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太原小学生与名家高洪波共读《共和国的童年纪事》——“我爱你 中国”读书活动开启首

好句子 2015-12-19 04:07:13
相关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了让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祖国的美好变迁,近距离亲近名家、爱上阅读,太原市小店区八一小学于9月23日举行了“我爱你,中国”主题读书活动。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散文家高洪波与全校6000名师生共读《共和国的童年纪事》,开展了一场有意义、有情怀、有温度的读书活动。这也是《共和国的童年纪事》全国主题巡讲的首场开讲。

《共和国的童年纪事》一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最新儿童文学作品,由著名作家高洪波担任主编,由国内出生在不同年代的20位著名作家和优秀青年作者首次联袂共同书写,其中不乏孩子们熟悉的金波、曹文轩、张之路等文学大咖。

据介绍,金波生于1935年,张之路生于1945年,曹文轩生于1954年,而和他们一起书写童年的小作者,年纪最小的是90后。他们的童年也串起了一部新中国生活变迁史,他们的童年里,有的有母亲怀里的童谣、戏剧舞台的趣事、错落有致的藏式楼房,有的有“小升初”的作文题目、自己做的“矿石收音机”、神秘的礼物,有的有香甜的发糕、乒乓球拍、三好学生奖状、哥哥的分数、广场的鸽群、00后的高考……

《共和国的童年纪事》充满了作家们对童年的不舍与怀想,对故乡的感恩与挚爱,对成长的回顾与思考,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是作家们用文学的表现方式给孩子们讲述的真实故事。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就能看到祖国的日益强大,能看到和平年代的美好,感受到现今生活环境和之前作家们所处的环境的大不相同,更能感受到作家们在那样的环境里依然能够朝气蓬勃、心怀梦想地成长,这对当代的孩子们更是一种激励。

该书通过不同年代的童年故事,展现了1949年到2019年不同时期的儿童成长环境与心路历程,成为对祖国美好变迁的真实写照。

在活动现场,高洪波和孩子们分享了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阅读好书积淀能量、塑造人格。他认为,写作并非轻松的过程,需要语言文字技巧,也需要有观察生活的态度。

高洪波表示,在主编过程中,他秉承着“雪精神”,儿童文学创作需要这种精神,儿童在阅读里一定也要感悟出“雪精神”,“雪精神是朴素的、低调的、善良的,神圣与纯洁的。雪精神的作品可以洁净孩子的精神,洗礼孩子的童年。”

高洪波创作了许多以动物为主角的作品,其中有一首诗歌《我喜欢你,狐狸》深受儿童喜爱。儿童喜爱这首诗并非仅仅因为作品的幽默风格,最重要的是这首诗歌解决了很多儿童心中的困惑。

他所作的诗歌《我想》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本,诗歌展示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

这些纯真的句子是如何被写出来的呢?

【《我想》是高洪波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儿童诗歌作品,文字简单、干净、纯粹。这首诗歌充满童心、富有想象力的诗化意境与诗性语言是吸引儿童的最大原因。】

“儿童文学作家要有‘三维支撑’,即童心、诗心、爱心。冰心特别喜欢猫,钱钟书先生在夫人杨绛女士午休时在她脸上画花脸……很多我们熟悉的大家、名家都保有一颗童心。”他说,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作家,但阅读的兴趣不可少,他告诉学生们,要对传统、文化、历史、自然有一颗敬畏之心,学会观察生活,用文字表达生活。写文章首先是要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心。

在他看来,阅读、写作的基础或能影响孩子一生。

【高洪波】

尽管被称作“文坛多面手”,但高洪波创作的重心始终在儿童文学上,自1979年创作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小弟要画热带鱼》以来,童诗、童话、散文、低幼故事、评论,他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尝试新的写法,关注新人新作,凝聚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力量,尽自己所能为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而努力。

