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妈妈知道怎么办》/央视主持人王小骞丁克15年 41岁当妈不慌张

好句子 2013-11-26 07:05:25
相关推荐

央视主持人王小骞和她的校友老公谭江海1999年迈入婚姻殿堂,被称为主持界的黄金夫妻。婚后15年,两人因为工作比较忙而且对家庭的观念超前,做起了丁克。

2014年5月,王小骞的女儿早早平安出生了,41岁的她当上了妈妈。从前坚决不要孩子的两个人,画风一变,经常能看到早早的身影。

后来在养育早早的过程中,王小骞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习惯用情绪解决问题的人,喜欢用负面的情绪控制别人,这让她感到很慌张,越来越力不从心。

2015年,在早早一岁的时候,她觉得“一身身的冷汗令我如坐针毡,慌乱不堪”。就像“蛤蟆出油了”,需要看到自己的丑,反观自省。

2017年,44岁的她重新背上书包,学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业硕士课程,学制两年,她想寻求外援,向外界求助,做专业学习,努力做到用心读懂孩子,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妈妈。

在早早5岁的这一年,《妈妈知道怎么办》这本书诞生了。

她做客樊登读书作者光临时,樊登问她学习完两年心理学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她是这样回答的:

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养育道路上的光,在牵引着我往前走,而不是以前浑浑噩噩的东一句西一句片段式那种养育的碎片化的所谓经验,也不是代际传递下来的那些东西,在错误中反复,在错误中循环。

她还说学习以后的另一个最大感受,叫做使命感。

我觉得学到的这些东西,应用实践,然后去总结,在我孩子身上我看到了那种明显的不一样,那应该对所有的在困扰中的家长,也是有帮助的,他们还不知道而已,所以我愿意为此去使上命。

王小骞从一名央视著名主持人,开始转换身份,变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成为了一名坐拥百万粉丝的“育儿嫂”。

本书是王小骞结合自己的育儿经历,写给千千万万妈妈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育儿手册,分为六大部分,可以帮助父母有效解决50个生活中常见的育儿问题。

一、怎样与孩子沟通最有效

1.用好“55387定律”

“55387定律”,这条人际沟通定律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

55%+38%+7%,其中55%是沟通的态度,包括动作、表情等;38%是讲话时的语气;7%是说话的内容。

将“55387定律”运用在和孩子沟通上,也能不吼不叫让孩子听话。

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注意力放在说话的内容上,迫不及待地想表露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很多语言内容之外的东西,对沟通效果中占比高达93%的态度语气并不在意。

很多父母总是纠结于“我说的是对的,为什么你不听”,“我都是为你好,为什么你都不懂”。

殊不知你在和孩子沟通之前,往往脾气一来,就眼睛瞪着脖子伸着,声音变大,语气中充满了责备、不满、不耐烦,充满了否定和指责否定和指责。

孩子是情绪的俘虏,当他发现父母的动作语气和态度里有指责抱怨等负向情绪的时候,马上就让这些情绪成为自己的。

然后孩子就会带着这样的情绪和父母对抗,导致了沟通的终止,对抗的开始,用好“55387定律”,可以帮助父母管理好55%+38%,让7%被孩子接受到。

书中提到想让亲子沟通更有效,父母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01.和孩子沟通时,父母的神态表情要保持平静,态度温和。

02.和孩子沟通时,父母的语气口吻要保持平和,尤其是张开嘴的第一句话。

曾经在和孩子沟通当中,我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有次下班回家,我看到大宝一直拿着iPad玩,我直接走到他面前,瞪着他,直接一把夺走了他手中的iPad。

他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眼睛也瞪着我,脸气的涨红,就直接哭着跑走了。我们之间一句话都没有说,但却爆发了一场无声的战争。

静下心来后,我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开始有意识的管理自己和孩子说话的态度。当我发现自己用柔和的语气和他接着沟通的时候,他反而听进去我说的话,效果明显好很多。

我才明白,只有管理好自己的“55”和“38”,才能把“7”的内容有效传递出去,“55387定律”是始发站从这里出发沟通才会走上良性的轨道上。

2.开启同理心倾听

有分析发现90%以上的父母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都没耐心听完孩子说话,总是迫不及待的表露态度,或者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多半还会对孩子加以训导。

