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泰国人学中文:只要四季在心中 天天都能随便用

好句子 2016-04-17 17:38:24
相关推荐

编者按:这篇文章很长,读完需要勇气,而且这还是论文,怕更要勇气了,可是看完可能会让你觉得怎么可能错,但事实往往如此。当然,最重要是读完论文或许能感受到做传播汉语文化的教师是多么幸福,会遇到很多不可思议,然后在不可思议中发现理应如此,真赞。(题外话:文章很长,可以分几篇章发,但是不分篇才是完整的美好。)

文:倪姐、敦宿 (图片来自网络)

摘要:文章分析了泰国学生在使用季节类词语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原因,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母语负迁移、词语用法的混用,缺乏汉语的韵律节奏感、中泰翻译不对等、地理环境以及师生的思维模式等都是引起使用偏误的原因。所以,在教授季节类词语使用的时候,须将汉语韵律结构、语法与教学点的地域特征等综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克服母语的思维模式,更好的使用季节类词语。

关键词:泰国学生;季节类词语; 偏误分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3

那些说错的句子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表达与“季节”有关句子的时候,学生常常会出现以下错误的句子。

1、泰国南部只有夏天和雨天,没有冬天。

2、北大年有两个季,第一是雨季,第二是夏季。

3、在北大年夏天是一月到五月,之后是雨天有大雨过后。

4、中国有四季节,我比较喜欢雨天。

5、泰国南部只有两个季,热天和雨天。

6、北大年有季节两个,夏天和雨天。

7、在一年有四季天,但是今年夏天很热。

8、夏天过后是大雨,大雨的天气很好。

9,我喜欢第一个季,因为春天很美丽。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句子误差主要出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数量词与季节(季)搭配问题。第二是(春、夏、秋、冬)季,(春、夏、秋、冬)天,(旱、雨)季这三组时间用语的混淆;所以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并提出初步的教学策略。

数量词与季节搭配问题的偏误原因在哪儿?

(一)偏误原因之一:母语负迁移影响

与欧美学生相比,泰国学生在使用数量词的问题上有一定的优势。在泰语中有“量词”的概念。但在数量词与名词搭配问题上却常常出错。笔者遇到过别的错误句子。如:

1、我有哥哥两个。

2、我每天学汉语两个小时。

3、我妈妈在马来西亚的公司工作两个。

4、我买了裤子两个。

这几个句子和表示季节(季)的搭配出现了同一类型的错误:名词中心语在前,数量词定语结构在后。出现这一错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汉语中的定中结构,到泰语中是中定结构模式,例如汉语“红花”,到泰语则应该说成“花红”。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受泰语语序影响出现错误,在写作上表现很明显。有些学生是先用泰语写完,再翻译成汉语,这样导致错误率更高,像“女孩漂亮的”,“朋友最重要的”,“老师可爱的”,“下了雨一天”等等错误表达很常见,尤其以“的”字类结构居多。

在汉语中,“四季节”无法成立。但是泰语说“四个季节”的时候是没有量词的,按照泰语“中定”的语序,应说成“季节 +四”这种模式,所以出现“四季节”的偏误是学生注意到了语序,却没有注意到量词的使用。

(二)偏误原因之二:词语用法上的混淆

在前文列出的句子中,有“四个季”“四季节”“第一个季”这样的错误表达,笔者认为致误原因之二可能是词语用法上的混淆。

语法上,季节、季都是表达时间段,不表示时间点的。这是二者相同之处,但在用法上却有不同,马婷婷(2009)总结出如下的语法格式:

1、数词+时间单位词:“季节”一般不直接加数量,但是“季”,我们说“中国有四季”,不说“中国有四季节”。

2、第+数词+时间单位词:“季节”不能在这个结构中出现,“季”可以在这个结构中出现,但是不表示时间段,而是表示时间点。

3、第+数词+个+时间单位词:“季节”可以用在这个结构里面,“季”却不可以。

宋卡王子大学中文专业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语法一,而写作课也开在同一时间。由于刚接触语法,对语法的全貌还没有清晰的了解。时间词是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这种用法上的搭配,学生容易取其一而代其全部,使得出现这种用法上的混乱而致误。

(三)偏误原因之三:缺乏汉语韵律节奏语感。

冯胜利(1997)指出“在汉语里面,(1)标准语速是单音节,(2)标准音步是双音节,即[1+1]模式。”,同时还认为“单音节,三音节不是标准音步。大于三音节的,如四音节,必然是两个音步的组合。”这也是就是作者后面所讲的“复合韵律词”一类。

结合韵律学的知识,笔者认为学生出现“两个季,四季节”的误差的另一原因是缺乏汉语韵律结构节奏语感。这种缺乏是指缺乏汉语语音韵律的感知能力,而不是韵律学的知识。中国人不犯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在头脑中有这种语音感知能力。

