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适合学生才最好!以《谈生命》为例 谈语文教材的教学资源开发

好句子 2013-06-25 06:20:40
相关推荐

语文课程教学论专家王荣生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也即我们的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内容是两个不同的课程论概念。语文教师需具备课程论眼光,善于整合资源、发掘内容,充分运用语文教材等课程资源,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下面以《谈生命》为例,充分开发语文教材资源,根据学生情况,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但愿能给语文教学以及学生们一点启发。

一、语言积累

1.四字积累

悬岩峭壁 层沙积土 斜阳芳草 心魂惊骇

晚霞新月 一声不响 黄莺清吟 杜鹃啼血

幽花芳草 甜美芳馨 浓绿绯红 庄严灿烂

黄叶干枝 卷落吹抖 江流入海 叶落归根

心平气和 一泻千里

2.短语积累

滚滚的沙石 细细的平沙 夹岸红艳的桃花

静静地流着 低低地吟唱着 浪漫的行程

幽幽的温暖 蓬蓬的雨点 润湿的泥土中

穿枝拂叶地挣脱 骄奢的春天 满树的繁华

枭鸟的怪鸣 茂盛的中年 如盖的浓阴

累累的果实 开花的骄傲 结果的快乐

丛莽的严遮 美丽的黄昏

3.美句积累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抱。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

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

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多么卑微,多么渺小。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二、朗读材料

既然能从一篇文章里拈出那么多优美的语言材料,此文章文质兼美的品性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适合学生反复朗诵的,只要熟读,才能培养语感,习得语言。

三、分段训练

《谈生命》一篇文章只一段,比较怪。但这一大段(一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在谋篇布局方面无可挑剔,堪称天衣无缝,文气也贯通,有一气呵成、天人合一之感。适合给学生做分段练习材料。

如果说分段训练过时老套的话,那本篇文章是必须分段不可,因为你不懂分段,就无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概括文意以及鉴赏方面寸步难行。

我在上课时,请同学以编辑的身份给大作家冰心的《谈生命》分段,理由是方便排版,也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通过阅读,文章有明显的段落线索,答案很快就出炉。

文章可以分为4个部分。

第一段,是第一句。

第二段,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第三段,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第四段,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

很多同学光知道这样分,我感觉还没体现功夫。我说还可以在某些段落再细分。为什么这样问,一方面是担心学生不思考,照搬参考答案,一方面是继续深化训练学生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能力。

如第二段,仍可以再分。因为文中有四个“有时候”分句,把这些“有时候”分开,就是一层。例,第2层,以“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为始。后面依次以“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为界。可分6层,是总分总的结构。

当然,有同学说可分2层、3层,都有一定道理,对于这篇文章,不必太较真,“错误”的思考,总比不加分析的全盘接受要好,作者一篇文章就是一段,又怎么解释?

有的时候,“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学习的快乐,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思维,已难能可贵,怕就怕语文教师缺一双发现的眼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照本宣科,让学生如在云里雾里。

四、概括大意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都觉得、都认为这篇文章很美,那么请问美在哪里?

这个时候,很多人要失语。

说不出,表达不来。怎么办?

这不能怪学生,语文因其有文学性的一面,太形象了,画面感很强烈,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是很难完成的。在这方面,我们很多老师可能很有经验,比如读抒情性文章,要把议论性或抒情性或标志性、总结性等句子罗列出来,这样说是没错,但还少进一步的示范操作。

在教学本文时,我告诉同学,任何一篇美文,只要她足够美,那么我们是可以把她当做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把玩的,无论怎样把玩,如何欣赏,都可以品出她的美。

比如,《谈生命》太形象了,一时概括不了,那么我们可以把她缩小,缩小之后,仍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怎么缩小呢?

把文中极富标志性的句子,或反复出现的句子罗列起来。

例:缩小版《谈生命》

谈生命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说完之后,大家朗读,嗯,感觉是那么一回事。

不过有机灵的同学说,老师还可以再改。嘿嘿,老师等的就是这句话。因为一个老师要会“隐”会“露”,有些地方可以显“拙”,让学生指出错误,有些地方可以露“繁”,让学生动手削之,使之简。这也许就是教学的艺术,“导”者,引也。

最后学生动手,大家一起商量,变成2.0缩小版《谈生命》

如下:

谈生命

要记住:

这不就可以了吗?既可以用原文回答,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教学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新奇的思维之旅。

五、理解主旨

一篇文章,仿佛一把锁,把豪宅大院给锁住了,主旨就是钥匙,一旦找到钥匙打开紧闭的锁,就可以随意开门进去拣取金银珠宝。

文章之美亦复如是。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钥匙呢?

这就需要寻找文眼。

像《谈生命》的文眼:“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理解了这句话,《谈生命》的主旨不言而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落地生根。

关于更好地理解这句话,课文给出了《霞》的散文,供参照阅读。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拎出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示刘禹锡的《秋词》,解释看待同一件事物的不同态度(乐、悲),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白还可以有超越不同态度(乐、悲)的最高境界。最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谈个人的理解。

有下面三种答案。

生1:人生要经历一些“挫折”,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晚年。

生2:人生要有丰富多彩的经历,才可以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生3:对于困难,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来造就美丽的人生。年轻时,应该多奋斗、多体验,晚年时才能收获人生的精彩。

答案,也许有商榷之处,但对中学生来说,能说像这样也可以了,算是理解了冰心,贴近了《谈生命》。

当然,该说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限于水平,只能说到这里。

如果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这样去整合资源、发掘内容,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内容,重点训练能力,我相信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不远,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达标也指日可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