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2018学年下学期一模考试

好句子 2013-11-27 13:31:04
相关推荐

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 劳累/累赘禁止/忍俊不禁塞翁失马/茅塞顿开

B. 蓬蒿/竹篙差遣/参差不齐以身殉职/徇私枉法

C. 宿儒/星宿胸膛/瞠目结舌七窍生烟/翘起辫子

D. 和煦/唱和敌寇/豆蔻年华言简意赅/骇人听闻

2.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寒暄 添加剂 洪荒之力 悬梁刺股

B. 典籍 恶作剧 蓬荜生辉 慷慨淋漓

C. 粗拙 孺子牛 销声匿迹 光阴荏苒

D. 震悚 维生素 颠沛流离 珠联璧合

3. 排列正确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

我们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既要充分展示客观事实,又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

①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②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

③介绍中国文化,肯定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

④例如,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高雅的生活品味和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A. ③④①② B. ①④③② C. ③②①④ D. ①②④③

4. 古诗文默写。

(1)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议论,是一种表达方式。在很多优秀的古诗词中作者也常常用这种方式直接表达观点阐述哲理。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_______,______”来表达不畏奸佞、推行新法的决心。显示出高瞻远瞩的气概。

5. 名著阅读。

(1)下面两个小说回目都体现了对皇权的蔑视,请任选一个,简要叙述其故事情节。

①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西游记》第五回)

②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谤徽宗(《水浒传》第七十五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厄运能磨练一个人”。请你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经历来印证这一观点。

A.贝多芬(《名人传》) B.格列佛(《格列佛游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获如潮好评,节目当中的歌曲刷屏了各个社交媒体,在多个音乐平台上高居榜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希望经典更多走进校园,让青少年更好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郑晓龙、奚美娟、巩汉林、戚建波等17名政协委员也都大力支持。此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刘宽忍也大力点赞节目。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及《经典咏流传》时解读了“咏”字,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看完节目后,陈宝生力赞节目是央视打造的一个品牌,教育部能为《经典咏流传》一炮打响提供一点支持,参与到里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感到特别高兴,希望节目里的诸多经典诗歌能够进入校园,成为大课间啦啦操的配乐,成为学生们平时随口道来、张口就唱的作品。

①依据以上新闻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为有力的推动学校文化传承的教育,学校举办了经典诗词诵读活动,请你为活动设计一个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你作为中学生代表,对《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走进校园的提案,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明年我回家

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了父亲,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回到那座围墙内的小楼里。母亲一人独守这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然而,母亲虽住女儿家,却总是隔三差五地要回老宅去。“她不听的!风雨无阻!”妹妹经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听多了,有时我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往老宅跑了,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

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回老屋,我们姗姗而行在故乡的小路上,观现忆往,别有一番滋味和感慨。

到了自己家的院子。母亲掏出钥匙,很用力地将“铁将军”拉开——那大门很重,母亲用力时整个身子都往上“跳”了一下,有点“全力以赴”。我伸手帮忙,却被母亲阻止:“你挪不动的!”她的话,其实更让我心痛:我一个大男人挪不动,你一个八十五六岁的老太太怎么能挪得动呀!

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

“阿爹,小明回来看你了!”父亲含笑地看着我们,只是那笑一直是凝固的——那是他相片上的表情。呵,十年了,只是一转眼的工夫! 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我忍不住哽咽起来,像少时在外受了委屈后回到家的孩子。

“走,看看你的房间。”母亲怕我太伤感,一把拉我上楼。

其实从进门的第一眼,我已经注意到: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放在原位,整齐而洁净。“还这么干净啊!是你经常擦洗的?”

母亲含笑道:“我隔三差五回家就干这些事,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不要让你爹感觉没人理会他了,也好等你们回来看着舒服。”

母亲最后把我领进我的房间,一张宽宽的床上,上面盖着的是我熟悉而陌生的黑底花被面,被子的夹里是土布,那土布是母亲和姐姐亲手织的,尽管摸上去尽管有些粗糙,但它令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当年母亲与姐姐在织布机上日夜穿梭的情景……床边是一排梳头柜,也叫书桌,上面的相框内,是父母引以为自豪的他们的儿子在部队时当兵、当军官的照片,以及与他们的合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多么幸福,好像有我这个当小连级干部的军官就知足了!

