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博山范公祠 后乐桥 青州古道 那些萦绕在故土之上的遥远乡愁

好句子 2013-08-29 01:14:18
相关推荐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因《岳阳楼记》一文而闻名,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

据史料记载:博山是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的娘家,也就是说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故了。那时他的母亲还很年轻,带他改嫁到了长山县(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的朱氏家中。

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经常受到虐待,他的母亲感到非常伤心,便把他护送到博山的荆山寺读书学习。

博山人为了纪念这位先贤,便在荆山脚下修建了范公祠。范公祠前门左侧有后乐桥,右侧有青州古道。

范公祠前门

范公祠后门

范公祠

范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以前,清朝、民国时期曾对该祠进行过修葺。

《章邱县志》记载:宋代范仲淹幼时由长白山醴泉寺去省亲,曾寄迹于此就读。后人为了纪念他,故建祠于此,名为“范公祠”。

《博山乡土志》记载:先人建范公祠之目的是“藉以景仰前贤,示范后世”。

范公祠山门朝北,二进院落,依山势而建,是一组以范泉为中心的古代建筑群,南与因园为邻,北隔青州古道与怡园相对,西有范河。

范公祠外范河

范公祠内范泉

范泉,位于范公祠的中心,泉池长6.7米,宽5.4米,深2.6米。四周有石栏为护,在东西栏板上均刻有篆书“范泉”二字。

泉西有悬山式一字石雕影壁一座,长3.5米,高2.3米,东面雕刻“山高水长”四个大字,为明天启五年(1625年)淄川人张中发酒后乘兴用泉中荭草蘸墨汁草就。影壁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保存完好。

范泉水自底涌出,甘洌清澈,累累若贯珠,忽大忽小,忽聚忽散,满池珠矶,晶莹夺目,与济南的珍珠泉有异地同景之感。

范公祠内水渠

泉水分三股,一股入赵执信因园穿“听泉榭”落涧;一股北入怡园“清音阁”落涧;一股经“后乐桥”出城北入范河。

《续修博山县志》载:“范泉,出荆山麓范文正公祠堂下,祠前临秋谷,涧道迥合,其泉下流入涧,平流过后乐桥上。”

清吏部尚书孙廷铨也著文曰:石梁上下,南涧北流,东泉西逝,宛成十字。

范公亭

范泉北有范公亭,始建于明代,原亭坐落于范泉池以南,后人整修范公祠时将亭迁建于范泉以北。该亭重檐八角,曲栏回廊,丹窗朱户,造型精巧,颇宜体憩。

范公祠堂

范泉东拾级而上过屏门便是范公祠堂,内有范公塑像和大型范仲淹故事壁画。祠后旧有荆山寺。又有巨石如坪,名“一亩石”,相传是范仲淹曝书之处。今寺、石俱无。

少年范仲淹泉边苦读传佳话

范公祠壁画里有一幅“泉边晨诵”,表现了少年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的情节。

那时,范仲淹的学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二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生活了三年多。

虽然艰苦,但范仲淹学习勤奋,胸有大志。

相传,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神说不能。又问:“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当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掩映在银杏树下的范公祠

范仲淹受母亲的影响深远

范仲淹不仅是一代名臣贤士,更是一个大孝子。而其成长、成才与他祖籍博山的母亲谢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守孝期间,虽然母子俩受范家排挤,生活艰难,但谢氏坚持手把手教范仲淹读书。她用树枝在地上教儿子写字,还传授父亲谢东霖教她的常山战鼓鼓点,用土块演摆常山蛇阵等。

这种良好的家教,为范仲淹日后成为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范仲淹在荆山寺熬过5年苦读生涯后,公元1015年春,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进士;不久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省广德县)的司理参军。

功成名就,有了俸禄,范仲淹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赡养。

公元1026年,谢氏病故。范仲淹将母亲葬于宁陵职田内,并按制在此守孝三年。

博山人敬仰范仲淹,不仅因为他的政治、文学成就,更看重他功成名就不忘本的孝道,而这也正与博山颜文姜孝文化一脉相承。

范公祠左首后乐桥

后乐桥

范公祠前门左侧有一古老石桥,名为后乐桥,古称荆山桥。

据《颜神镇志》记载:“荆山桥,自荆山西麓跨而亘于东关桥上,有石槽,范水流经桥下,其流甚浅。”相传此桥初建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后来为了纪念范仲淹,从其《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取“后乐”二字命名为“后乐桥”。

后乐桥,系单孔尖拱石桥,构石为梁,长24米,宽6.7米,两侧石护栏高1.16米,桥面凿石为槽,石槽宽0.35米,深0.15米。

据当代园林学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考证:此种桥梁,全国仅有两座,此其一。这种尖拱桥在支撑、承重方面都优于圆拱桥。

后乐桥系单孔尖拱石桥

几百多年来,每当盛夏雨沛,桥上范公祠内的范泉之水顺石槽缓缓流入城内。桥下范河北去,桥上范泉西流,形成“桥上流水,桥下行人”景观。

青州古道石刻

青州古道

范公祠右侧是千年古迹青州古道。

据《颜神镇志》记载:(荆山)桥东小径可通西河、源泉、太河、马麓、朱崖等社,可达郡城。由此可见,当时青州古道是古时颜神镇通往府治青州的交通要道。

古时,人们用独轮车运送山头出产的陶瓷、琉璃、煤炭等货物去青州府时,走的就是这条古道。

如今的青州古道,只保留下来有30余米长,但风情古韵犹在。

青州古道车辙凹痕

古道坚硬的青石上深深的车辙凹痕,虽经千百年风雨的洗刷,至今依旧清晰可辨,用手摩挲着这凝重古朴、黝黑厚重、光滑如玉般的遗迹,令人倍感岁月沧桑,耳边仿佛传来木轮车“吱呦吱呦”的声响,人们赶牲口的吆喝声,当年的车水马龙、繁华盛景,依稀浮现眼前。

随着岁月的流逝,无论是范公祠里范泉边苦读的少年范仲淹,还是青州古道上木轮车的声响,后乐桥上的车水马龙,都已随风而逝,只把无尽的追忆和想象留给了今天的我们。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了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里的句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