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传习录》的这段话 遇事容易动怒的人都来看看

好句子 2015-04-28 23:18:06
相关推荐

王阳明《传习录》中有一小段话: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是友感悔,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尝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一位友人常常容易动怒责怪别人。先生告诫他:“如果你只是责怪别人,就看不见自己的过错;如果你能反思自己,哪里还有闲工夫去指责别人?象是一个傲慢的人,舜却感化了他,关键就在于舜不去看象的不是。你今后只要不去论人之是非,凡是要责怪别人的时候,就把这个念头当做一件大的私欲来克服。”

王阳明的这种思考和反省,是一个不断与良知,也就是“本心”沟通的过程。

我们的本心是无形无相的,它能客观、不偏不倚地看问题,如果我们能接近本心,那些想表现自己的私欲就自然消失无踪了。

指责别人是世上容易的事情。这个世界上谁没有毛病呢?而且,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感觉就指责别人,更是一种没有智慧的行为,对人的身心也造成很大的伤害。

能“闻过则喜”的人非常少,只有圣贤才能做到。受到指责时,人的一般反应是为自己辩解。碍于身份地位差别,人只能敢怒不敢言,表明上是顺从了,心里也是万马奔腾。

一遇事就对别人妄加指责,这条道走熟了,很容易形成一种习惯,遇事则少镇定,无智慧。

被指责的人,即使对方说的条条在理,头头是道,心里也是很不舒服的。一个人面对指责的反应,通常是面红耳赤脖子粗、气急败坏地和别人争辩,竭力捍卫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对身心造成的伤害极大。

《六祖坛经》中说:“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

很多人会说,不见他人过,那不就是是非不分,成了糊涂虫?殊不知,这不但不糊涂,而是一种远见。道理很简单,赢了嘴巴,输了感情,最后是失去多还是得到多?

那么,对于别人的错误可不可以批评呢?

当然是可以的。最关键是说话的语气,如果说话的语气温和平缓,不带有厌恶、愤怒、气恼等情绪,这样的批评我想大部分人都能接受吧!

我们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是从善如流的圣人。

美国的一家超市,一位小姐因不满排队结账等待时间过长,而对收银员破口大骂。

旁边的一位女士有些看不下去,对这位小姐说:“小姐,这孩子明显发生什么事让她没办法好好工作。”

听完这话,收银员大哭。女士对她说:“不要在意,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

收银员下班后告诉她,“阿姨,我妈妈今天早上去世了,但我还是得工作,因为我还有房租要缴。”

我们总是站在主观的视角上去审视周遭,经常对“剥夺自己利益”的事情暴跳如雷,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愿意去想,造成这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遍遍地承诺自己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但却总是容易失去理智,将垃圾情绪全部丢给对方。

别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他们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波折和磨难,你完全不知晓。不要轻易指责别人,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去知道别人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去真正体谅别人的酸甜苦辣。每个人因立场、环境不同,很难有感同身受。

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句话,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我们保持一份宽容、尊重的心态时,即使看到别人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尽量将注意力集中到别人好的那一面上,而不是一味地去批评别人的不对之处。

如果能这样做时,人就会觉得心情好了很多,这个世界也变得更加美好了。

而且这种良好的心情,不仅有助于我们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也能让我们保持耐心与冷静,处理问题也会更加轻松和顺利。

生活本来是简单的,使我们太计较,变得越来越复杂。凡事太过计较的人,总是追着利益跑,却离幸福越来越远。看似得到了很多,其实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与人相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有一分退让,就有一份收获。

包容别人,其实就是在成就自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