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是我们过错节了 还是另有隐情 七夕是怎样变成情人节的?

好句子 2013-10-21 17:06:51
相关推荐

眨眼间又到了七夕节,双星渡河之喜。

现代人有一个特殊技能,能把任何节日都当做情人节来过,唯一幸免的恐怕只有七月十五的鬼节了,但我觉得鬼节变成情人节也指日可待,毕竟情人之间说的话,鬼才相信。

今天七夕我是肯定不会出门的,毕竟动动脚趾头都能想到,走在大街上,肯定是下图中这样一幅景象:

明天一早再出门,看看哪位姑娘手上拿着花,说明她七夕的晚上肯定没回家。今天我还是安安心心坐在电脑前,跟大家讲一讲诗词中的七夕节吧!

七夕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人类很早就对自然天象产生了崇拜之情,并且孜孜不倦地对宇宙奥秘进行探索,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天上的星宿与人间地理一一对应,后来还衍生出了一套完善的观星文化,用于占卜。

《三国演义》中常常提到某个方位的天空中有将星陨落,对应到人间,相同方位就必定有将领去世。如关羽去世时,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有将星陨落在荆楚之地,他就推算出了荆州的关羽会败亡。

在所有跟占星有关的传说中,最浪漫的便是牛郎织女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一个名叫尸佼的学者,也是诸子百家之一,在他所著《尸子》一书中,就有关于牵牛星的记载:

“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昴 ”。

而牛郎织女同时出现的记录,则见于《汉书·地理志》中:

“粤地,牵牛、婺(wù)女之分野也”。

这些书籍中提到的牵牛、婺女,就是后来的牛郎和织女。

后来,婺女星在人们的自然天象崇拜中,逐渐被神话,被称为七姐、织女,她心灵手巧,可以编织云彩,做起人间的纺织活来当然不在话下,于是她便在“男耕女织”的社会中,成了女孩子的守护神。

七月初七这天,也被人们定义为织女的诞辰日,所以七夕又叫七姐节,女孩子们在这一天都会相约在一起,对月穿针,拜祭织女,乞求这位女神赋予自己灵巧的双手,故而七夕也叫乞巧节。

这些故事看起来,似乎牛郎和织女之间并没有多大的联系,那他们是怎样产生爱情的呢?我们从古诗词中去寻求答案。

从星宿到爱情的演变

1、先秦

牛郎和织女,本身银河两岸的两颗星,最初叫牵牛和婺女。牛郎织女这种命名方式,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大雅·大东》维有天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千牛,不以服箱。

在这首诗中,牛郎和织女只是单纯的星宿名,并没有被人格化,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只说它们虽然一个叫牛郎,却不拉车、另一个叫织女,却不织布,真是名不副实,这当然是一种比喻,实际上是讽刺西周王朝的统治者,身居高位却不谋其政,不体恤百姓。

2、汉代

到了汉代,诗词中逐渐有了牛郎织女的八卦: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成了一对异地恋的情侣,他们之间被“盈盈一水”相隔,两两相望,却可望而不可得,织女每日思念牛郎,以泪洗面,无心织布。

人们对牛郎织女相望不相见的悲惨爱情十分同情,在东汉时期,便诞生了鹊桥相会的传说: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应劭《风俗通义》

这是牛郎织女七夕之夜鹊桥相会的来源。

3、魏晋南北朝

到了魏晋时期,士人好清谈,脑洞大开的士人在玄学的加持下,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完善。

东晋干宝所著的《搜神记》,记录了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各种怪异小故事,其中讲到穷小子董永,父亲死后没钱下葬,只好把自己卖给有钱人作奴隶,这件事感动了上天,天帝便派七仙女下凡帮助他还债。把债务还清后,织女就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成为了后来牛郎织女的原型。

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又有了新的版本,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是这样的: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虽有差异,但大体情节上和后世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相同的:牛郎家贫,织女手巧,天帝命织女下凡与牛郎结合,两人相爱。

4、魏晋以后

魏晋之后,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度越来越高,人们综合了《搜神记》和《荆楚岁时记》两个版本的精华,同时又增加了许多世俗化的成分和传奇性的情节,如老牛对牛郎的帮助、王母娘娘用簪子划银河阻碍牛郎织女相会等等,在不断的完善中,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牛郎织女故事。

说来说去,七夕的故事好像都和爱情有关,那七夕到底是不是中国的情人节,又有着哪些风俗习惯呢?

