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跨越30年驱车8万公里 一场跨越时空的“父子对话”

好句子 2013-12-25 23:56:29
相关推荐

摄影家徐力群后人重走边陲路 寻访当年镜头中的老面孔

跨越30年驱车8万公里——一场跨越时空的“父子对话”

徐力群

索玉兰

萨仁

巴图苏和老人

当年快马扬鞭的贾大爷

徐飞和弟弟徐崔巍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徐力群,中国著名摄影家、旅行家。1946年生于黑龙江富锦县(今绥滨县区域),1970年毕业于哈师大中文系。

1986年—1991年,他用五年时间,独自一人驾摩托车环行中国边疆、海疆,采访过中国边疆45个少数民族,拍摄照片6万余幅,撰写百万余字纪实笔记,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香港等城市和丹麦、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共举办摄影展览14次。曾出版《中国摄影家徐力群摄影集》、《边陲中国》等书。1992年,徐力群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业务能手”称号。

从1995年初开始,徐力群和妻子潘蓉自筹经费环绕北极对北极人类文化进行摄影考察。他们完成了环北极八个国家中的七个国家的考察和采访。2002年,徐力群病逝于加拿大。

实习生杨程越

生活报记者周际娜

“人总是和自己相左,躁动和孤独伴我蹒跚远足,走过森林,走过荒漠,走过高山,走过大海;走过春天,走过四季……宁静下来终于醒悟:人生不就是一场寻找?寻找新的世界,寻找一个新的自我。”

30年前,徐力群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这种“寻找”会循着血脉延续至今。

去年7月到9月,徐家后代从黑河出发开启了“边陲万里行”的旅程,寻访黑龙江和内蒙古的边陲村镇和古老部落,这个夏天,他们又开始了第二阶段旅程,前往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预计用三年时间绕行中国边境一周。

7月17日上午,在徐家后代准备驱车前往呼和浩特的前一天,记者见到了徐力群的儿子,跟他们聊聊行走边疆的故事……

传遍边疆的“寻人启事”

2011年,徐力群的长子徐飞40岁生日时,突然想起父亲是从40岁开始边陲万里行的。他琢磨着:“我也40岁了,是该做些什么了。”当年,徐飞曾和父亲共同走过一段路,乘着军舰去过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后环行海南,走遍了广东西部海疆。然而,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他的理想“小火苗”很快就被现实浇灭了。

2016年,徐飞的女儿徐九彤也提出了重走边陲的想法,这个“00后”女孩生于哈尔滨,长在北京,在美国求学,虽然她从未见过爷爷,但从小是听着爷爷“走边儿”的故事长大的。

这一回,女儿的提议让徐飞变得更加坚决了。去年7月,徐飞带着女儿和三弟徐崔巍一起来到了徐力群当年“走边儿”的起点——黑河,循着父辈的足迹一路寻访。夜宿鄂温克猎民点,聆听阵阵犬吠和驯鹿铃声,爬上大兴安岭瞭望塔,眺望林海日出,穿行在苍茫戈壁,记录下绚丽的彩虹门……相比于这些美景,徐家后人更感兴趣的,其实是那些老照片背后的人和故事。

当年,徐力群骑着三轮摩托车,风尘仆仆地走边疆,对边民而言,他像天外来客一样,很多人对他印象十分深刻。徐力群的小儿子徐崔巍,就职于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是一名摄影师。每到下一站之前,他和哥哥都要仔细研读父亲当年的边疆日记,整理好相关的照片,把他们要找的人名和肖像,提前发布在微信公众号里。

这些“寻人启事”像蒲公英一样翻山越岭,飘散在边民的微信群里,那些隐没在地域尽头和时间深处的人,就这样一个个被找了出来。

老照片背后的时间角力

在那个影像并不发达的年代,徐力群每次按下快门都意义非凡,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而对另外一些人而言,这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张照片。

“这是我妈妈!”去年8月,在鄂温克驯鹿点,索玉兰见到妈妈安格琳克生前的照片时掉下了眼泪,捧着照片久久不撒手。1987年,也就是徐力群拍下这张照片的第二年,索玉兰的妈妈便去世了,那一年索玉兰只有十岁;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兄弟俩找到了当年在边陲村落奇乾快马扬鞭的华俄后裔,如今小伙已变成老汉,看到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贾大爷唏嘘不已,临别前一度哽咽;

在内蒙古贝尔嘎查,兄弟俩终于在一个蒙古包里,找到了当年照片里系着粉色头巾的姑娘萨仁,她不会说汉语,一直憨厚地笑着,她把家里最丰盛的食物全都端了出来;

虽然当年走边疆时,徐力群跟很多边民只接触过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天,却让很多人一辈子念念不忘。在内蒙古赛罕高毕,70多岁的巴图苏和老人跟徐家兄弟回忆道,去年,看到徐力群当年送给他的匕首,老人还在想“他该来看我了”,没想到今年,他的儿子们来了……

蒙克扎那,当年照片中在妈妈怀抱里喝奶的小孩,如今已经成为优秀的摔跤手,曾得过全国第二名。同蒙克扎那摔跤时,徐崔巍仿佛是在跟时间角力,他知道,能够相逢便已打败了时间。

由于要回美国上学,徐九彤只跟着家人沿边疆走了一个月,让她最难忘的是,在黑河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爷爷的好友吴福兴老人,聊起往事时突然握着她的手,嘱咐道:“孩子,要永远相信别人。”她听完鼻子一酸……

一路走来,徐家人建了个微信群,名叫“找啊找啊找朋友”,照片里彼此失联多年的老友也在这个群里重逢了,大家激动地聊起当年的故事。当然,也有人再也找不到了,没能举着照片对着镜头微笑,比如当年那个穿着红衣的小女孩,听当地人说,她上山采蘑菇的时候走失了,永远消失在那片白桦林……

三代人的“隔空对话”

过去的一年多,兄弟俩颠弯了“减震”,晒坏过手机,丢过驾驶证,车轮陷入过沙漠……用弟弟徐崔巍的话说:“下一秒,永远是未知。”他们穿越过无人区,手机也经常没信号,每次找不到路的时候,也愈加懂得了父亲的艰辛,兄弟俩感慨:“当年很多地方没有路,又没有导航,父亲当初是怎么凭着勇气和毅力蹚出路来的,的确很不可思议!”

其实当年,父亲常年漂泊在外,大儿子徐飞并不能完全理解,而如今读父亲的日记,他会彻夜难眠,泪湿衣衫,被父亲对边疆人民和对边疆一草一木的热爱所打动。弟弟徐崔巍也有同感,小时候他对父亲的印象,是书房里一个忙碌的背影,而如今在行走中,他重新认识了父亲,似乎路走得越远,心离父亲越近。开车时,他时常会有一种“穿越感”,车轮碾过每一寸土地时,仿佛都是徐家三代人在隔着时空“对话”。

“每次看见父亲当年拍摄过的那些人,我都有种莫名亲近感,想上去抱一抱他们。”徐崔巍眼眶有些湿润,对记者感慨,朋友曾经劝他,“别压抑,上去抱抱吧。”尽管觉得有些唐突,他真的鼓足勇气张开双臂……

在北极村,徐崔巍给9岁的儿子寄过一张明信片,再过几个月,当他到达阿里雪山时还会再寄一张,就像他8岁那年,曾收到过来自阿里的明信片,父亲徐力群在明信片后面深情地写着:“这里的云很低,爸爸随手摘一片送给你”……

图片由徐崔巍提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