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人物春秋】千首诗轻万户侯

好句子 2014-04-04 05:55:39
相关推荐

1.一首诗唱遍六宫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宫辞词二首》中的动人诗句。唐末,宦官专政,藩镇割据,大唐江山内忧外患,已是风雨飘摇,然而,深宫内苑,依然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此时,诗人张祜愤世嫉俗,揭露深宫积怨,讽喻世风时弊,他为《何满子》填词,写成《宫词二首》,歌词悲怆委婉,感人泪下,于是广为流传,竟然传至长安,唱遍六宫,凡艺苑伶人,无人不会。后来,唐武宗病重,弥留之际,仍要宫女孟才人为其演唱《何满子》,然而,一曲未尽,孟才人竟怨肠交结,魂散深宫,驾鹤而去。此时正南游嘉兴的张祜闻讯,感叹不已,立即赋诗凭吊:“偶因歌态咏娇颦,传唱宫中二十春。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不料此诗又风行全国,盛传长安。张祜一鸣惊人,享誉文坛。他一生写了多少诗,人们已难以说清,只知张祜与杜牧相会于池州时,杜牧曾为张祜赋诗《登九峰楼寄张祜》,诗中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可见,当时张祜写的诗已达千首。据说,晚唐诗人百家,其中卓越者不过几十人,而张祜即居其一,当时,张祜已经是与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齐名比肩的诗坛四大巨星之一。

2.豪侠之举显性情

张祜(约788-853),字承吉,晚唐时期贝州人,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他出身望族,少小离家,四方远游,而后客寓姑苏,定居丹阳。张祜才华横溢,博学广览,诗作颇丰,蜚声文坛,成就辉煌。特别是,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有报国之志,但其耿直刚正,不耻阿谀,故一生仕途不畅,屡遭挫折,命运多舛。

张祜所处晚唐时期,政治腐败,世风日下,民不聊生。于是,他悲国怜民,愤世嫉俗,企望用诗讽喻时政,以唤醒真诚良知,改变社会现实,这就是他早年写出的众多宫体诗的初衷。《赠内人》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一首:“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透过委婉悲怆的诗句,使人强烈感受到张祜是在为宫女幽居深宫被剥夺青春自由的悲苦无聊生活的倾诉。

张祜周困恤贫,乐善好施,还常以侠士自命,行侠仗义,广为交友,毫不吝啬,有时甚至近乎天真。一个夜晚,张祜正灯下苦读,一不速之客造访,只见其身材魁伟,腰横宝剑,一派武士侠客风度。这个手提一囊,有血滴出。这人见张祜便说:“我有一仇人,逃脱十年,今日终将其抓获杀死,得报大仇!”并手指包囊说:“这就是他的头。”张祜对其侠士之气顿感钦佩,即摆酒款待。武士畅饮数杯,又对张祜说:“离此三里有一侠士,是我恩人,报其大恩是我的宿愿,倘能如愿,我便平生无憾!久闻先生侠义,特来求助,借我十万贯报恩,以了心愿,今生我将誓死忠于先生,为猪为狗,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张祜大为感动,即筹足十万贯钱送于武士。武士称谢,并说办完即回,逐留包囊而去。至次日黎明仍不见武士回来,张祜不禁心中忐忑:“这人头放在家中,如不处置,恐惹是非。”即命家人埋掉。谁料打开包囊:竟是一猪头!张祜方知受骗。遂禁豪侠之举。这故事也就在好友故人中传为笑谈。

其时,藩镇割据,国家分裂,唐朝统治已名存实亡,战争与苛政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张祜即写了大量诗赋怒斥藩镇割据给人民造成的苦难:“长闻为政古诸侯,使佩刀人尽佩牛。谁谓今来正耕垦,却销农器作戈矛。”他游历江南,见苛政如猛虎,赋税似牛毛,广大百姓不堪重负,悲愤、同情即通过诗句溢于言表:“公租与私税,焉得俱无伤?今年已憔悴,斗米百钱偿。富农索高价,闭廪几绝粮!”