我们说 “四季”应该属于标准的韵律词,而“四个季节”可以说是标准的复合韵律词,二者也都符合重音居后的原则。但是还有“四季节”和“两个季”却不符合我们标准的韵律词和复合韵律词的特点。

根据冯胜利(1997)提出“音步实现法”的理论模式,偏正式【2+1】模式是超音步结构,可以成立的,但有限制条件。冯胜利(1997)总结出是“只有当树形结构的最右边的节点是单音节成分的时候,超韵律词才允许出现”,例如:电影院,留声机等。

同时,【2+1】偏正式短语也是成立的。例如“慢慢儿走”、“三根葱”等等。结合冯胜利(2000)引用的韵律整饬原则,笔者认为“两个季”类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但仍然不用,其原因多是来自“标准韵律词”的“最佳选择”优势的强势吸引作用。

然而,【1+2】的单双偏正模式是一般不能为汉语韵律词所接受。但是我们看到像“副经理,非官方”也是合法的,冯胜利(1997)给的解释是“副”“非”等属于词缀或者前语缀,不参与句法组合。显然“四”和“副”这一类是不同的,它是要参与句法组合。

笔者认为“四季节”不能用的理由还在于:韵律结构的限制,加上表示这一“概念”中有标准韵律词“四季”和标准复合韵律词“四个结构”的 “最佳选择”的强烈优势吸引力,致使“四季节”无立足之地。

总的来说,外国学生会出现这些错误,是因为没有形成汉语节奏的韵律语感,学生根据已用的语法知识组织词汇,在语法结构出现混淆的情况下,又没有强烈的韵律节奏的意识,又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致使出现系列的错误。

此外,值得提出的是,缩略语规则的乱用也可能是致误的原因。学生在在知道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之后,反过来说,就有可能出现“四个季”的说法,因为数、量词连用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见规则,学生在注意语法的同时,没有注意语音的协调。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到语法和语音上来。

三组时间用语混淆的原因在哪里?

在此说的三组时间用语是指(春、夏、秋、冬)季,(春、夏、秋、冬)天,(旱、雨)季。为了便于叙述,分别将其三组简化为“春季类”、“春天类”和“旱季类”。

(一)偏误原因之一:中泰翻译不对等现象的影响。

在中泰对译时,“春季类”和“春天类”的泰文翻译是一致的。这应是出现使用混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具体的翻译对照如下:

春季、春天:

夏季、夏天:

秋季、秋天:

冬季、冬天:

(二)偏误原因之二:地理环境及师生思维习惯致误

首先,在列举的所有错误例子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夏季”和“雨天”是经常出现的,冬季居其次,春天次之,秋天,旱季、雨季几乎没有出现,也出现了三组的混用错误。笔者认为出现这些混淆的偏误原因之二是地理环境及教生思维习惯致使认知误差。具体分析如下:

北大年地处泰国南部,属热带气候,只有旱季和雨季,没有春夏秋冬四季概念。旱季类的分类基于【雨量】的大小有无,而春季类和春天类分类则基于【温度】的高低冷暖。学生从汉语中学习四季的表达,学了春天类的表达,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涉及到天气时候,与所学的知识是有差距的。

北大年整年都是炎热的天气,只要在10月到第二年3月这段时间,雨量比较大,“雨”就成了这段时间最明显的特征,最能抓住人们的视线和思维。而其余的时候,都是炎热少雨的,所以“热”就成了这段时间的代名词,例句中出现“热天”和“雨天”代替季节的表达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就词语的使用来说,“热天”出现的概率远远低于“雨天”,“雨天”又远远高于“雨季”,这一原因则要涉及教生思维习惯上来。夏季与旱季在认知上有一个共同点是“热”。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容易将夏季比附旱季,习惯以夏天无意代替了旱季的“干、热”概念。而冬季的气温与夏季的反差最大,容易被相提并论。中国的春季多是有雨的天气,气温凉爽,也多为人喜爱,春季与雨季的概念较近,容易被提起。同时,雨季和旱季一样,属于“生疏”分类,因而用“雨天”代替了雨季是常有的。

同时,雨天,晴天是初级词汇里面,天气词语里面最常用的,学生的熟识度很高,口头使用率也高,趋向熟识词语写作心理造成了“雨天”多用,雨季少用。这是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由于口头交流,影响到写作上来的表现,而只有秋季,不管是在热度,还是下雨的时间上,都没有明显的特征,趋向熟识词语及回避心理,也是使学生的写作中没有很多的秋季、旱季、雨季出现,也是三组时间用词使用混淆的原因之一。