结果常常是父母误解了孩子,孩子感到极大的不被理解,甚至委屈愤怒。这样的父母就在不自觉不自觉中开启了“优越感倾听”的模式。

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牢记,“听”的动作永远大于“说”,做一个“听话”的父母,利用同理心倾听,即设身处地投入感情的理解,换一种思考的能力。

利用同理心倾听有以下4个要点:

01.用眼睛聚精会神地看着孩子,做到“十目一心,用耳为王”:用耳朵认真专注地倾听,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孩子。02.重复孩子说的话:讲对方的观点,复述一遍,让对方意识到我们明白他的看法。03.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说的话。04.全程保持语气平稳,态度温和。

其中重点说一下重复孩子的话,即我们要与孩子共情,共情就是温和的说出孩子的感受或状态,让孩子的负面情绪被“看见”。

当孩子被接纳被理解后,他的内心也会释然、舒坦,“邪火”会部分的被撤掉,甚至全部消失。

二、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夸奖

1.正向激烈,用好咒语夸奖

父母的爱是世界最大的魔法,和孩子说的每句话都像是有魔力的咒语。

王小骞在书中提到咒语分为好坏两种。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明亮的,正向的激烈的赞赏的好咒语就会牵引着孩子往上走,蓬勃生长;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贬低的,否定的,批评的羞辱的坏咒语,就会牵引着孩子往下走,失去光明。

孩子被真诚的认可和赞赏,他们心里就会生出一股劲,想要得到更多的认可赞赏,认清自己的长项和优势,获得更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如果我们经常批评指责孩子,他就会逐渐自我怀疑,变得越来越差。

这恰好验证了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叫做“马太效应”的理论,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2.夸奖也要有技巧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好”的地方,并且抓住这些好的地方去夸奖孩子。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很多父母表扬孩子的方法不对,习惯于强调天分,才智和结果,而不是孩子努力过程中反映出的专注坚持和进步,比如“宝贝,你真聪明”“宝贝,你真棒”。

所以夸奖孩子也需要有技巧,一定要表扬孩子的具体过程和行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有意识的保持。

比如,“宝贝,谢谢你刚才帮妈妈拖地,地拖得很干净,你做的真好!”

书中举例“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王凯夸奖女儿的故事。王凯的女儿每次练琴也是磨磨蹭蹭,有一次女儿练琴时偶然出现的一个后背挺得直直的动作被王凯捕捉到了。

他赶紧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给女儿看,并且表扬女儿说:“这谭琴的坐姿太漂亮,太优雅了。”就这样一句简单的夸奖,他的女儿开开心心的完成了那天的练习任务。

3.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夸

在现实中,现在的很多父母发现不了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甚至可悲的是有些父母竟然会觉得自己孩子没有优点。

其实再小的优点也是优点,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任何的小优点,然后抓住这些优点,努力夸奖。

表扬夸奖孩子可以让孩子不断的进步,让孩子的偶然行动演变成持久的良好习惯性行为。

比如在家长最头疼的写作业问题上,王小骞“细戏精上身”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当她的女儿早早对着作业一筹莫展,每天总是想方设法拖延写作业的时间。他就当着早早的面,上演各种打鸡血鼓励表演的戏码。

比如当早早安静写作业,哪怕只有短短10秒钟是安静的,她就和凯叔一样的做法,拿出手机给早早拍照。然后她就指着照片说:“宝贝,你看你刚才认真写作业的样子,真是太可爱了,太酷了。”

每次早早得到表扬,就会加大她自主完成作业的劲头。如果帮她检查作业,发现早早做的并不理想的时候,她并没有批评指责,而是抓住优点使劲夸。

比如语文作业,哪怕早早写的像“蚂蚁爬”一样乱,但只要有一个字写得好,就会对这一个字使劲夸,如果满篇都没有一个字写得好,那么在某个字里,总有一横或者是一竖是直的,就可以抓住这个小优点来夸奖孩子。