诗词中的七夕习俗

前面说了,七夕最初是为了拜祭织女(七姐),女孩子们在这天乞求心灵手巧,所以,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浪漫,有爱情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在中国的传统中,七夕节从来就不是情人节。

七夕到底应该怎么过?我们继续从诗词中寻找答案。

《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七夕节“穿针乞巧”的习俗。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首联说天上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七夕来了,牛郎织女会在这天相会,在地上,人们也在院中铺着红布摆好宴席,为穿针乞巧做着准备。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颔联中“谢女”是谢道韫,“檀郎”是潘安,泛指世间男女。“谢女”把自己的珠玑箧清空,要“檀郎”为她写出有关七夕的锦绣诗篇,并放入箧中。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香帐是古代结婚时要用的圆帐,民间认为牛郎织女相会这天要有香帐才更配的上这良辰美景。此时,香帐已经准备好了,人间的女子也正在通过穿针引线来乞巧。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可惜啊,时间过得太快,铜壶滴漏天将破晓,牛郎和织女又要分别了,这样的佳会又要等上一年,让人不免觉得惆怅。

在七夕节这一天,穿针乞巧是最传统的乞巧方式,上可追溯到汉朝,每逢七夕夜,无论宫廷与民间,都会举办节会,女孩子们用五彩线进行穿针比赛,谁率先连穿七针或九针,就是赢家,叫做“得巧”,输的人则叫“输巧”,这一习俗流传下来,由于有比赛竞争的因素,因而又叫“斗巧”。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李商隐这首诗,先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发端,以乞巧丝结尾,抒发自己的情感,巧妙地把节日习俗与自身境遇结合在一起,诗中提到的“惟与蜘蛛乞巧丝”,其实是一项七夕习俗——喜蛛应巧,大约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比穿针乞巧稍晚一点。

每到七月初七这天,女孩子会把瓜果摆在庭院中,看有没有蜘蛛结网,如果有的话则为应巧,是喜事。后来,人们干脆直接将蜘蛛装在小盒子里,第二天再打开看是否有结网,验巧的方法则是根据蛛网的稀疏和圆正来判断。

《七夕》唐·李贺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前面两首诗,都是讲女孩子在七夕这天乞巧的风俗,那么,其实真是专属女孩的节日吗?其实啊,读书人在七夕这天也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晒衣服和晒书。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一句,所描绘的情景非常凄凉,说喜鹊飞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结束了,而自己长夜不寐,脑子里都在想着远去的情人,现在七夕刚刚过去,只有当年那座曝衣楼上的倩影,都已经杳不可见了。

这里也写到了七夕曝衣的习俗,魏晋时期每到七月七日这天,富豪们都会纷纷拿出自己最名贵的衣服晒在外面,以达到炫富的目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很鄙视这种行为,他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衣服拿出去晒,别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我也不能免俗啊!”

“未能免俗,聊复尔耳!”——《世说新语》

东晋名士郝隆虽然不是竹林七贤,但他在七夕这天做的事,比竹林七贤还狂,同样是看不惯土豪炫富,阮咸只不过是晒破衣服讽刺,而郝隆呢,他把独自露出来,躺在太阳下,别人问他干什么呢,他说:“没事儿,晒晒书”。

意思是自己满腹经纶,书本都藏在肚中,那些有钱人晒衣服不过是物质上的富裕,殊不知,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真是既傲气又洒脱。

除此之外,古代读书人还有七夕拜魁星的风俗,魁星就是文曲星,古人认为,魁星主文事,“魁”又有“首”的意思,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说法,而七月七日恰巧也是魁星的生日,因此参加科举的考生们都会选择在七夕这天拜祭魁星,以求高中。

从这些风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七夕虽与爱情有关,人们也津津乐道于牛郎织女之间浪漫悲情的爱情故事,但七夕节的内涵可不仅限于爱情哦。

当然,任何风俗都会随着故事的流传发生演变,不同地区也会根据自己当地的特色,发展处独特的风俗文化。

如今,七夕发展成情人节,我们大可不必去指摘或反对,因为时代在变迁,我们应当顺应潮流,但也千万不能忘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风俗文化,因为那都是一个民族永恒美好的记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