3.一生追求报国家

张祜痛恶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元和八年(813),当他得知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以其割据之六州归顺朝廷,于是欣喜若狂,赋诗盛赞:“国除心腹病,明咏股肱良。吏改新朝局,民耕旧战场。”热切期望朝廷以此为契机,能够开创和平统一的局面,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重新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太和九年(835),唐文宗为改变宦官专政的局面,与宰相李训及郑注密谋诛杀宦官头子仇士良,不幸被仇士良觉察而告失败,以致李、郑等朝臣皆遭族杀,株连惨死达数千人,唐文宗被软禁,成为傀儡。从此,宦官势力更加恶性膨胀,朝廷大权完全为宦官所控制,说话算数的已不再是皇帝,而是宦官,形成极不正常的“畸形政局”,史称“甘露之变”。两年后,张祜得知消息,不禁痛心疾首,即在诗中忧奋地呐喊:“南来驱马渡江濆,消息前年此月闻。唯是贾生先恸哭,不堪天意重阴云。”

张祜为实现报国安民的政治报负,写了大量的投刺诗,寄给当朝权贵,以求谒见,希望他们能够欣赏自己的才华,引荐自己进入仕途,为朝廷效力。元和十二年(817),决心削藩的唐宪宗取得平定淮西战争胜利,使一些长期不听命朝廷的割据势力受到震撼,纷纷上表归顺朝廷。张祜闻讯,顿感振奋,对唐宪宗充满希望。于是,他写了《元和直言诗》直投唐宪宗。他在诗中深情地向皇帝坦陈忠君报国之志。他甚至在诗中劝谏唐宪宗要谨慎地选贤任能,在生活上应戒奢倡俭,直言:“直者举其才,曲者寻其根。直固不可遗,曲亦不可焚。”“畋猎岂无娱,汤泉岂无温。始知为尧心,清静自成尊。”真诚规劝唐宪宗成为臣民表率,以图大唐中兴。然而张祜的这些热情洋溢的诗篇却未能得到唐宪宗回应。同时以及此后几十年间,他还矢志不渝地向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河东节度使裴度、淮南节度使李绅、河东节度使李听等众多朝中军政大员投送了大量诗篇,但这些人位高权重,只想个人政治野心的扩张,而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或是纸醉金迷,一心享受,故意摆出一副附庸风雅的姿态,只赏其诗,不用其才;只奇其诗,不偿其志。他们大都对张祜聊为敷衍,而并不把他作为王佐之才向朝廷举荐。

太和三年(829),正当张祜因大量诗篇投出犹如石沉大海,而颇感悲观失望时,希望的曙光终于出现了。素来对张祜才华十分欣赏的一代文宗,时任天平军节度使兼东都留守令狐楚,从张祜诗作中精选出300首,并亲向皇帝写了荐表,一并交张祜,要他亲赴长安进献唐文宗。令狐楚在荐表中高度评价张祜之才,恳请皇帝宣付中书,任用张祜。然而此时,诗人元稹自越州节度使任满还朝,始任尚书左丞。他在诗坛与白居易齐名,二人因共创“元和体”诗而被尊称“元白”,在全国享有盛名。唐文宗就令狐楚推荐张祜一事向元稹询问其对张祜的意见,而元稹因与令狐楚宿有积怨,便对无辜的张祜极力贬低中伤,甚至还耸人听闻地对唐文宗说,如册封张祜官职,或对张祜的诗作给予奖激,“即会败坏陛下风教”。唐文宗终于听信了元稹的谗言,致使张祜苦苦求索30年的希望终成泡影。

白居易时任杭州剌史,正举行诗会选拔人才,由他出题面试,胜出者赴长安应进士试。这件事再次点燃了张祜希望的火花。赛前,张祜前往杭州拜见白居易,这是他们首次见面,但二人却神交己久。白居易高兴地对张祜说:“我仰慕你的大名已很久了,至今还能背诵你的款头诗呢!”张祜也兴奋地说:“我早已向往你的盛名,并能背诵你的目连变诗呢!”二人均感得遇知音。白居易对张祜的到来十分高兴,并热情设宴款待。张祜请白居易贡举自己去长安应试,但遗憾的是,不久元稹也向白居易举荐了一年轻诗人徐凝,而白居易与元稹相厚,便不论诗情才华,屈贬张祜,判徐凝胜出,选为解元,这使颇具盛名的张祜十分震惊,极为不服,他再次遭受沉重打击,发誓从此不再应试。张祜为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发出绝望的呼喊:“唯恨世间无贺老,谪仙长在没人知!”