比如在检查数学作业时,不要总是生气的指责孩子做错的题,而是夸奖孩子那些做对的题。

4.如何有效批评

当我们的孩子犯错了,父母可以批评孩子的行为,但是绝对不能批评孩子的人品。否则不仅让孩子不和父母说真话,甚至不愿意说话,家庭关系也会越来越疏离。

孩子总会出现一些需要被管教的言行,当我们严厉的批评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孩子心里会有些害怕和担忧,会破坏孩子内心的那份安全感,他可能会怀疑爸爸妈妈是不是真的爱他?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我不喜欢你这个行为,但是我永远爱你这个人”,去把我们的管教行为和对孩子的爱剥离开。这样父母就不太会因为严厉的管教孩子而破坏了亲子关系。

我把书中学到的知识践行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有次儿子在外面玩,由于跑得太快,直接撞倒一个从另外方向跑过来的女孩,虽然女孩没有受什么伤,但她被吓得哇哇大哭。

儿子似乎也受到了惊吓,站在一旁不知所措。我没有马上责备儿子,而是全程保持态度温和,语气平稳地跟儿子说话。

儿子这才委屈地告诉我,他想以最快的速度去帮助他的伙伴搬东西,并不是故意撞倒女孩的。

于是儿子跟女孩说明了真实的情况,并且真诚的向女孩道歉,女孩也很快地原谅了他。儿子也表示以后做什么事都不能着急。

这时我马上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我说:“儿子,虽然你撞倒人的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但是你勇于承认错误,对妈妈说出真话,这一点你做得非常好。”

三、父母需要培训上岗

1.无知父母多可怕

我朋友跟我分享她表哥的一句原话:一个手机、一款游戏,就能搞定孩子,孩子可以自学成才做个竞技游戏手。

她又给我看他表哥的抖音视频,里面全是他大儿子的自嗨“舞蹈”,有时小儿子也会跟着一起出镜,一天要发上好多条,这该是有多无聊啊。

她再翻开我的抖音,全是我用心给儿子录的发明创造,她感叹孩子之间的差距就这么大。

她表哥有两个和我家差不多大的孩子,但是自从生下孩子后,父母就把孩子直接交给奶奶带,他们只要有时间就沉迷于打麻将,企图靠赌博翻盘人生。

朋友说看到她表哥大儿子最多的场景就是抱着手机玩游戏,一岁多的小儿子慢慢也跟着加入到阵营中,那个场景朋友都不敢直视。

朋友说她表哥自认为两个孩子带起来也轻轻松松,还打算继续要三胎,长大了可以孝敬他们。

朋友的话颠覆了我的认知,现实中到底有多少这样“无证上岗”的父母,用自己的无知认识耽误孩子的一生,“只负责生,不负责养”的父母责任心到底在哪里?

2.父母需持证上岗

郑渊洁在《家庭教育课》中提到:

我们知道办任何事都需要资质,比如会计要考会计证、开车要考驾驶证、律师要考律师证,唯独当爸爸妈妈不需要考试,用来证明有教育孩子的资质。通常爸爸妈妈认为我生了你,我就有权利来教育你,但实际上这无证驾车性质严重多了。

王小骞在也在书中提到:

做律师需要律师资格证,开车需要驾照,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我们,竟然不需要任何的资质。孩子出生了我们就升级成父母,可是那只是物理学范畴的父母而已,不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范畴的,用物理学的父母身份是担不起真正的父母责任的。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建议父母持合格父母证上岗。

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

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成为父母是一个人重新学习的最佳契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能决定孩子的一生。以后父母可能不是想当就能当了,先拿“合格父母”证书才有资格。从准备上岗的准父母抓起,让准妈妈们和准爸爸们有充分的“生”和“育”并重的思想准备。

孩子是父母改变的动力,这种改变对父母而言是一次极大的自我完善的机会,意义重大。成为育儿先育己,父母是一个人重新学习的最佳契机,是我们人生成长的第二次机会。

父母是孩子的塑造者和引领者,只有自己具备足够的成长性才能养育出优秀的孩子。

所以作为父母,需要不断学习,需要不断的打破认知壁垒,走出舒适区;需要不断的实践、调整、复盘,更需要不断自我迭代、优化思维方式。

这里的学习是指如何做父母、如何懂孩子、如何跟孩子心对心的交流、如何能给孩子一个好的人生引导。

父母通过学习,有意识的改变在养育方面的错误行为,包括看待孩子的角度、沟通方式,能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遇到问题是否有成长性思维和积极的应对心理。