(三)偏误原因之三:句子内语义搭配的混淆

句子内词义语义搭配的混淆,是导致“春季类”和“春天类”出现混淆的另一原因。

汉语中,“春季类”与“春天类”在语义上,多是重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春天的第一个意思是“春季”,夏天解释为“夏季”,秋天解释为“秋季”,冬天解释为“冬季”。而在使用上,“春季类”和“春天类”也多有可以替换的。例如:

(1)这种植物,春季开花,秋季结果。

(2)在夏季闷热的午后

(3)1947年秋季,亲临华北前线指导作战。

(4)夏季炎热,空气干燥

(5)从2003年秋季开始,取消原有作息计划

(6)冬季要注意保暖

(7)在春天的夜空寻找狮子座有两个方法

(8)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要注意锻炼身体

(9)去年夏季雨量充沛,春季和冬季未下雪。

(10)春季是禁鱼期。

(11)转眼就冬季了

以上11个例子中,我们将所有的X季,改成相对应的X天,词义是完全不变的,也都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

也有一些例子是由于习惯用法,大家已经熟悉的,更换的话,意思不会变化太大,却不符合使用习惯,不太为人们所接受。例如:

(1)北京春季高考始于1997年

(2)北京春季招生计划1700人。

(3)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份

(4)冬季风来自大陆,雨量很少。

(5)在炎热的夏天,暴雨过后,彩虹出现了。

以上5例里面的X季(天),改成相对应的X天(季),其实词义是不会有太大改变,只是改变了人们的习惯用例而已。

当然也有些例子其中的X天是不能更改为X季,例如“他的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其中的春天就不能改成“春季”,但是这里面的“春天”,已经抽象化,不再是表示具体的三、四、五月了。所以,从词义来看“春季类”和“春天类”、大致是可以混用的,因为词义重合率相当的高。

可是我们说“中国有四个季节,春天和夏季是我最喜欢的。”这样的句子,我们会感到春天用在这儿不适合。这原因不从词义来看的话,笔者认为主要是受到整句话的词语语义搭配的限制,“季节”一词限制了后面的词语的运用。而这种限制是以句子为单位的。超过了句子,这种限制就基本上可以被去除了。例如:

中国有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在春天,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在这样的句子中,第一句结束之前,如果我们把“春季”才成“春天”,其他的,不管是全部保留,还是替换部分,或者全部替换,都显得句子语义搭配不伦不类的。第一句结束之后,“在春天”,不管是用“在春天”或者“在春季”都感到自然流畅,基本上已经不受影响了。

总的来说,外国学生误用“春季类”和“春天类”,重点不在词义的使用错误,而是在没有注意到中文句子的词语语义搭配是否恰当的问题。而这种搭配问题也基于语言的感知能力。

季节类词语搭配使用的教学初探

综合考虑以上泰国学生出现的偏误及有关的分析,笔者认为在面对泰国学生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就季节类词语搭配使用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语中的“定中结构”与泰语的“中定结构”刚好相反,这是显性的问题,虽然有母语负迁移的强大影响力,但是只要教师和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尽量保证学生开始写作时就用中文写作,而不是泰语写完之后翻译成中文,还是可以得到很好的避免的。同时,像“四个季节”这样的问题,更需要在注重语序的同时,兼顾量词搭配的问题。

第二、运用韵律学说来教学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季节”的教学,应是初级汉语便要涉及,如果从标准韵律词的角度出发。知道“四季”和“四个季节”是标准韵律模式,而现代汉语是双音节为主,数量名结构是汉语基础结构之一,那么笔者认为可以从正反方面引导来进行教学。正的方面来说,先数量名结构,教授“四个季节”,在教完四个季节之后,运用缩略语的知识,回指教学。缩略语中有“中小学”这一类,也有“三高”这一类。四季属于后一类词语,所以教学中要意识到类型的差别。然后采取引导式,同字列出,春夏秋冬数量为四,引出“四季”,两个标准形式都讲完,就可以据此排除不合法形式。

第三、在教授三组时间用词时,首先必须剔除教师的习惯的思维,教师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陌生的词语,而不能让自己的思维习惯牵着教学的习惯。

其次,笔者认为三组词语教学过程中,“春天类”可以先搁置开来,不和其他两组词语同时教授,在学生完全掌握了前两组词的区别和联系之后,再来教授,这样来避免混淆。这种教学设计是带有理想性质的,因为现实教学中,“季节”中的“春天类”一般都是最早要接触的。

如果出现已经教授了“春天类”的情况之后,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搁置”的方式仍是有效的。学生学习了“春天类”,教师可以在“中国有四季(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这样的句子中,明确“春天类”不宜用,暂且搁置。等教完“春季类”和“旱季类”之后,再来综合。

总之,在这一组教学中,将“春天类”分离是必须注意到的。此外,“春季类”和“旱季类”两组的教学顺序,笔者认为根据地理环境来选择教授的先后顺序是最好的方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