作为一位儿童文学事业的组织者,他的任务就是把大家带到森林里,让他们去采美味的蘑菇。自己在一旁看着,也是满心高兴的。这种发自内心的高兴,让大家感受到了他的热情和魅力。

长江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阅读推广人陈彦玲说:“作为阅读推广人,我在走访校园的过程中,经常跟孩子接触,我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孩子们需要短篇。孩子们的生活很紧张,短篇能让他们很快速阅读。那么在短篇里面,我们就要给孩子有正能量的东西,那孩子想要什么呢?孩子想要名作家小时候的故事。孩子们经常会问我,曹老师(曹文轩)小时候最爱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所以这本书里我们采集的全部是名作家真实发生在童年的故事。”

主编简介

高洪波,笔名向川。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散文家。1951年12月出生,内蒙古开鲁县人。鲁迅文学院七期、北京大学首届作家班毕业生。1969年应征入伍。转业后曾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副主编、《诗刊》主编、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作家协会。

先后出版过《大象法官》等20余部儿童诗集;《高洪波军旅散文选》等30余部散文随笔集;《遇见不不兔》等20余部幼儿童话;《鹅背驮着的童话——中外儿童文学管窥》等4部评论集以及诗集《心帆》等;《高洪波文集》(八卷本)《高洪波文存》(九卷本)等文集。曾获过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庄重文文学奖、冰心奖、陈伯吹奖、中国少儿出版社“金作家”等奖项。

序言(节选)

高洪波

北京终于下了一场雪,引起了一片欢呼,因为北京已经有两三年的冬天没有见到雪花的模样。

我,自然也属于落雪的欢呼者之一。

不光是我,连家中饲养的动物们也欢欣不已。

譬如,在雪花中,绿蝈蝈就愈发叫得欢快,小狗们踏雪飞奔追逐的身影也平添了几缕春意……望着窗外鹅毛般的雪花,我陡然想起了古人辛弃疾,以及他的“雪精神”。

于是,我便无意赏雪,似乎更关注起“雪”的作用和精神。雪的作用,毫无疑问有“清洗”的功能,是不是还更有“不怕冰冻,坚持来临”的功能?

想到“雪精神”之后,我便想到了儿童文学作家群体及方兴未艾的儿童文学创作。

儿童文学作家,究竟要怎样以“坚持的来临”给孩子“被清洗后的洁净的文本”?而且,文本并没有因为洁净而变得肤浅,反而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精神”二字?这个问题,我不止一次地想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创作真的需要“雪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在阅读里一定也要感悟出“雪精神”。

在这里,我想把我所理解的“雪”再解释一遍:

其一,落雪时是安静的、纯粹的。不风声鹤唳动静非凡,或曰:低调。

其二,雪花们都轻柔飘落,润物无声,有一种抚摸万物的善良。

其三,白雪皑皑带给人一种银装素裹的神圣与纯洁感。

朴素的、低调的、善良的,神圣与纯洁的写作,这仿佛是对儿童文学作家与儿童文学创作的要求,而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正是这样一群拥有“雪精神”的群体。

这本书里,我认为彰显了我要的“雪精神”。

……

时代在呼唤,孩子在期待!

精彩试读:

跟 着 童 谣 飞

(全文共八节,节选前三节)

金波

童谣是有生命力的。这生命力就是能够口耳相传,世世代代不忘,能够活在记忆里。有的童谣一直笑眯眯地望着你;有的童谣一脸的坏相,就像淘气鬼;有的童谣看样子就聪明,有智慧,让人明白事理;有的童谣是苦味的,一辈子流着眼泪唱……

最早的童谣都是母亲或奶奶、姥姥那些长辈教会的。我的第一首童谣就是娘教我的:

