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此人智谋赛过孔明 还能预测未来 以少胜多 堪称明朝第一智者!

好句子 2014-09-01 01:36:26
相关推荐

前面我们讲到陈友谅率领大军攻打太平城,太平城守将花云临危不惧,率领部队奋勇抵抗了三天,最后不幸被俘,太平城沦陷。陈友谅率领大军直逼应天,朱元璋大惊,连忙召集众人召开军事会议。会议上有些人建议立即出兵收复太平;有些人建议逼开陈友谅的锋芒,放弃应天,退守其他城池;有些人建议退守钟山,也有人建议直接投降陈友谅算了,结果全被朱元璋一一否定了。

这时,朱元璋发现众人议论纷纷,唯独刘伯温一人坐在角落,却一直默不作声,于是,他把刘伯温一人叫到了内室。

朱元璋问道:“先生一向神机妙算,今日为何一直不说话啊?”

这时,堪称明朝第一智者的刘伯温终于开口了,他慷慨激昂地说道:“建议投降或是弃城逃跑的人都应该杀掉。”

”主降及奔者,可斩也。“《明史》

此言一出,即向朱元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要与陈友谅决一死战。

朱元璋闻言后,又问道:“先生,你是怎么想的呢?”

刘伯温回道:“陈友谅的大军十分骄傲,目中无人,等他们深入,我们再埋伏兵力打败他们,非常容易。按照道理来说,后行动者得胜,营造威势,制服敌人,便可铸就大业。”

朱元璋闻言后,觉得有理,便采纳了刘伯温的计策。

史书上记载:

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明史》

按照《明史》上的记载,刘伯温不建议投降或是收复太平的主张,建议朱元璋设下伏兵,打陈友谅一个措手不及。

可是,关于这一段历史,《明太祖实录》上记载的有些不同:

是时,陈友谅将入寇,诸将议欲上自将御之,纷纷莫能定。上曰:“今天道后举者胜,若伏兵江岸,俟其至而击之,可以成功”。基适从外至,因赞曰:“上言是也”。《明太祖实录》

意思是说,这时,陈友谅大军兵临城下,朱元璋召集诸将商议如何抵御,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朱元璋说:“按照天道,后举者的胜利,如果我们事先埋伏在江边,等他到达时在攻击他们,便可以成功”。刘伯温恰好从外面回来,竖起大拇指,称赞道:“皇上说的对”。

《明史》中说破敌之策是刘伯温想出来的,而《明太祖实录》中却说破敌之策是朱元璋自己想出来的,刘伯温只是从外面进来,赞扬朱元璋这个策略好而已,那么为什么这两本史书的记载却截然不同呢?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这个人喜欢刨根问底,也喜欢反思推理,对于这个问题,我兴趣极浓,想和大家好好讨教一番。(朋友们,如有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我们先来看看这《明太祖实录》吧,这本书主要记录明太祖、建文帝两朝皇帝事迹的史籍。这本书初修的时候是建文朝,后来燕王朱棣夺位后,又修改过几次,总的来说就是朱元璋死后,明朝的宣传部工作人员编写的官方史书。大家想想,这样的史书或多或少有拍马朱元璋的嫌疑(当然,司马迁那样的人也有,但是估计不多),前面我们说过朱元璋出生时的各种天生异像(神话朱元璋),就是最好的证明。按照这种思路来看,这本书说朱元璋好的地方,可能有些会失实,但是说朱元璋不好的地方,估计是错不了的(如果皇帝没有不好,你却把他写得不好,不怕人头落地吗?)。

我们再来看《明史》,这本书是清朝人写的,当然他们绝不会去拍前朝皇帝的马屁,去刻意神话或是美化前朝皇帝,所以我认为《明史》这本书说朱元璋好的地方,我认为是错不了的。但是《明史》一书有黑朱元璋的嫌疑(在中国古代,妖魔化前朝是现朝比较乐意的事情,因为这样可以体现自己的正义和合法性),如果这本书有说朱元璋不好的地方,可能不一定靠谱。

因此,终上所述,关于在龙湾伏击陈友谅方面的记载,我个人觉得《明史》更为可靠一些,应该是刘伯温提出来的,而不是朱元璋。

刘伯温和朱元璋都想诱惑陈友谅进入埋伏圈,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可是陈友谅又不是傻子,怎么会钻入埋伏圈呢?这时,朱元璋又想到了一个人,那么到底是谁呢?请听明日解说!(喜欢明史的朋友,请加入qq群470168962,欢迎大家探讨交流!)

---------------------------------------------------------------------------------------------------------------------------------------------------------------------------谢谢阅读,欢迎订阅收藏与转发!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创作品,请勿转载,谢谢大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