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文人夜话:白居易 唯见江心秋月白 江州司马度青衫

好句子 2014-03-22 19:37:38
相关推荐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人人都道李杜之后盛唐诗景再难复,而白居易却以长篇叙事诗开启了中唐的新诗篇,又在通俗易懂的诗句上做到了极致。左迁江州,任职苏杭,漂泊一生里兼济天下之志不得实现,在黄发垂髫的小村里怡然自得,依旧得全独善其身之儒道。旷舟千里,野度青山。

不同于李杜经历过盛唐的气魄万千,白居易生来便是乱世。藩镇割据,战火纷飞,流离失所里难得安置,偌大中国寻不到一片净土。艰难的环境挡不住向学之心,饱读诗书,应中科举,白居易的仕官生活从此处向前。然而,一片忠心无人识,当白居易欲以尽言官职责为报答皇帝知遇之恩,却遭宪宗抵触。于是逆境在暗处张开了血盆大口。

宰相武元衡遇刺,白居易上表主张请求缉拿凶手,被谤讥越权。宪宗无知人之明,无纳言之智,早已看他不快,一道圣旨轻描淡写,将白居易贬谪至江州做司马小官。然而政治上的失意却激荡起文采上的飞扬。闻琵琶女一支悲越曲,江州司马青衫泪湿,挥笔漫漫一首《琵琶行》。

《琵琶行》中既表达了他一贯的讽喻朝廷,揭露腐败,同时也按时了自己被贬失意的无限辛酸与愤慨。其诗文采斐然,尤其精于对琵琶女演奏的描写。“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近乎白描的手法轻轻扫过,便已留有一片余韵的空白。而兴至深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声如乱珠碎玉,也恰如其分的表现出琵琶声的清越动人。最后“四弦一声如裂帛”,曲终刹那倾,四下悄然无言,唯有江心秋月,流光熠熠,悄然生辉。

同李白诗《听蜀僧濬弹琴》中所写“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琵琶行》淡处曲韵天然,文气自成。而如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琵琶行》浓处也声如金帛,铿锵有致。

经年之后,白居易被调回京,上表谏书往往被忽略,因而他自请外调任职。夏日炎炎,他前往杭州,在富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城市展现了他的才华。任杭州刺史时,白居易疏浚六井,修堤蓄积湖水,为杭州水利系统的建立打下基础,解决了人民的用水和灌溉问题。乐天之功,后世犹记。原西湖上有白沙堤,后世为纪念白居易治西湖之功,传为白居易所修筑,称之为白公堤。而白居易在苏州任上时,同样建有功业。为便利苏州城内交通,白居易开凿了一条从虎丘至阊门的山塘河,长达七里,并在河的两岸修筑道路,建立商铺。苏州便渐渐有了七里山塘的繁华盛景。每到夜晚,灯火通明,商铺纷繁,游人甚众。

经历过仕途上的徙难波折,晚年的白乐天,生活平静悠游。香山寺青烟缭绕,他转信佛法,自号香山居士,在清净安然里结束余生。当他逝世后,唐宣宗还写诗为他悼念,有“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之言。

白居易一生,逸闻趣事流传甚广,而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与元稹的友情。当年金榜题名时,元白二人有同窗之谊,而当年一日见长安的情谊,却构建出了长达一生的至交之情。当年春风盛景,两人谈诗作赋,悠游自在,如伯牙子期相识相知。而很快命运徙转如覆水难收,元稹被迁外调,刚正耿直如白居易,在官场上也不得平安顺遂,很快追随元稹的脚步迁往江州。

越过秦岭,一路向南。蓝桥驿见元稹题诗,白居易见字如面,心情激荡,写下《蓝桥驿见元九诗》,谓之“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而元稹久居偏僻,又遭逢大病,一身病骨支离,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时,仍激愤难耐,提笔写就“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一枕沧桑悲意,读来字字深切。古有伯牙为子期绝弦,当元稹溘然长逝,白居易悲痛不已,在题为《梦微之》的诗中写到,“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情至深处,一曲悲歌,以记高山流水,此生不负。

一生徙转,一生流离。然而纵观古今文人,他们身上总有一种坚韧之文气,能在傲雪寒霜中不畏艰难困阻,在万千遭逢中不改其心。那铮铮傲骨,正是流淌在中国血脉里的一股精华,与百年前的民国文人相互映照与重叠。居易乐天,千古之后的婵娟仍似当年,而为琴曲潸然泪下的江州司马,正一袭青衫,月下翩翩似少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