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湖北武穴戴志英:处处留心皆学问 美美感受是自然!

好句子 2014-10-28 13:52:10
相关推荐

《中国新闻365》教育专栏 田树兵 胡均星 发自湖北武穴

处处留心皆学问 美美感受是自然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田镇中心小学 戴志英

一、妙析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二篇。本文的作者是叶圣陶老先生,他用细腻生动地笔触描写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爬墙的过程。本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一系列的动词,既生动形象又准确具体,展现了语言的魅力。本单元的要求有两点:一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二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本文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作者观察之细致,观察的时间之长和观察的连续性,让学生知道了怎样去观察一种植物,也为学生的习作写观察日记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样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很难。另外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好奇心特别强时期,对植物的研究与探索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学时只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能够积极地去探索自然,从而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认识“均”、“柄”、“蜗”等6个字,能够书写“虎”、“操”、“占”等13个字和会写会运用“舒服”、“均匀”、“休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学会运用一系列的动词表达一种事物。

3、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会写会认本课的生字,会运用本课的重点词语。

(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学会运用一系列的动词表达一种事物。

2、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工具

PPT、微课视频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猜一猜,这是哪种动物的脚?

2、同学们猜得非常正确,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动物都是有脚的,那么植物有脚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观察一种植物——爬山虎,感受它的脚是多么神奇!大家齐声朗读课题《爬山虎的脚》(板书:爬山虎的脚)

3、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直观呈现,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检测字词,学会运用

1、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2、出示本课重点词语,指名读,并让其选择一两个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感受叶之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

(1)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

(2)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

(3)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回答:

(1)操场北边墙上,小院的西墙上。

(2)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后就变成嫩绿的。

(3)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3、同学们你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概括一下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吗?

4、教师总结概括:

(1)叶子绿得很新鲜;(板书:新鲜)

(2)叶子铺得很均匀;(板书:均匀)

(3)当没有风的时候,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板书:静态美)

(4)当有风的时候,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板书:动态美)

5、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6、学生齐声朗读爬山虎叶子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句子,声音要清晰明朗轻快,读出叶子的美。

【设计意图:先交流再看图片,由文字到画面,更能加深对爬山虎叶子美的感受。】

(四)再读课文,感受脚之奇

1、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绿得那么均匀,当它爬满墙,一大片一大片地那样引人注意,那么它是怎样爬上墙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带着放大镜去万绿丛中寻找它的足迹吧。

2、出示爬山虎脚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3、出示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

(2)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3)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4)你还能用什么事物来比喻爬山虎的脚吗?

4、生回答:

(1)嫩红色。

(2)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3)像蜗牛的触角

(4)可以用头发丝来比喻爬山虎的脚。

5、播放微课视频,展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景,观看完后,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吗?(生自由交流再全班交流。)

6、刚刚同学们地回答非常精彩,现在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

7、你们刚刚说的与叶圣陶爷爷相比,谁写的好?现在请全体男生齐读这段话,女生用“Δ”标出其中的动词。

8、指明学生交流有哪些动词。(触、巴、拉、贴、爬)请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好处。(生动具体详细)

【设计意图:观看微课视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直观呈现,画面感更强,让学生感受更深。同时学生交流后再看课文,学生自己说的与课文对比,让学生记忆更深刻,能够让学生当堂就可以将课文好句子背诵下来。】

9、出示两种情境,请学生用一系列动词来描述。

(1)情境一:今天考试,同学们走进教室后……

(2)情境二:放学回家后,……

男生描述第一种情境,女生描述第二种情境,比一比,看谁说得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的竞争意识强烈,通过比赛的形式,更能激发他们说的欲望。】

10、爬山虎是这样的一步一步爬上墙的,多么神奇啊!它巴在墙上是如此地牢固,如果没触着墙的的时候,是不是还是如此牢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五)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生交流)

2、教师引导总结: 观察事物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4)要学会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运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事物。

(六)布置作业

1、请你用一系列动词来描写一种事物。

2、课下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仿照资料袋里的表格形式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将课堂上说的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更能巩固学到的知识。作业2的设计不仅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还可以教会他们观察记录的方法,同时还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以及增加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叶:颜色、特点

爬山虎的脚 位置、形状、颜色

脚: 爬墙:触、巴、拉、贴、爬

变化:枯萎 牢固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了,让学生掌握文章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好课”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

——武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柯三毛

近日,武穴市教科院为提升新上岗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重构教材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特举办了新上岗教师教学设计比赛活动。从最后的评比结果来看,有欣喜、也有忧虑。为使教师们明确教学设计的重要性,结合本次比赛活动,有以下几点思考:

教学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它必须体现以下两个基本的原则:其一、必须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注意,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学习者”,而不是“教者”;其二、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现在,网络媒体很发达,网上课例比比皆是,但是,这些课例毕竟是“别人”的,我们不能做新的“拿来主义”,借鉴学习一下是可以的,完全照搬那就大错特错。

做一个教学方面的“创造者”,就必须以教材为主,认真解读教材、认真学习“教师用书”,分析我们的教育对象,寻找好教学的突破口,以此来设计出我们的教学,决不能做一个“搬运工”式的教师。

教学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构成这一工程的要素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等。随着部编本新教材的全面实施,部分新教师缺乏对教育教学原理的认知,把教学设计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备课。这种认识的误差,很容易让他们放松了学习、放松了对新教材的研究。

单就“教材分析”而言,教师必须明白本课在单元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中的人文要素和语用要素是什么。就“教学目标”而言,必须涵盖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教学行为的主体是学生,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不是有进步,而不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次教学设计比赛活动暴露出许多问题:有的教师缺乏了重要的设计要素,如,无主标题、无教材解读、无“拓展延伸”;有的虽要素具备,但是内部环节不够全面;更有甚者,将教学设计写成了“说课稿”。

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出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模式”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随着教学环节的逐次展开,课的内容也会依次铺开,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的训练、文化的传承等核心素养必须得以训练和落实。反应在我们的课堂上,一定是训练目标有梯度、训练过程有梯度、儿童快乐学习也有梯度。

语文课的教学,主要是以阅读为主。小学阶段,更要强调对学生“读”的要求。就“读”的方式来看。低段以“朗读”为主,强调读准、读通、读顺、读出感情;中高段以“默读”、“速读”(“浏览”)、“猜读”、“跳读”为主,除了要求读通、读顺之外,更强调“读”的速度、读出画面、悟出方法。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关注这些变化,就很难设计出符合学段的课例来。

教学设计必须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部编本教材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倡导学生多读多写,温儒敏教授反复强调“语文教师要做学生阅读的种子”,“提倡整本书的阅读”,如何将“阅读的种子”种在学生的灵魂上?这就少不了“拓展与延伸”了。现在,有些教师还是不能放手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课堂上“精雕细刻”“喋喋不休”,以自己“不知疲倦”地讲解代替学生的思、悟,知识不是生成的,而是靠灌输。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会长久的。

那么,语文课该往哪里“拓展”和“延伸”呢?有两个基本的方向:一是随堂练笔,进行“写”的方面训练,即借助当堂好的习作方法,让学生去仿写,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二是“读”的方面训练,即以“一篇带出多篇”,让学生保持持久的阅读动力。同样是用课内“所得”解决课外阅读的问题,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

好的设计才能出好的精品,新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从设计好一堂课开始,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