拉箩箩,扯箩箩,

收了麦子蒸馍馍,

蒸个黑的,放到盔里,

蒸个白的,揣到怀里。

唱这首童谣的时候,我刚开始学说话。我依稀记得我和娘面对面坐在炕上,她用两只手拉着我的两只手,一拉一放,一送一收,用有节奏的声调唱着这首童谣。我特别盼着娘唱到最后一句“蒸个白的,揣到怀里”,那时候,她就会猛然把我揽到怀里。那时候,我们都大声笑着,我把脸紧紧地贴在她温暖的怀里。笑声一停,我会立刻请求娘再唱一遍,就这样,我会一次一次地被娘“揣到怀里”。

那个时候,童谣对我来说,它是一种独特的好听的声音。我们可以不懂得那童谣里歌唱的内容,但可以感受到那悦耳的声音。那是用嘴巴唱出来的声音。它和鸟儿的声音不一样,和流水的声音、和风吹的声音不一样,和所有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都不一样。它是从娘的嘴巴里发出来的声音,带着温热的呵护。那声音很有节奏,它是跳跃的、匀整的,和娘的心跳、我的心跳谐和着。特别是娘用乡音唱出来,让我在吟诵中知道我在哪里,我是谁的孩子。

童谣是乳汁,童谣是乡愁,是渗透进记忆里的歌唱,是融汇到血液里的温情。从诵唱第一首童谣起,在我的生命里便埋下了一颗种子,它和我的童年一起飞翔着,成长着。

渐渐地,童谣变成了我们的玩伴。每当我唱着童谣的时候,就仿佛多了一个看不见的朋友。童谣是个会说会笑的小精灵。

水牛儿,水牛儿,

先出来犄角后出头儿。

你爹,你妈,

给你买的烧羊肉——哎。

你要不出来吃——吔,

就让老猫叼走——嘞!

不知有多少次,雨后,我们去寻找水牛儿(北京称蜗牛叫“水牛儿”)把它放在石板上,或者捧在手心上,小伙伴们围着它开始唱:“水牛儿,水牛儿……”那歌声是呼唤,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我们目不转睛地望着蜗牛壳的出口,等待着水牛儿探出头来。说起来也真怪,几乎每次我们都能看到水牛儿慢慢地伸出犄角来。它左顾右盼,小心翼翼地探身走出壳子。见它开始向前爬着,我们更加大声地唱起来。就在那一刻,在我们柔和的歌声里,它开始大胆地往前爬着。我们不会伤害它,我们自以为它听懂了我们呼唤它的歌声。

我们真的不会伤害它。我们常常会把它送到一面墙上,让它自由自在地顺着墙面向上爬,直爬到我们够不着它的地方。在我们的歌声里,每一只水牛儿都会变成小精灵。这就是童谣的魔力!

渐渐地,我们长大了,我们常常听见老奶奶唱这样的童谣: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吗呀?

点灯,说话儿,

熄灯,做伴儿,

明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北京胡同各家各户的门墩儿,我倒是很熟悉,但“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这事儿,小小子儿们并没有切身的体会。听这首童谣的时候很快活,特别是对有了媳妇可以帮助“早晨起来梳小辫儿”这一句最感兴趣。

那时候,很多小小子儿后脑勺都梳个又细又长的小辫儿,据说这叫“命辫儿”可以拴住性命,病魔抢不去,能健康顺利地长大。

这首《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其实大人最喜欢唱。这首童谣可以说是一首“哄孩儿歌”,多是奶奶抱着小孙子唱。一边唱一边晃动着怀里的小娃娃,也不管孩子听得懂听不懂,就这样一遍一遍地唱,寄托着老一辈的期望:早娶亲,早生贵子。老人在愉悦着孩子,也愉悦着自己。

在我的印象中,女孩子很少唱这首童谣。男孩子虽然有时候也唱,但多是用来调侃别的男孩子。在一般大的男孩子看来“哭着喊着要媳妇儿”绝对是一件羞羞答答的事情,他们不会承认自己“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这样的事。但是,歌唱这首童谣,无疑又是对男孩子女孩子性别意识的启蒙。

……

太原小学生与名家高洪波共读《共和国的童年纪事》——“我爱你 中国”读书活动开启首场校园巡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