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李世民的这次错误谈话 不但导致儿子被冤杀 还间接使武则天得利

好句子 2014-07-29 19:47:04
相关推荐

公元643年,由于太子李承乾谋反贬,李世民不得不重新考虑立太子。此刻皇三子李恪映入李世民眼帘。

皇三子李恪,可谓是诸位皇子中,出身最高贵的拥有隋唐两朝的皇脉,因为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而且李世民也非常喜欢他,曾不止一次的夸他是“英果类我”。

但哪知拥有最高贵血统的李恪,恰恰在这上面吃了大亏。因为李世民时期的手下一彪悍将、文臣都是反随成功后,得来的荣华富贵。自然骨子里对隋朝血脉,存在天然防范之心,反而成了阻拦其坐上太子宝座的“拦路虎”。

对此,李世民也心知肚明。所以权衡一番后,选择了李治立为太子。所谓知子莫若父,对于李治的懦弱,李世民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所以在立李治为太子没多久后,便生出了反悔之心,想推掉李治,重立李恪为太子!

于是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道:“如今的太子李治懦弱,恐怕难以承担重任。我三子李恪,英明果断非常像我,是不是应该立他为太子呢?”

长孙无忌,死心塌地跟着李世民提着脑袋打天下,如今首先最怕的就是隋朝势力卷土重来,其次,作为李治的舅舅,岂能不像着自家人?自然坚决反对!史书上有了“固争”这个词,可见当时长孙无忌,都有些急眼了。

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时期,无论实力还是势力,都是最强的。对他的意见,李世民从来都会认真考虑,虚心接受,哪怕驳回,也是和风细雨。但这次李世民显然有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味道了。所以李世民说出了一句重话:“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意思就是说:“长孙无忌,你是不是因为李治是你的亲外甥,才这么力挺他?但你要清楚,真正像我的是李恪,你瞅见我怎样宠信重用你了没有?所以要是李恪以后坐上帝王宝座,也会跟我一样,照样对你宠信重用。这一切,你是应该知道的。”

其实李世民的这句话,已委婉的点出了,李治是不能保护长孙无忌的,事实也验证了李世民的先见之明,甚至其中还带有浓烈的威胁味道。

而之所以说李世民是进行了一次错误的谈话,其实也是基于如此。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当这类涉及到人身威胁的重话一说出,就相当于最后通牒——朕意已决,万不更改!但偏偏李世民却没有顶住。只见长孙无忌说道:“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

意思是说:李治那不叫懦弱,是仁厚,老大你马上打天下后,是依靠文治仁德换来的如今天下归心、四海太平,所以应该继续这种方式,而李治便是最佳人选,你也已经决定了,立了李治为太子,如今却又想反悔,你这样犹豫不决,反复不定是自取败亡之道。

李世民最终妥协了。但他很快就意识到的后果严重——正是跟长孙无忌这次错误谈话,等于给李恪竖起了两个死敌,一个是李治,另一个是长孙无忌。于是在贞观17年,李世民便又如此告诫李恪:当年汉朝的刘旦,因为不服汉昭帝即位,被霍光给杀了,你一定要遵守君臣之道。

但李世民的努力和苦心,未能收到任何效果。公元653年房遗爱谋反,为了保命,污蔑远在地方任都督的李恪是共犯。长孙无忌便以此为由,杀掉了李恪。引起了朝野震动,连史书上都称之为:海内冤之。从此长孙无忌的名声也臭了!

所以长孙无忌也没笑多久,因反对武则天当皇后,被自己一手扶上皇位的李治,给轻松杀掉了。假设一下,若此刻李恪还在的话,长孙无忌会死吗?

答案显然是不会,因为李治都不可能,那么有恃无恐地把武则天推上皇后宝座。但奈何李世民的这次错误谈话,导致了长孙无忌和李恪之间的水火不容,使得 “才能最像李世民”的李恪和最有势力的长孙无忌,先后被杀,间接给武则天扫除了两大障碍,让武则天笑到了最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