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语文的考点如何全面落实

好句子 2016-01-22 20:05:25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试题考点分析及规范答题技巧和模式

一、节目安排、栏目设置、主题会活动内容类板块

答题模式:先写目的或意义,再分条目列明,注意有创意,给人想象的空间,更不能离主题。

二、演讲稿、开场白、串联词、主持词、导游词、人物介绍类板块

答题模式:用上适当的称呼,配上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评价,写出一份激情,有鼓动性和号召力就能得满分了。

三、病句修改板块

答题启示:平时要引导学生能正确区分句子的成分,能找句子的主干。做题时,先缩句,看看成分搭配是否有问题,看看句子是否缺少了某个成分(一般为主语、谓语和宾语),然后再采用相应的方法修改。(初中阶段接触的病句较为常见,故此方法较为管用)。

四、古诗文阅读板块

课内外文言文,重在积累,知识迁移,规范回答。词语解释尽量回避“扩充法”;句子翻译尽量采用“直译法”(考虑踩点给分)。强调的是要重点把握课内的通假字、古今义、词的活用、一词多义。

五、现代阅读板块

对于现代文阅读,重在读懂文章,理解语句,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规范答题。

现代文体知识及规范答题技巧和模式

(一)文学作品(记叙性的小说、散文)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人物描写的作用:

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 表现人物的性格、形象、思想; 联系作品主题。

3、环境描写作用: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文章开头语段(句)的作用:

内容角度: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主题;点明题意;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结构角度: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5、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2个字;如综合运用,则分析时几种手法的作用都要写到):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 更具真实性,增加亲切感,利于抒发丰富复杂的情感;若是议论文还要说增强了说服力。

第二人称“你”;更为直接、亲切,更能抒发丰富复杂的情感。

7、常用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象征、衬托、对比

(二)、议论文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4、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时题目也可以是中心论点。注意:在结尾中推出中心论点的文章,在论点前常有“总之”、“综上所述”、“所以”、“因此”等词语作标志。

5、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其作用: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观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为分论点或论点。)

6、论据: 事实论据(典型事例)、道理论据(科学原理、名言谚语、格言警句)

7、语言特点:严密性、概括性。

8、议论文开篇语段(句)作用: 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总领下文;引出下文的观点;作为证明观点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议论文考点及对策

1、把握论点。 这是议论文的必考项目。在文中寻找论点时要注意:A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B应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C应具有概括性。 2、分析论据和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3、辩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A、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哪论证方法,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B、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4、找出文中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5、为文中观点再找一个论据,或联系现实再补充一个恰当的例证等。 6、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所举事例是否合适,如换一个可不可以?例如上下文中有“古今中外”字样,下面举例往往是照应这四个字的,倘把外国的事例换成中国的,就不能照应了。 7、给文章拟一个醒目恰当的标题。要扣住论点来拟题。

(三)、说明文

1、种类 :按说明对象和目的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表达分——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一般3个字):

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作引用、作诠释、摹状貌

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作引用: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作引用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4、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加点字词的作用:A、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B、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修饰性 、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表示……,删掉后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平实性、科学性、趣味性

(四)、其他答题模式和技巧

1、词语好处的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概括内容大意”类问题回答模式:

记叙文:什么人+怎么样情况下+干什么事

说明文:事物(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

3、“对某观点有何看法”或“如何看待某个问题(某句话)”或“是否赞同某个观点”等问题的回答模式:

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态度(赞同或不赞同)+阐述理由

4、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5、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6、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7、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8、语句赏析类

【命题方式】请赏析文章“……”这句话;或“……”句子的表达效果很好,请做简要赏析;或“……”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

【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衬、夸张、反复、对比等。(2)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3)句式: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注意;反问句情感强烈,引起读者深思,并且能够加强语气;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对议论文而言,排比句式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而对散文、记叙文来说,会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句式的前后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同时还要注意句式的灵活多变,长短、整散结合等。

9、选材组材类

【命题方式】文章的题目是“……(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答题模式】这些话看似游离了主题,实则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文章“……”的内容(主题)

【技巧】(1)运用相关、相似的联想,看位置:①如果被问对象中重点写作内容的前面,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更利于人们接受;或为下文做铺垫或烘托写作的重点。②如果被问对象中重点写作的内容后面,则是为了丰富文章写作的内容,深化文章主旨。(2)运用相对联想,对写作重点或反衬、对比,或突出强调。(3)可以先判断通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倾向,再分析问题里所提出段落或某些句子情感倾向,相同则为加深主题,不同则是用反衬的方式更加突出主题或情感倾向。

4、卷面保持整洁,书写端正。(书写4分)

5、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注意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先确定“肯定”的词语。

6、默写填空:注意要求(选择),默写完后即刻检查,避免笔误。

作文

写作文先看清要求: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补题切口尽量小,力求新颖);注意开篇和结尾;结尾勿忘点题(联系题目,点明话题);中间叙述描写力求具体生动,人物描写尽量丰富。其次忌审题不慎,往往立意不高,会落于熟套,流于平淡。

本题审题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宜写记叙文,应关注在思想、心灵、言行上出现了重大的改变、转折或是有了新的体验和感受,给你的人生以触动和启发,是“可写之事”。

本文为雅学居原创,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