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从“马云妈妈”引出的话题——无锡评弹如何活起来 传下去?

好句子 2016-01-12 14:40:33
相关推荐

点击上方江南晚报订阅

锡城热点新闻即时推送

9月21日,本报刊出《马云妈妈和无锡的一段评弹情缘》一文后引发各界强烈反响,也引起大家对于无锡评弹乃至曲艺戏曲等传统艺术的关注。作为曾经的“江南第一书码头”,无锡评弹的现状如何,无锡需要为振兴评弹等传统曲艺、戏曲做些什么值得大家思考。

评弹演出亮相古运河游船。(陈大春 摄)

魅力

马云口才源自“评弹胎教”?

一个评弹说书人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地演绎千军万马、刀光剑影、男女老少,说大书(评话)的甚至都没有乐器伴奏,全靠嘴上功夫让无数听众将自己的评弹作品长久地留在记忆深处,这就是评弹的魅力所在。

评弹对于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不久前马云在“2017世界物联网无锡峰会”那段近40分钟的脱稿演讲不仅在无锡刮起了一阵马旋风,也引爆了无锡评弹圈。很多人认为,马云出色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马云父母都是曲艺工作者有很大关系。原无锡县评弹团弹词演员、著名歌唱家石莉娟老师说的更直接:“马云口齿清晰明朗、语言节奏非常流畅,这种自信的表达能力绝对要归功于马云妈妈的遗传天赋和”评弹胎教“功底。”

发展

评弹兴旺于无锡

发源于苏州,成熟于常熟,兴旺于无锡——这是业内对评弹发展过程的普遍看法。评弹是江南最具代表性的曲艺样式之一,也是中国民间说唱艺术中的瑰宝,并非仅仅是苏州的地方曲艺。无锡作为“江南第一书码头”,在评弹发展过程和评弹演出市场中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无锡并非评弹的发源地,为何会成为“江南第一书码头”呢?江南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庄若江认为,无锡因明清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经济发达,做生意的人比例尤其多,所以饭店和娱乐场所也多。早期的娱乐主要就是听书,北塘、南长都有不少书场。苏州的园林里,世家望族更多迷恋大雅小众的昆曲,民间则喜欢通俗一些的评弹,因为故事性更强。无锡也一样,评弹一种是唱,一种是说,都强调故事性,在无锡喜闻乐见很正常。评弹跟滩簧一样,是苏南民间文艺的产物。苏州自古就是繁华大城市,所以评弹用苏州话演唱再正常不过,整个苏南,都能接受。

困境

受众减少负重前行

眼下,评弹和锡剧等曾经火爆的传统艺术负重前行,游走在生存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庄若江教授看来:“评弹表演和受众日渐稀少,一方面是民间艺人逐渐淡出。同时,社会发展、文化多元、艺术样式越来越丰富,所有的传统艺术都受到挑战,所以评弹艺术市场的萎缩也就很自然了。”

原无锡县评弹团弹词演员、著名歌唱家石莉娟老师则把无锡评弹衰落的部分原因归结于以前各方面的不重视:“我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师从上海评弹团评弹表演艺术家余红仙,1990年毕业分配至无锡,但当时把我和另外三个评弹学校的毕业生毫无商量余地地分配至洛社化肥厂,当然后来我们都没有去。我后来辗转进了滑稽剧团和歌舞团。我在无锡从事了27年的文化工作,我觉得只有善待传统文化才能避免民间传统文化的凋落。”

作为“80后”里面不多的评弹票友,商奇感叹于无锡书场的萎缩,他对记者说:“我上世纪90年代初听书的时候,无锡城区还有不少书场:老龄、北大街、三凤楼、北塘区文化馆、梨花庄、丁村、和平书场、南禅寺、邦邦、金梅、蓬莱阁等等,现在无锡城区只有一家‘老龄’还在坚持做长篇。无锡评弹团虽然牌子还在,但目前只有一位在职演员了。”

