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七言律诗第六讲 合句以及在现代文章中的应用

好句子 2015-05-04 07:54:36
相关推荐

七言律诗中的合句

网友们大家好!我们接着讲 七言律诗起承转合中的合

一、关于合联的概念

合联即为结句、尾联、断句、落句等叫法。简而言之所谓合联就是将前三联,作一总结。

二、写合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前分句要为后分句做准备的,在语气 上,逻辑上,一定要有利于前后分句的衔接

2、一般来说前分句是要稍微对前面的六句做一下总结。

3、做到首尾呼应扣回起句

4、尽量要做到词已尽而意无穷

5、合句最好使用比,合句可以情结,可以景结。以景结为好。

如:

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滪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我们从这首律诗来看, 前面平淡无奇,但是合句出彩。一首诗不必句句出彩 ,有一两句出彩的就可以了,如一句都不出彩这诗也是失败的。出彩的七言律诗的合句多半是以景结。是用比的手法

如:杂曲歌辞·竹枝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四首诗,是否觉得 第一首和第三首比其他两首好呢?景结的诗就仿佛有那样一种画面场景置于你的眼前,仿佛置身其中。而另外两首读后,没感到有什么。

合句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全诗的诗眼。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大家一定要牢记!

“起、承、转、合”中,尤以“合”最为重要。明王世贞说“歌行有三难,起调一也,转节二也,收节三也。 。。。。惟收尾尤难” 。也有诗评家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哈,这就象看过龙脉走向以后它的落点是否好。明堂是否开阔等等。明后七子谢榛说:“结尾要像撞钟那样,清音有余,含有不尽之意。”也就是说写文章结尾要掷地有声,象豹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象凤头豹尾,开的响亮落的有声。 凡此种种都是强调结尾要有余味、有力量。可见结句对于一首诗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例如郑板桥《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如果没有结尾的出彩,这一首诗就没有味道。

大家姜夔对结尾总结出四种情况:1、词意俱不尽2、词尽意不尽3、意尽词不尽;4、词意俱尽

所谓的“词意俱尽”者,并非理屈词穷。而是尾句点明主题。

如蘅芷的《惜缘》:

花当珍惜月当怜,好景从来如逝川。

一次天公闲眨目,红尘多少错肩缘!

大家看在结句中,是作者表达了对“错肩缘”的一种惋惜,词意尽出是吧。

那么“意尽词不尽”呢?则是指“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那就是说虽然也在结句中点明主题,但用语比较含蓄,好像词不达意。如白居易《问刘十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结句中,虽然是一个问句,但我们已知道答案了。所以叫意已尽,用词还没有结束之意。也就是说一个设问没有回答出来。

“词尽意不尽”,如王维《送别》:“但去莫相问,白云无尽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何莫相问,只是以“白云无尽时”作答,把作者的思想托“白云”而言出,让读者在“白云无尽时”中体会 。不是意没有说完,而是在结句中 好像能感知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思想。让读者体会。

“词意俱不尽”,是指“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主题已经隐含在这些问题与意像中了。好像词与意都没有完结,旨在让读者在这些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

再如王维的《杂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一首名诗,单从字面上看不出“寒梅”是不是“著花”了,此所谓词不尽也。是作者要表达的对家乡事物的关心、甚至思念。是让读者去体会它的意味深长。寒梅著花与否,其实并不重要。就像我们常在外地,有人从家乡来,肯定要问起家乡事。那么问起家乡的事就是来表达对家乡的怀想关心。这才是主要的。也有人这样说,连一朵梅花开否都关心,可见诗人对家乡的关切!正是此理。

最后还有就是关于“以情结景,以景结情,以问句或者自答作结,以声音作结”等等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手法。但是,在古诗里用的很多 的以景结。因为它 最能达到笔尽意不尽之效果 。象这些艺术手法也是对我们当代写文章的很有参考价值!

要想写好文章或者现在的自媒体文案,大家不妨藉此大显身手!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一讲是我们要讲的关于合句的比。欢迎到时收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