著名的主持人杨澜曾说过:

做父母并非易事,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别把劲儿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我们的眼界有多宽,孩子的人生就有多宽。我们的理念有多么单一和扁平封闭和成就孩子的人生就有多悲催。

3.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高度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眼界、格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看待世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构成了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所以给孩子健康的爱,打造界限分明的亲子关系,莫过于父母先活出绽放的自己,以榜样的作用给孩子以示范和激励。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地自然会习得父母的诸多特点。

关于自我成长,我的好朋友,《爱的觉醒》作者鲍阅老师绝对是我学习的榜样,她每天都花时间做让自己兴奋的事,使自己永远在学习的路上。

她知道想要给孩子最好的爱就得先做好自己该做的,让自己成为最好的妈妈,再帮助孩子成为他想要成为的样子。

她在暖宝三岁以后,撰写主编了三个公众号,第二本书《每个人都能心想事成》正在发行中,第三本书也正在筹备中,公益微课加系列微课一共讲过几百节,而且她还学习摄影、练习书法。

作为妈妈,她在养育暖宝和甜心过程中,她几乎从不焦虑,给予孩子耐心陪伴和共情,她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用100%的爱来呵护孩子最美的童真。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宝妈。我会把白天的时间交给工作: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给家庭做好物质保障;

晚上的时间交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陪伴孩子一起做游戏、一起阅读,尽情地享受专属于我们的亲子时光;

早上的时间交给自己:我们利用早起的时间给自己充电学习:阅读、写文、运动、听课程、练习拍摄等,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早起的时间完全属于我自己,早上没有微信电话、没有孩子的哭闹声,是属于一个人的小幸福。

家庭是优秀孩子的始发站和港湾,父母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引导者。

所以已经是父母的我们,需要自身成长,更要注重言传身教,采取科学方法,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四、正确对待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1.因手机引发的悲剧

5月16日,湖南长沙,12岁的小美因用手机看韩剧,被父亲批评了,并进行了批评和罚站的处罚,没想到小美与父亲赌气冲出家离家出走,11岁弟弟也跟随姐姐离开。

家人找到后瞬间崩溃,姐弟俩都已溺亡,这是一起因为玩手机引发的家庭悲剧。

3月9日福建大田县也发生一起悲剧,13岁男孩因父亲不让男孩玩手机,孩子一气之下从五楼跳下去,坠落在楼下的天台,所幸没有生命危险。可不幸的是他的爷爷听闻数字跳楼闻讯追上天台,不慎失足坠亡。

类似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令人痛心的同时又值得我们去反思。

因为家长玩手机而导致孩子出事的案例也不少:

2015年8月,郑州一名2岁的男孩被汽车碾压致死,出事前孩子的母亲正在玩手机。

2016年4月,2岁的孩子在道路上玩耍时,不幸被私家车碾压,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当时妈妈一边带着孩子一边玩着手机。

更早以前,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洗温泉时,背身玩起了手机,结果孩子从浅水区误入深水区,溺亡……

2.远离手机,身教大于言传

童话大王郑渊洁认为,身教大于言传,父母期待孩子达到一个怎样的期望值,就得先把自己调整成合格的父母,通过自身的身教,演示给孩子看,孩子自然也会跟着模仿。

他在家里有个规定:谁也不能当着孙女拿手机用,当他在和孙女玩的时候,这时候手机突然响了,他会直接小声地对方说,他正在和孙女玩,不方便接电话,待会儿再打过去。

即使真的有重要的电话,他会去洗手间把门插上接电话。

父母低头玩手机,孩子也会有模有样地效仿着父母的做法。

王小骞在书中说:

新技术一直在不断的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裹挟着我们呼啸向前。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孩子不可避免的会接触电子产品。

所以父母不要无原则的屏蔽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而是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把它合理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适度的使用电子产品。

比如受到突如其来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很多孩子会利用电子产品在家里上网课。

但是现在很多父母比较“偷懒”,,孩子只要一哭闹,父母为了哄孩子省事,就会让孩子用手机看动画片玩游戏,把手机完全当成一种奖品和安慰剂,导致孩子慢慢会对手机或者是游戏上瘾。

