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12|地方行政区和地方官职

好句子 2015-10-02 04:13:22
相关推荐

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必考内容,但庞杂的内容往往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但其实,只要把知识专题化、系统化,每天积累一点,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古代官职是学习文常绕不开的部分,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地方行政区和地方官职,会把古代地理、政治结合一起,大家记得收藏喔。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可分为分封制、郡县制、州郡制、道路制、行省制五个时期。其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一、分封制时期

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这个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

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于是就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维护周室安全的义务。

19全国全国1卷考到一个词叫“就国”,这个词属于分封制时期,意思是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二、郡县制时期

秦朝统一后,在天下推行郡县制,郡之长官称“郡守”,万户以上的县之长官称为县令,万户以下的县则称长。汉代基本沿袭秦制。这里说一个跟“郡县制”相关的文常高频名词: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

三、州郡制时期

州郡制指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

州起源于汉武帝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十三个监察区也叫十三州。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后,东汉朝廷派中央九卿出任各地州牧,集中一州所辖各郡之军、财、民力镇压起义民众。从此,州由中央监察区变为地方行政区,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各州均置行政机构和长史、司马、诸校尉等官属僚佐。由于州牧、刺史手握重兵,并以此为割据资本,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导致三国鼎立割据局面。

这里说几个跟“州郡制”相关的文常高频名词:

【刺史】各部(州)监察长官。后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州牧】职官名。古时分九州,州牧为每州的最高长官。汉成帝时改剌史为州牧。后废置不常。东汉灵帝时再设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魏晋后废。后世借用为对州最高长官的尊称。

【长史】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班超是将兵长史)。

魏晋南北朝时州郡官员底下多设长史。唐代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

【司马】古代“六卿”之一,掌管军政和军赋。

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掌兵事,或位置贬谪及闲散官员(白居易就当过江州司马)。

【别驾】汉置别驾从事史,为刺史的佐吏,刺史巡视辖境时,别驾乘驿车随行,故名。魏晋以后均承汉制,诸州置别驾,总理众务,职权甚重,当时论者称其职居刺史之半。

四、道路制时期

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

唐朝每道设观察使,又有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后来节度使权力扩大。终重演东汉末年外重内轻的局面,导致“安史之乱”。

府建于唐开元时,相当于州。

北宋分路而治,成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路以水运转运使为行政长官。又置安抚使、刑狱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场平与盐铁专卖,恢复秦汉以来地方分权而治的状况。

军原为五代时的军区,后因兼理民政而成为行政区,仍保留军的旧名。监多半设于工矿地区,以加强矿产开发的管理。

为进一步控制地方,北宋朝廷常派京师供职官员到州县执行中央政令,其职衔为知府、知州、知县。

这里说几个跟“道路制”相关的文常高频名词:

【知府】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安抚使】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宋初沿之,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

五、行省制时期

元朝开始,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行省为一级行政区。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

明朝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元的行省制加以改革:

①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与中枢相同的机构与官名,降低其品秩等级;

②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

③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和一般州三级统属。

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省置巡抚,总揽军政;撤销都指挥使司,降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为省属机构,使巡抚成为一省之长。

【小题检查】

1.下列各朝代与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对应关系,有误的一项是( )

A.东汉末—郡

B.唐朝—道

C.元朝—行省

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中,历朝历代往往最稳定的是( )

A.州 B.县

C.郡 D.省

3.唐朝时,因为哪个地方官职权力过大,重演东汉末年外重内轻的局面,最后导致安史之乱( )

A.节度使 B.通判

C.刺史 D.太守

4.找出下面句子地方政治制度术语,并翻译句子。

萧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12全国卷】

【tips:与:给予;旧治:治理过的地方】

------------------------------

【参考答案】

1.A(郡是秦汉时期的)

2.B

3.A

4.【参考翻译】萧燧说:“东路西路不是一路,不应当给,但怎么忍心坐视以前治理过的地方而不管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