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庄子三句格言 讲透道家真谛:入世还是出世?就在你一念之间

好句子 2014-03-09 11:41:47
相关推荐

庄子说: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

庄子这次提到三个道家高人: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他们三个是好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什么他们看对眼了?是因为修道水平相当。他们说过几句话:谁能处在相和无相之间、为和无为之间?谁能腾云驾雾、掌控无极的境界?谁能忘记自身、找到生命的主宰?

这三个问题,他们几人心心相印,互相认为彼此已经达到这个境界,因此做朋友。修行之道,“财侣法地”俱全才行;无论干什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一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

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三个人相视而笑,真是心心相印,于是成为好朋友。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们的境界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谈一谈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契机——三句格言。

1.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一说到“无相”,我们总是想到近代武侠小说当中的“无相神功”。佛家后世经常用“无相”的说法,然而这个词实际上最初就是庄子提出的。第一个相,就是相处在、生活在……之中。第二个相,无相连起来就是不着相。一个人如果能永远相处在不着相的境界,那就是大自在、大解脱。

后半句,仍然是这个结构,只是把“与”改成了“为”。这是加入了“作为”的意思。后半句意思是:做事情、一切所作所为都不着相。也就是“无为就是大为”的道理。虽然不着相,看似没有做什么,但实际上才是真正的大作为。

儒释道三家,对于出世入世的态度是不同的。儒家偏重于入世修行,然而孔子等大宗师,必然心性修为已经达到了无为的境界;世道艰难,他们之所以入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佛家偏重于出世,虽然大乘佛教讲究入世,然而无论大乘小乘,最终还是偏重于出世的。道家则格外潇洒有趣,他始终在出世入世之间晃悠;太平盛世,他归隐深山,兵荒马乱,他反倒自己出世救人、或者培养一个徒弟,让徒弟遁入红尘、拯救生民;等待功成之后,在入山归隐。

道家始终站在一个方外、方内的门槛上。你说道家是出世,他立马一脚踏进来。你说他是入世,他分分钟一脚踏出去。能出能入,不拘泥,不凝滞于物,随行就市,顺其自然,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非常有趣。

2.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

谁能登到天上去,腾云驾雾?只有神仙可以做到了。挠,就像小指头挠痒痒一样,举重若轻,把什么举起来了?把无极举起来。小指头挑起无极,真是游刃有余;因此这句话,是形容完全掌握了无极的境界。无极是什么?最初始的“道”也好,“一”也好;总之是比喻修行到大乘境界。

3.相忘以生,无所终穷。

古人有“生寄死归”的说法,认为身体只是暂时的躯壳、宿舍,真正的生命、真我所在,不可言不可说,玄之又玄。如果能悟透了生命的本质所在,那么就能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遨游于无穷了。永远常在,永远没有尽头,这就是“无所终穷”。庄子的价值,就在于处处见道,犹如一个浑然天成的小花园。他没有佛家那样宏伟庄严、没有儒家那样严肃庄重,却能从温润如玉的小故事里,讲出一个又一个人生哲理,领我们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儒释道人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