3.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亲测有效方法

王小骞在书中分享三个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亲测有效方法,觉得值得我们借鉴和效仿。

01. 跟孩子一起过更有趣的生活:父母必须学会给孩子的生活创造更多的趣味性,比如陪孩子玩创意画画、乐高、带孩子去户外感受大自然,降低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可能性;

02. 帮孩子做需求转化:调动和转移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我的小宝一岁多,喜欢在手机上看他自己的视频,以前他正看在兴头上,我忽然单方面叫停,一把拿走手机,就听到他的哇哇大哭声,后来在他玩手机的时候。

我就把哥哥的积木拿给他,他很快就会被积木吸引过去,很自然地就放下了手机,现在很少去看手机。

03. 跟孩子明确约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用“闹钟法”执行约定:孩子需要在孩子心平气和的时候,和孩子达成一个合理的约定:孩子可以使用娱乐性的电子产品,但是要严格遵守时间,具体时间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

孩子对手机或者游戏上瘾,不仅影响视力发育,而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上影和降智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如何对待强制孩子就会如何对待上瘾。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要帮孩子摆脱手机娱乐的诱惑,减少悲剧的发生,孩子才能真正在所谓的“温和的坚定”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学会过一种合理自律和节制的人生。

五、摆脱原生家庭,勇敢做自己

1.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每个人在童年受到的伤害,就像扎在身体里的一根针,天长日久会和我们的血肉成为一体,始终深藏在我们的体内,以至于我们连老师还会隐隐作痛。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王小骞自己的原生家庭:在他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而且吵得非常凶。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每当她回想起童年,有一个核心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这个场景数次入梦让她哭醒。

他每次放学回家,都会胆战心惊,他在书上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理:

有时候我会在心里跟自己打赌,赌那几块玻璃没碎有时也会堵,玻璃碎了假如没碎就像中了大奖一样开心,开学后的那顿午餐或者是晚餐,能否顺利的吃上,取决于我那一探头的观望。完整的玻璃会让我像只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着走上去,开满不完整的玻璃则意味着我没饭可吃,可能还要坐两路电车去大姨家搬救兵。

2.父母如何补救伤害

家里是个系统,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其中重要的零部件,刷屏系统呈现出一种三角关系。父亲母亲和子女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而父母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家庭关系最初的图景,也决定着家庭关系的运转是否正常。

在孩子的世界里,爸爸是一根柱子,妈妈是一根柱子,两根珠子撑起了他的一片天。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发泄情绪,就会导致家庭系统出现故障。

如果父母双方在吵架过程中还发现情绪贬低攻击对方,甚至捎带上孩子,那后果就更严重了,说明这个家庭系统运转已经出现了问题。

如果父母实在没忍住,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复盘,进行补救,这样能消除孩子的担忧和焦虑,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以下三步。

01.父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对方道歉。02.父母双方跟孩子道歉。03.和孩子解释事情的经过,说清吵架的原因和结果。

3.原生家庭欠你的,需要自己去疗愈

王小骞的父母属于典型的专断型父母,小时候父母虽然没有打过他,但当他们发起火来,句句都像干了水的鞭子抽在她身上一样,让她“皮开肉绽”。

父母发指令他就执行,从不敢废话。因为一切的商量解释都是不被允许的,无条件的服从才是唯一的选择。

他她觉得和父母之间就好像隔着一堵密不透风的墙,他出不去,父母也进不来。

在这样童年中长大的她,脑海中始终有一句话在回荡:“等我长大了,不会对你们好的,我要报复……”

成年后,她只是给予父母一些物质上的满足,但根本没办法和他们说心里话,就连真诚轻松的聊天都做不到,这可能就是他下意识的“报复”。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小孩”,不同的是,有些人压抑了,有些人接受了。压抑的人会有内伤,接受的人会更健康。