“看,里面全是你的书……”母亲拉开一个个抽屉,让我看。令我惊喜的是,它们多数是我早期的作品,有的我早以为遗失了。母亲一边唠叨着,一边弓着腰,开始翻箱倒柜。“这是你的衬衣,没穿两次。”“这件棉衣,是那年冬天你回家时特意给你缝的。” “看,这是你爹让你从部队拿回来的解放鞋,还是新的,他都没来得及穿……”二三十年了,母亲竟一件不少地将我曾经用过和我孩子用过的衣物,一样样保存得如此完整、完好!

“你看这个……”母亲从一个包袱里拿出一个暖水袋,说:“还记得那一年你们第一次春节回家,我给小孙女买的这个暖水袋吗?”

“记得!怎么不记得呢!”我一把抓过暖水袋,摸了又摸,眼睛很快模糊了……那一年冬天,我带女儿回家探望父母,遇上特别寒冷的天气。南方没有暖气,屋子里跟冰窖似的,她奶奶急得不行,半夜打着手电去镇上敲商店的门,硬是让人家卖给她一个暖水袋。不想回家途中,雪路很滑,母亲连摔了好几跤,卧床几天后方康复。

“倒上热水还能用。啥时你带我孙儿们回来?”母亲顺势拿过暖水袋,认真地看着我。“他们都回来你也不用担心,我这里啥都有……”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暖水袋,还有电热毯、铜热炉和夏天用的凉席、毛巾被、竹扇……一年四季所用物品,应有尽有。我吃惊地张大嘴巴。母亲喃喃道:“你们要是回来,这些都能用上。”她抱过一床棉被和床单,放在我手上。

棉被柔软软、绵温温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进我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

就在这天晚上,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

母亲惊诧地看着我,问:“你懂啥了?”

我说:“明年我就回家来!”

母亲有些不安地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作者:何建明;选自《读者》2018年第2期)

7. 母亲执意回家守着空荡的老屋,回家她都做了些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

8. 文章结尾写到: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请问“我”到底懂了些什么?

9. 联系全文结合加点字,分析下面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或心理。

(1)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进我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

(2)母亲有些不安地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10. 作为子女我们知道感恩长辈,却不知道如何回报他们读了这篇文章,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作者:赵畅;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第20期)

11. 作者围绕“读书是一种‘遇见’”依次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12.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3. 请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二)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明代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止:居住。④郁:阴暗潮湿。⑤桧:一种柏树。⑥莳:栽种。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⑧信:伸张。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苔痕上阶绿/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B. 可以调素琴/素湍绿潭(《三峡》)

C. 无丝竹之乱耳/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D. 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6. 文段(一)引用了孔子的话起什么作用?

17. 从两则语段来看,王守仁和刘禹锡具有哪些相同点?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8. 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词人情感态度的变化?

19. 自选角度(内容、情感、形象、炼字、手法等)谈谈你对词题中“壮”字的理解。(至少两个方面层意)

作文

20. 任选一题作文

(1)调整新的思维角度,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题目:也美丽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600字左右。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美国田纳西州有一位秘鲁移民,在他的居住地拥有六公顷山林。在美国掀起西部淘金热时,他变卖家产举家西迁,在西部买了九十公顷土地进行钻探,希望能在这里找到金沙或铁矿。他一连干了五年,不仅没有找到任何东西,最后连家底也折腾光了,不得不又重返田纳西州。当他回到故地时,发现那儿机器轰鸣,工棚林立。原来,被他卖掉的那个山林就是一座金矿。如今,这座金矿仍在开采,它就是美国有名的门罗金矿。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天赋像金矿一样,埋藏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命中,一个人是否有幸挖到这座金矿。关键看能不能脚踏实地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心经营自己的人生。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