在商奇看来,书场的萎缩不仅因为听众的减少,更在于评弹演员后继乏人,老一辈的名角大多已不在世,在世的也已高龄,不可能再去演出。目前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而年轻人对评弹感兴趣的不多,能去主动学习的更少:“我从小热爱评弹,初中毕业时正逢上海戏曲学校要招一个评弹班,我满怀希望的去报考上海戏曲学校评弹班,专业考试我都顺利通过了,但后来因为报名的人数不够,班都没有办成,只好回无锡来读高中。”说起这段经历,商奇脸上满是遗憾。

建议

不仅要扶持,更要变思路

说起评弹衰落的原因,商奇觉得演员没有危机意识,缺乏竞争是重要原因。“现在很多传统曲艺、戏曲演出都是政府购买,就拿评弹举例:现在演员演出都是一天400元,听客多少和演员没关系。所以政府扶持是需要的,但不能过于依赖政府,还是要走市场之路,靠作品说话。曾经有个评弹演员跟我说过,评弹就是说故事。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为什么现在评弹没人听?就是你故事没说好,不吸引人。”

无锡市锡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梅派”第三代传人蔡瑜认为:“锡剧和评弹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同为无锡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目前都陷入低谷,亟待振兴。历史上,锡剧和评弹在发展上相互借鉴,锡剧演员会唱评弹,评弹演员会锡剧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锡剧大师梅兰珍老师就因为善于借鉴吸收其他艺术形式才得以形成自己的流派。梅兰珍老师唱评弹水准很高也是众所周知的,以前锡剧和评弹的崛起离不开孜孜不倦的学习、借鉴和创新精神,眼下锡剧和评弹的振兴依然需要这种精神。”

在圈内朋友的推荐下,记者特地观看了1987年梅兰珍流派演唱会和1993年梅兰珍从艺60周年“戏曲什锦戏演唱会”录像,在演唱会上,梅兰珍一人演唱了13个剧种,包括锡剧、越剧、沪剧、京剧、苏剧、评剧、豫剧、吕剧、扬剧、昆剧、黄梅戏、京韵大鼓、评弹。展示了她令人惊叹的深厚功底,多次引发了现场观众山呼海啸般的喝彩,一点都不比如今的明星演唱会逊色。这充分展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也说明了传统艺术不缺观众,缺的是好作品和好演员。

无锡 90后新锐导演、音乐人杜怿超曾尝试在无锡方言MV《哪会》中加入嘻哈元素,获得了不少年轻人对无锡传统文化的关注。“我的观点是,评弹、锡剧等传统艺术至少要先让年轻人知道、感兴趣,才会有下一步。”他对记者说,“早些年王力宏的歌曲《在梅边》就有很多昆曲元素,在副歌的间奏,王力宏还直接引用了一段纯正的昆曲《牡丹亭》唱腔。这首歌让很多年轻人对昆曲认知并提起兴趣,所以流行改编可谓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近年来,无锡加大了对包括锡剧、评弹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扶持,建设了锡剧博物馆,经常会在里面上演锡剧和评弹。不过很多业内人士还有更高的期待,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这些年政府对锡剧、评弹等传统文化确实比以前重视多了,不过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和弘扬上,无锡的隔壁邻居常州、苏州举措频频:比如常州早在2011年就开播了省内首家专门的锡剧广播电台,长篇人物传记《梅兰珍传》被常州市委宣传部列为重点文化扶持项目并于今年出版,常州原创的大型现代锡剧《夕照青果巷》在北京演出收获好评;苏州则在继续弘扬评弹、昆曲的同时,又开始扶持濒临失传的苏剧,这些都值得无锡学习和借鉴。无锡电视台也曾开办过《电视书场》栏目和明珠戏苑频道,但没开多久就关了。无锡需要扶持的除了锡剧和评弹外,还有鲜为人知的无锡评曲。”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无锡锡剧博物馆地处闹市区,场地狭小,布展和演出都很局促,业内人士建议能否在南长街或惠山古镇、荡口古镇建一个大一点的,除了锡剧外,增加评弹、无锡评曲的展示和演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成为无锡的一个景点、一张名片;让传统文化里的一首曲在剧场中悠扬,一段情在太湖之滨放飞,一盏灯点亮整个锡城。

(晚报记者 孙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