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诗的秘密:蕴藏在中国基因深处的文化密码

好句子 2016-03-13 16:22:05
相关推荐

在《左传》的《文公十三年》中有段很有趣的外交事件记录:

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话说,有一年冬天,鲁文公去当时的强国晋国朝见,回国路上,郑穆公与鲁文公会面于棐林,希望请他代为调解郑国与晋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接下来,就有一大段匪夷所思的描写,首先身为郑国大夫的子家唱了一段诗经里的《鸿雁》,接着鲁国大夫季文子回敬了一段《四月》,子家继而又唱了一段《载驰》,季文子最后以《采薇》回敬。两轮唱罢,双方拜别。

不要误会,这肯定不是什么流行歌曲对唱之类的互动PK,同样,双方主公之所以会相互拜别,肯定也不是因为被子家和季文子动听的歌声所打动,至于这样两个回合的诗经对唱又为什么会达到所谓的外交效果呢?在许多《左传》通行版的注释中,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而要弄清楚其中秘密,不妨让我们翻开《诗经》本身来寻求答案。

《鸿雁》开篇内容为: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本诗以雁比人,在外服役,辛苦疲惫,于是哭着说道:“同情一下这个鳏寡的可怜人吧!”

很明显有求于人的郑国大夫用低声下气的姿态向鲁文公哀求,寄希望博得对方的同情。本来看似卑微的姿态,却在《诗经》的包裹之下,显得高雅了许多。

接下来是《四月》的开篇: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四月入夏,六月酷暑,祖宗啊,能可怜可怜我不?

本来用来抱怨天气酷暑难当的诗句在这一刻竟然当成了搪塞之前对方请求的回答,很显然,对于外交来说这种借口只不过是一种谈条件摆姿态邀功的外交口令,既没说答应,也没说不答应,只等着对方出牌。

当然子家也意识到了这一潜台词,于是又用《载驰》的第四章说道: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想求大国帮忙,可我能靠谁呢?各位大夫君子,请不要责备我,你们有几百种上好的主意,不如帮我去跑一趟。

话都说到这程度,不好再做推脱,接着季文子用《采薇》说道: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好吧,车子已经准备好,怎敢安安稳稳的住下,干脆再帮你走一趟。

条件达成,双方主公相互拜别,一次以“托付第三方代为调解郑晋两国关系”的外交事件至此落幕。

我想,如果不知他们所表述个中深意的话,无论是身处现场的古人还是如今的读者,都会对这种高来高去的诗词交流和外交交锋瞠目结舌,宛如江湖切口的对话也让人们对参与者产生神秘感,而神秘往往带来敬畏。

在古代的贵族们言谈举止中,并不需要自己多能作诗,却需要会背诗,活学活用的目的在于让许多世俗目的明确的交涉拥有更多艺术上的距离感,从而无论是交际成功或者失败,答应或者拒绝,总不至于当场难堪面上无光。

这一刻,语言艺术层次上的学术高度忽然拥有了更强的社会功能性价值,这也难怪孔夫子会以“不学诗,无以言”来强调学习《诗经》的重要性。

如果说文章体现的是文字的实用价值,那么诗词更多的时候表现的是文字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现实脱离的疏离感和缺少实用价值反而让它在应用时产生了更多的艺术价值,距离总能产生美。就好比歌剧,美术,音乐,总要比吃饭、睡觉、穿衣来得有些格调一点,世俗让我们得以生存,而艺术却时不时的决定着我们的人生高度。

而我们又要如此去窥探这门“学之方能成言”的艺术呢?这当然不仅仅是一种一股脑的背诵的方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何能让初学者在学习中文最高级的表现形式之初,就有意识地对诗词进行初略却不肤浅的解构?各类诗词的种类体裁又有哪些?它们各自有有着怎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诗词意象所指向的内涵分别是什么?诗词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如果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密码,那么本书的作者试图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去破解这些蕴藏在诗句内部的机关和内核。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独自登上幽州台见四野之空旷,心生时代之凄凉,于是空间的虚无瞬间推进到时间的虚无,仰天长叹,“念天地之悠悠”,低头悲悯,“独怆然而涕下”。

登上鹳雀楼,王之涣极目远眺,既见“白日依山”,又见“黄河入海”,忽然发现目力有限,竟然产生了哲学形式的思考,最后化当前之景为人生之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鹤楼因名得诗,又因诗得名,南来北往,前人后人,即便李白至此,也不敢与崔颢一较高下,同望长安,昔人已乘黄鹤去,后人唯有“凤去楼空江自流”。

宋诗在唐朝诗人穷极情感手法的之后,独辟蹊径,以理入诗,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问自答,用水喻理,多了几分文人书斋的妙趣。

马致远散曲冠绝元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区区十二个字,不及一个动词,却画面感十足,而藏匿于画面背后所包含的衰败与静寂,几乎破文而出,这大概是诗词终究无法白话文翻译的一大经典案例。

孟郊用一个母亲为远行游子补衣服的场景,几乎感动了所有中国人一千年之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人通过对镜头画面的把握感,把前后两个场景用一件衣服串联起来,产生了深情的共鸣效果。

可以说,在本书《诗的秘密:给孩子的28堂诗词课》中,无论是作者陈正治老师选取诗词的经典程度和代表性,还是划分诗歌的种类抒情、景物、叙事的权威性,以及对各种诗词的注解引申,都做到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对于幼小年龄的学习者有着很友好的阅读体验,另外本书的另一位创作者洪义男老师的配图做到了足够的简约并不简单,意象深远,又紧扣诗词主题,也是帮助小读者们理解诗歌的很好途径。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是中文最高的表达方式,如果想要一窥门径,最后得其门而入,那么这本书应该是不可多得的选择之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