干了一天农活,回到家也没有空调,热啊,家门口乘凉穿的自然也少。现在农村家家有空调,已经没有人种地了,大家穿衣的选择标准也不是照着咋样干活方便,就是啥好看穿啥,长的短的,款式明显多了。

我生在八十年代末,见到过我姥姥冬天穿斜襟盘扣的棉袄,也见过她夏天上身只单穿着宽大的白色棉汗衫,夏天热,穿这种汗衫干活方便,吸汗又凉快,那个时候中国的农村生产力还落后着呢,吃饱穿暖是第一,我们老家那里在平原,当时已经逐渐有了村办企业,不算是特别穷苦的那种农村(距离省会城市四十公里),但农村女性依旧是把考虑干活方便第一,遮羞放其次。之后到了大转折的时候,95年经济突飞猛进衣服款式越来越丰富,很明显就是有了空调且不再下地干活(企业越来越多,村民都是厂里上班,下地的少了)以后,穿得看起来“保守”了,穿长裙的就多了,她们不再担心长裙不实用下地干活不方便了。

很多人其实想象不到也体会不到这种变化,这不是单一现象,这是那个时候国家的普遍现象,大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九零年之前大多数国人的生活是什么面貌,只能看到周围的圈子,更何谈去了解古代普通底层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面貌。衣服会透光不代表衣服本身就不是多层经纬。

因为一般的布料是透水走光,工人走光是因为衣服被汗湿了发生了透光,凸点是因为贴身和料子薄。大部分单衣在沾湿以后都会这样,这个明显不可以用来作为评判它制作工艺的标准。在不同的节气场合,穿衣都是不同的。工人在工厂穿便装,那么他在其他场合就不会穿正装吗?明代衣料商的衣料大部分都是从农村采办,农民是很明显有制作不同种类衣料的技术的,这一点在老农村也很明显。现在的非遗技术传人也有不少就是在农村,他们既然完全能制作老爷的衣服,那么限制他们能不能穿老爷衣服的只有财力和身份等级了(禁制)。

再回到形制问题,什么决定了形制,现实需要决定了形制,衣服是社会的副产品,换句话说当你在讨论形制的时候我就是默认你已经承认以上的事实(也就是我评论这段话的内容),然后才有我们说的服装的社会文化问题。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去看原始人的衣服就是服务于生产生活需要,

我们去看商周也有很多的短装,在这个基础上又发展出贵族的服装。平民的衣服从来就在讨论之列。只是大部分没人关注或者不懂装懂。衣服是基于实用性发展的,所以以前平民的衣服是完全有可能变成现在人的常礼服,比如西装原型以前就是城市平民的便装,后来礼服化。现在的唐装是在以前劳动人民的短衫上发展的,而以前的圆领袍现在变成戏服,这种事情在历朝历代都在发生。

所以我们在讲衣服必须理解衣服不是人,人可以分成固定的阶级对立,衣服不能。除了特殊工种之外,从来没有一种自古以来只有平民穿的衣服和富人穿的衣服,“专属于x人的衣服”通常只会在一时一地存在。而在衣服不搭配起来之前,忽略掉上面的纹饰和材料,只看衣服的样式(形制),还是不能给它下定论的。便装会透还是不等于开放或者不在意的,开放是设计上为了开放,不管背心汗衫它正常情况或者一般是不会透。

而开放是为了显身材或者其他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妇女会觉得紧身牛仔裤很开放,但是印度传统服装不算开放的原因。因为谁都知道这种是有场合的,而不是不管场合都是这种情况。历史是活生生的多元体。

“把一揽子朝代打包过来,绑架史料和古代人,去证明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这是我看到过的对“汉服”最本质最鲜明的判定。希望更多的历史专业人士能出来正本清源,抨击这种亵渎历史歪曲文化的产业,给沉默的大多数以理论上的支持。汉服产业为了扩大利益已经跳出服饰本身从民族史观上面颠覆了,小孩子已经认为这玩意就是历史产物了。历史界是时候要改掉对“汉服”一贯的不屑纠正和沉默态度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