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11岁男孩跳楼轻生 被救后的第一句话 让所有家长心碎

好句子 2015-05-24 05:24:36
相关推荐

作者 | 方文兮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让人心酸。

一名11岁的男孩,父亲身患癌症,母亲只身一人在南京打工。

家里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妈妈一个人身上,不堪重负的妈妈批评了男孩几句。

没想到,男孩突然跑到高楼阳台,想要跳下去。

当警察把他救下时,男孩倒在警察怀里嚎啕大哭,沙哑的声音不断地重复着:

“我是个负担,我是个负担。

只要我死了,我妈就不用在外面担心我了!

只要我死了,就不会再生病花钱了!”

听着男孩的话,让人无比心碎。

无法想象,这个孩子到底在心中痛苦纠结了多久?

心里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才会因为不想拖累妈妈,让妈妈担心,而选择轻生?

很多网友评论说:这个孩子太懂事了,懂事得让人心疼。

是啊,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听话一点,懂事一点。

有事没事就跟他们抱怨生活不易,希望他们懂得感恩。

却从没想过,那些太过懂事的孩子,都是带着伤疤长大的。

01 懂事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助

微博上曾有过一个话题:“太懂事了是怎样一种体验?”

一位博主的回答,让人泪目:

“大街上,有个小男孩吵着要买棉花糖,尽管妈妈刚给他买完孙悟空的糖人,可他还是不满足。妈妈耐不住男孩的耍赖撒娇,最终妥协买下了棉花糖。”

看着男孩拿着棉花糖,开心地对着孙悟空说:“大圣,你的筋斗云来了!”

博主心头一阵发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小时候,他从来没有哭喊着管爸妈要过喜欢的东西。

他学着克制欲望,自己给自己洗脑:太贵了,买了也没什么用,我不想要。

记得杜江曾说过:

“有些‘太懂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看大人的脸色,失去了应有的放肆和任性,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这样。”

然而,生活总是不随人愿。现实中有太多孩子,被“懂事”绑架,他们不敢自私、不敢任性、不敢不懂事。

朋友家的大宝,也是这样。

朋友买回来新的玩具和零食,二宝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选。大宝嘴里说着:“没关系,让弟弟先挑吧,我要哪个都行。”

可眼中的光,却分明黯淡了下去。时间长了,大宝习惯了这样。大人也更加理所当然。

宫崎骏曾在他的动画片《龙猫》中说过:

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让人心疼。

因为,他们往往都在照顾别人的想法,却忘记了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顾的孩子。

每个孩子,生来都有着对爱的急切渴望。

他们是从大人的回应中揣测自己是否被爱,是否值得被爱。

一旦他们感受到忽视,求生的本能又会促使他们委屈自己、压抑自己,以更加强烈的渴望,寻求爱。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失望。

所以,孩子被迫选择懂事时,其实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因为始终得不到大人的关注,便把一切错误都揽到自己身上,觉得是自己没完成父母的期待才导致的这种结果。

久而久之,只能选择懂事、来换取大人的认可。

02 懂事的背后,是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李玫瑾教授曾说:

“小时候越懂事、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这样的孩子非常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会时刻紧张别人的看法,不懂得拒绝别人,只能够委屈自己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

清华才女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上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她七岁写书,九岁出书,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却不会与人亲密交流,她非常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不高兴。

明明对方的来电让自己产生了不快、全身发抖,却仍不敢告诉对方:

我生气了。

做任何事之前,她总是顾虑别人的反应,考虑自己是否符合别人的期待。

太过“懂事”的孩子,往往为了迎合别人,而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长此以往,长大后很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幼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正是一个孩子树立三观的过程。

这个阶段家长的引领和帮助至关重要。

如果大人关注、尊重并鼓励孩子,那么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孩子也会更加自信、乐观面对生活。

如果大人只懂得给孩子定规矩,设置条条框框,孩子就极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

知乎上曾有人问:懂事的孩子快乐吗?

其中一个高赞答案是这样说的:

从小就被教育不要乱花钱,出去玩的时候也从来没有买过吃的喝的。

即使是长大后有了能力,面对景区里的高价水,依旧是条件反射地转身就走。

因为脑海里早已深深意识到:我不值得。

不值得去麻烦别人;

不值得像别的孩子一样想吃就吃,想玩就玩;

不值得这个世界的宠爱。

明明那么想要,却不得不压制自己的真实需求。

明明那么渴望,却觉得有欲望是可耻的。

心理学家曾说过:

“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会导致慢慢没有自信。”

想要的不敢要、不敢争取,会让人逐渐怀疑自己的能力。

更可悲的是,还会产生深深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值得。

这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将会一直陪伴孩子,成为他终生难以摆脱的梦魇。

03 最好的懂事,是只懂该懂的事

孩子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必像大人一样瞻前顾后,伪装自己。

如果在父母面前,孩子都畏首畏尾,不敢做真实的自己,那么步入社会后,他们更无法立足。

高中老师曾和我们讲过他女儿的故事: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女儿平时几乎什么也不要。

有一次女儿和他逛街的时候,驻足在一架非常好看的钢琴前。

女儿伸手想去碰,可回头看看他便马上缩了回来。

老师心里一紧,想了想对女儿笑着说:“我们把她买下来好不好?”

女儿瞪大了眼睛、点了点头。

之后,他发现女儿逐渐有了变化。她会主动想给自己弹一首曲子,主动和自己描述想要的未来。

后来老师的女儿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钢琴家。在她第一次表演结束后,她给老师打了一通电话说:

“谢谢你,爸爸。

谢谢你尊重我、鼓励我,让我不用羡慕别人,也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有时候,父母以为在教育孩子懂事。

其实不然,我们只是利用父母的身份迫使他们听话懂事。

就像老师的女儿,如果当时老师对她说:“算了,太贵了,我们回家吧。”

女儿的结局必定不会如此。

心理学上说:那些从小得不到了解和尊重的孩子,不得不变得懂事、学会体谅他人。

而这种所谓的体谅,只不过是把自己的真实内心封存起来,并不是真正的成熟。

真正的成熟,是知理明事带来的成长;

而并非揠苗助长式的“懂事”,那只是孩子伪装出来的假象。

纪伯伦曾说过: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虽然因为我们才来到这个世界,却不是为了我们而活。

对父母而言,有一个懂事的孩子固然好。

可我们更希望孩子只懂该懂的事。

比如努力读书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而不是爸妈的面子。

比如想学乐器是发自内心喜欢而不是和别人家孩子比较。

只有让孩子真心热爱地去做一件事,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由内而外地健康成长。

所以,别再为了看起来的“懂事”,养出一个内心哭泣的小孩。

作者:方文兮,闻鸡起舞,知行合一。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