王小骞并没有复制自己小时候被教养的模式,而是冲破传承于自己的原生家庭,让自己的孩子不再有那么沉重的成长成本,不再带着“恨意”生活。

当了妈妈后,她去学习了萨提亚的个人成长课程和专业课程,拼尽全力去解决这个困扰她多年的问题。终于靠自己的手砸破了那堵墙。

她开始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她的父母只是无意中复制了他们小时候的被教养模式。

就像王小骞说的那样,我们都是普通人,和解与宽厚,强于怨恨和狭窄。

女星伊能静现在在家庭和事业上的收获了幸福,现在的她有个可爱的女儿,贴心的婆婆,更是被老公秦昊宠成小公主。

近期,她18岁儿子哈利罕露面,更是宠溺地称呼51岁的妈妈为小可爱,看来伊能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但是她这一路走来却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父母离异、少时漂泊、婚姻坎坷。

她曾坦言,从小时候因为母亲生不出儿子而被抛弃,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带来的痛,她用了整整45年时间痊愈,还经历离婚,亲手放弃一段22年的婚姻。

但是伊能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去疗愈,自己赢回来,跳出束缚,重获力量,成为如今勇敢坚定幸福的自己。

六、父母要多“囤”硬核知识

1.慎对脏语气期

王小骞在书中说道,父母要多“囤”一些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硬核知识:

孩子的成长发展像一列高铁一直都行驶在快行线上,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行为表现,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定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父母要多“囤”一些不同发展阶段科学育儿知识,学得多一些,孩子未来掉的“坑”才能少一些。

“爸爸(或妈妈),你去死”、“我要打死你”、“你就是一坨屎……”在孩子三岁这个阶段,你是否经常会听到孩子说这些狠话和“脏话”,可能你马上就会批评和呵斥自己的孩子,生怕晚纠正了一会儿孩子这辈子就成了坏人。

但往往会引发“禁果效应”,越不让孩子做的事,他就越要做,孩子说脏话的行为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其实孩子在三岁以后会经历脏语气期,会说出来一些听起来很可怕的话,但孩子这样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他只是在用一些非常狠的有能量的语言来探索这个世界。

那么父母如何做呢?我们可以采用“消退”的应对方法,即忽略这种行为,不去理会孩子,让脏语气期自然过度。

当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周围的人没有反应,他得不到回应,慢慢这个脏语气期就会过去的。

2.利用“情话陪哭法”来共情

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华生提出了“哭泣免疫法”,曾经风靡美国,乃至全球。

他在自己的三个孩子上也使用了“哭泣免疫法”,但他们成年后一个自杀,一个自杀没成功,还有一个终身流浪靠华生的接济过活。

我身边有些同事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一二岁的时候,哭着想要抱的时候,不能马上被妈妈抱,必须得哭上两三分钟才能进入妈妈的怀抱。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错误地迷信哭泣免疫法的结论,并未深入了解到底是怎样的养育方式,其实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不理不睬,对孩子来说是很严重的灾难。

原来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是有年龄特点的,4岁以下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能力。

而面对4岁以上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情话陪哭法”来解决:

先说“情话”,再“陪哭”。“情话”,就是共情的话,表示对于孩子当下的情绪的理解,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陪哭”,就是父母要在孩子哭的时候陪在他的身边,帮助他度过情绪难关。

“情话陪哭法”就是通过接纳和理解,用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浇灭他心里的的熊熊大火。

七、孩子进步来自父母升级

这本书是王小骞结合自己在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的学习经历以及切身的实际养育经验,经过数年打磨,倾心推出的。

书中融入了心理学、脑科学还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很多抓不到养育关键的父母,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将可实操的养育方法分享给每一位陷入养育焦虑的父母。

这是我在学习育儿过程中最有实践性的一本,很多都写进了我的妈妈心坎里,实用性很强,也让我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养方式,即肯为孩子学习、改变、花钱、花时间。

养育孩子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天然的母爱和父爱,更需要不断的花费心力去进行学习和探索。

妈妈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和高度,一个妈妈努力的活出自我,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

王小骞是一个终身成长型的著名主持人,丁克15年后终于敢于做妈妈,成为了一个持续精进的好妈妈。

教育孩子,先从教育自己、改变自身做起,我也要努力成为学习成长型的好妈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作者遇见心蓝:育有两个男宝的职场妈妈。爱阅读、爱摄影,喜欢用文字记录孩子成长轨迹,用影像定格生活中的美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