4.晚年不失豪情志

张祜希望用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他只好离开长安,返归故乡山水,再次仗剑远游。他走遍长江南北,黄河上下。北至蔚州塞外,南极吴越、琼海;西穷阳关兰州,东临仙山滨海,到处留下张祜的足迹。众多名山古刹,仙境胜地,多有他的题咏。他以自然风光陶冶情操,锤炼诗句,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昭君怨》:“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举头唯见月,何处是长安。”如《题松汀驿》:“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哪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张祜爱石,几近痴迷,所藏奇石图籍,可谓汗牛充栋。他寄情声歌,精通音律,擅长作曲,演奏乐器,尤为陶醉歌舞艺术欣赏,具有较深造诣,在其传世的数百首诗中,品评歌舞欣赏的即数十首之多。也许他是想用痴爱奇石,陶醉声歌麻醉自己,以抚慰不平的心灵。张祜嗜酒,以酒浇愁,自称“酒中仙”“尘外老”。从天真的幻想中醒悟过来的张祜,感到已万念俱灰。他悲愤地宣告:“余生唯爱酒,师长是山翁。定葬糟丘下,须沉酿瓮中。”

会昌四年(844)九月,张祜来到池州,拜访诗人、池州刺史杜牧。张祜年长,杜牧年少,应为忘年交,但两位诗人一见如故,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张祜来池州之前,路过牛渚,即向杜牧赠诗《江上旅泊呈杜员外》:“牛渚南来沙岸长,远吟佳句望池阳。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杜牧读后十分高兴,即还诗《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表示欢迎:“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做蒯通。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杜牧对张祜的诗情才华给予高度赞扬,对其不平遭遇表示深切同情,赞赏令狐楚荐张祜犹如当年孔融荐弥衡一样,传为文坛良举佳话,哀叹今后再也不会有推举东郭先生的蒯通了。诗情才华盛传故国,歌词诗文唱遍六宫的诗人张祜,其满怀报国之志却只能成为梦想,实在太悲哀了。两人遍游境内名胜,以诗会友,交谊甚洽。他们怀古于城头,舒怀于高台,或引吭高歌,或仰天长啸,行相携,醉共眠。当时正值九月重阳,古时有重阳登高辟邪之说,于是,他们高兴地登上池州城南的齐山,在蓝天白云下相互赠诗,酬答唱合。杜牧在给张祜的赠诗中说:“百感终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对白居易在杭州赛诗中的不公正裁决表示不满,对张祜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给予安慰,批评白居易目不见睫,喻人无识。张祜诗意之高,有道在身,就在眼前,又何必向别处去求呢?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还有谁及得上他的清高豁达呢?从而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张祜。杜牧在《齐山登高》诗中劝慰张祜:“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张祜则在和诗中回答:“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两位亲密执友终于恋恋不舍地分别了。分别后,他们仍不断相互赠诗以诉衷肠。这一深情厚谊成为张祜一生难忘的记忆,也被诗坛传为佳话悦谈。

张祜晚年生活穷困凄苦,但却不失诗人的豪情雅志。他在素有南朝之遗风的丹阳找了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定居,屋前柴蓠碧茵如染,屋后竹林绿树蔽日;书房则是满架所藏的书画图籍和奇石乐器。由于其不善蓄田利产,生活自然清贫。他在《感归》中自我调侃道:“行却江南路几千,归来不把一文钱。乡人笑我穷寒鬼,还似襄阳孟浩然。”唐大中七年(852),张祜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享年65岁。诗坛上的一颗明星悄然陨落,但张祜留下的诗作却永远放射着灿烂夺目的光辉。

来源:《邢台日报》

原标题:《【人物春秋】千首诗轻万户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