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同样是相思 读李商隐的清新隽永和诗经中戍守边关男子的直白想念

好句子 2014-05-10 01:43:00
相关推荐

《诗经》中寄托相思的诗篇有不少,而其中在家中的女子思念丈夫的诗相对还多一点,在外服役的丈夫写的相思信相对少一点,但我们能够从中知道无论是哪一个诸侯国都会有夫妻因战事或驻守边关而两地分离的故事。

对于他们而言,两地相思是常态,而相见则变得奢侈起来,否则又哪里能有“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故事呢。

唐代诗人李商隐也成为与妻子两地分离的人,不过他的分离倒不是因为战事,而是因为官场内党派之间的倾轧,他不过是那场朝廷纷争大漩涡中的小小官员,因此被支配到远离漩涡中心的地方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相思却不会因为两个人是不是因为战事而分离。只要两个人之间有了空间上的距离,相思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诗经》中的这位诗人是如此,李商隐也是如此。

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唐·李商隐·七绝·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扬之水》不是那工整的四言诗,似乎是随意唱出的相思之歌,更像是满怀着对戍守边关的怨恨。但最重要的还是表达无法和妻子相守的痛苦。

这应该是比较明确的春秋早期的作品,彼时周王室日渐势弱,实际上自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就意味着周王朝正式开始走向夕阳之路。

平王的母后来自申国,而申侯就是他的外公——也就是那个引狼入室,联合外族犬戎杀了周幽王的那位,正是他保得宜臼成为周平王。

申国其实是个小小诸侯国,被别的大国欺负也是很平常的事。而诗中提到的甫地和许地属于平王母后的同族。

因为周王朝自身实际属地虽然很小,毕竟是天子所在,真正不顾道义以诸侯国身份欺负周王室的还不多见。眼见外婆家老是被欺负,于是平王就把国内的兵士派驻往他母后的娘家申国去戍守。

既然申国都去了,那也不差那与母后同族的甫地和许地了,于是又有兵士被派驻往这两地。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驻防没有具体史实支撑,但也足够让戍守他国疆域的兵士心生怨恨了——说起来怎么都是你外婆家的同族嘛,反正也不算冤枉你。

在这样的情形下,不知有多少夫妇因此长时间两地分离,吃尽了相思之苦,《扬之水》应该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

扬之水应该是指缓慢的溪水或河流;束薪则是那时风俗代指的夫妻或婚姻。所以整首诗就比较好理解了,层层递进地讲述对外派他国戍边的怨恨,又层层递进地诉说对妻子的思念:我的爱人又不可能随我一起戍守这遥远的边关,我真的好想念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你身边啊。

说到李商隐,我们更为熟悉。更因诗作上的成就与杜牧被人称为“小李杜”,他多数时候的诗篇风格绮丽,又别出心裁,有时意旨晦涩难明,而这一首写给妻子诗的则让我们看到了他小清新的一面。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商隐很显然还滞留巴蜀,他在大中五年七月赴东川节度使判官的任上。而据考证他的妻子却正是辞世于当年的夏秋之交,他在几个月之后方才得知妻子的死讯。如果是这样的话,他的这首诗又有了几分莫名的凄婉味道。

当时的李商隐也还未满四十岁,她的妻子显然也是年龄相仿,这样的生离死别恐怕也让他此后再也不会有类似这样的一首诗让人品味,同时也让这首诗的清新动人显得弥足珍贵。

他像在给他的妻子写信:你要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现在还真的不知道,巴山连夜的秋雨把池塘都给盛满了。等哪天我回去了,陪你一起剪烛花,一起说说话,把这巴山下着连绵秋雨的情景好好跟你说一说。

含蓄又显得清新隽永,没有一个字提到对妻子的想念和爱恋,却让人在他那寥寥二十八个字的诗中体会到他对妻子的浓浓相思。

也有人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身在长安的其他亲友的,不过,若是写给其他亲友,一起夜间剪烛花,再彻夜聊那巴山夜雨,这画风,怎么都似乎有点不对。

两首诗,都像是写给家中妻子的书信。春秋时期的这位诗人显然性格奔放一些,把对妻子的想念都写在了诗里;而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显得内敛含蓄很多,但也并没有其他诗作那般意旨晦涩难明,读起这短短诗篇让人回味无穷。

至于这两首诗哪一首又更高明一点,或者谁的相思更浓一点,还是那句话:你喜欢的,才是更好的。

百家号独家发布。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话题,请点击上方关注,与我共同解读纯美诗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